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修辞手法分析
2018-03-14王云芳尹士伟
王云芳 尹士伟
摘要:梁实秋先生是一位爱国文人学者,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的散文外誉英国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娴雅之风,内蕴周作人“言志小品”魂骨之秀,代表作《雅舍小品》是享誉世界的名篇。
关