APP下载

从《费德尔》中的心理描写看拉辛悲剧的魅力

2018-03-14唐小璐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命运理性

唐小璐

摘要:让·拉辛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悲剧大师,他的著名作品《费德尔》集中了他的悲剧艺术魅力。其中对费德尔的心理独白刻画是读者体会其悲剧艺术手法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让·拉辛;费德尔;心理描写;命运;理性

17世纪是法国戏剧的黄金时代,让·拉辛则被誉为这个时期的悲剧大师。在戏剧结构方面,拉辛严格遵守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即戏剧的情节服从于一天的时间,一个场景,一个主题。在戏剧内容方面,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着无法摆脱的厄运,具有强大的悲剧暗示力量。拉辛尤其擅长用细腻的笔触刻画贵族女性的心理活动,如悲剧《费德尔》中的女主人公费德尔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有关费德尔的心理描写来探讨拉辛悲剧的魅力。

一、女性心理活动的错综复杂

在《费德尔》中,女主人公费德尔心里有着诸多情感纠葛:爱情,名誉,耻辱,嫉妒以及愧悔等复杂情绪反复出现在大段的独白中。拉辛在这些内心独白中将人物情感细微的变化展示的淋漓尽致。从戏剧的第一幕第三场开始,当费德尔首次发觉自己爱上了继子伊波利特时,她就开始挣扎于乱伦的罪恶感和无法自控的爱情之间。此时,突如其来的其丈夫忒赛的死讯(实则谣传)对她而言已经不是噩耗,反而让她看到了实现爱情的希望。继而她又选择了向伊波利特表白爱意。在这段情节中,费德尔的情感呈现出快节奏的进展,并且随着情节的推进,其独白的语言节奏也相应加快,话语里的情感也愈加直接热切,此刻仿佛是一个失去理智的女子在倾泻自己深埋心中许久的感情:

“啊!狠心的人哪!你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思!

我讲的这么明白,你绝不能再迷惘不置,

好吧!你该知道费德尔和她熾烈的感情。

我爱!”②

面对继母对自己的爱情,伊波利特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了震惊和羞耻感。对于他的表现,费德尔的内心经受着羞辱、悔恨以及恼怒等复杂情绪的煎熬。在之前的独白中,费德尔对伊波利特称呼为“您”,“王子”等敬称,然而此处突然转变成“你”,则是情感压倒理智的信号,更是直接表达了爱情被拒绝之后的羞愤和怨恨。

拉辛善于在悲剧中加入重叠的矛盾,使得情节高潮迭起。当费德尔被拒绝的愤懑情绪还未平息的时候,她又得知伊波利特和阿丽斯之间的爱情,出于嫉妒,她在心腹厄诺娜的指引下向丈夫忒赛诬告伊波利特对她怀有不轨之心,将伊波利特推向了死亡。最终她出于愧悔,向忒赛承认了自己的一切罪责并且服毒自尽。拉辛笔下的费德尔是一个具有双重面孔的悲剧人物,在她身上交织了善良和冷酷,宽容与自私,疯狂与理性等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让这个女性悲剧形象变得丰满而生动。

二、拉辛悲剧中的“命运魔咒”

“无法逃脱的厄运”是拉辛悲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拉辛的悲剧中,没有人能逃过命运的安排。其笔下的人物一旦被情感所控制,他们就一定会被痛苦和挣扎所伤甚至死亡。拉辛的悲剧尤其突出命运战胜人类的强大力量。人物自始至终与命运带来的痛苦和耻辱作斗争,但不幸的是,斗争往往都是徒劳的(郑克鲁,2000)。在《费德尔》中,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被神灵之怨所连累的受害者。她的整个家族都被女神阿佛洛狄忒所诅咒。继她的母亲和姐姐的爱情悲剧之后,她意识到了自己也会掉入命运的漩涡。因此,爱上继子伊波利特对于她而言就是诅咒实现的开始,她也试图控制心绪,努力摆脱感情的羁绊:为爱神修建打扫神庙,虔诚祈祷供奉,违心装成一个狠心的继母虐待伊波利特,向丈夫说他的坏话,让他从眼前消失……但显而易见,最终这些都是渺小的人在强大的神灵面前的徒劳挣扎:

“我白白地在祭台上祈求保佑,

虽然我嘴里呼唤着女神③的名字,

心里却扔不下亲爱的伊波利特。”④

《费德尔》的结局自然是读者扼腕叹息的:费德尔,忒赛,伊波利特,阿丽丝等主要人物全部没有逃脱爱情厄运。这个结局是以神灵的意志为准,据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詹森主义的色彩,即:人是弱小的,只能服从于命运。事实上,费德尔“一边祈求爱神,一边无可救药地思念伊波利特”的时候,她已经意识到爱上伊波利特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神的意志。与詹森主义的严苛相契合的便是:人即使意识到可怕的情感,也无法战胜人类自身的弱点以及毁灭性的欲望。拉辛的作品表现出了自他童年时代在皇港的詹森派影响下的宗教痕迹(余凤高,2001)。但是,《费德尔》中也有与詹森主义背道而驰的内容:费德尔作为一个基督教徒,却从未享受到上帝的恩惠。根据詹森主义的教义,人类没有自由的意志,只有通过上帝的恩赐得到救赎。费德尔一直抱有罪恶感,然而她一直试图通过赎罪达到自我救赎的境界,不幸的是,她最终结束了罪恶的爱情,同时也失去了生命。

三、理性力量终是胜者

十七世纪是古典主义盛行的时代,期间道义和理性渗透到了社会风尚和文学作品中,目的是推崇和颂扬理性王国的存在。从拉辛的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理性和情感斗争的影子,虽然斗争很激烈,但最终的结局无一不是理性选择占了上风。这种设置反映的是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思想:灵和肉总是在人类内心狭路相逢,肉欲就应该被理性所镇压(袁素华,1998)。《费德尔》中女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处处体现了她对理性的极度追求,虽然情感几度压过理智,但其内心的愿望总是向着理性选择倾斜:

“我憎恨生存,痛恶自己的欲火,

我愿意用死来保全自己的名声,

来窒息这可耻的邪恶感情。”⑤

费德尔似乎早就预见了自己会因耻辱和悔恨而死。在向伊波利特表白爱意之后,特别是受到了蔑视之后,她痛恨自己没有压制住自己疯狂的爱情,痛恨自己被感情冲淡的理性。然而当她知道自己有个情敌之时,她的妒忌再次压倒了理性。她的内心活动就是理性和感情双方难分胜负的过程,但临终前,她却表露了最后的悔意:“死神来临,亮光已在我眼前消尽,被我亵渎的上苍将恢复他的神明。”⑥法语原文中,此句话被标点符号断开为五段小分句,断句后的节奏更加反映了费德尔临死前的呼吸急促,拼尽最后气息吐出忏悔的样子。整个结局回归于理性带来的冷静却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基调。

四、小结

悲剧《费德尔》是由希腊神话改编而来的,拉辛将原先的神话情节中的命运主宰因素加以渲染,凸显了理性的力量。从《费德尔》细腻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拉辛悲剧震撼人心的几个因素:对不可撼动的天命的哀叹,明知徒劳却努力做出斗争的精神,理性和情感斗爭的错综复杂。对于主人公的独白,拉辛也突出了语言节奏和韵律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为了丰富情节和冲突,拉辛创造了另一个新角色厄诺娜。在之前的神话中,费德尔的原型雅典王后是邪恶而自私的,向其丈夫诬陷伊波利特是她自己的主意。而《费德尔》中的厄诺娜承担了这个罪名,费德尔只是听信了她的建议作出了选择。因此,费德尔又化身为了善良和自私的矛盾体,一个被情感折磨的受害者,更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注释:

①此处在译本中为“您”,但根据法语原文,此处的称呼应翻译为“你”,笔者在此稍作改动目的是更方便解读称呼的变化反映的情感变化。

②[法]让.拉辛,齐放等译,《拉辛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224

③指爱神阿佛洛狄忒

④[法]让.拉辛,齐放等译,《拉辛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205

⑤[法]让.拉辛,齐放等译,《拉辛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206

⑥[法]让.拉辛,齐放等译,《拉辛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271法语原文为:“et la mort,à mes yeux dérobant la clarté,rend au jour,quils souillaient,toute sa pureté.”

参考文献:

[1] RACINE,Phèdre[M],BORDAS,1964.

[2][法]让.拉辛,齐放等译.拉辛戏剧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余凤高.细致刻画女性心理的变化——拉辛写《费德尔》[J].作家与作品,2001,3.

[4]袁素华.论古典主义的理性——兼比较高乃依与拉辛创作中的理性倾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6.

[5]郑克鲁.古典主义悲剧思想艺术的新高度----拉辛悲剧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8.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命运理性
命运与共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让命运换条跑道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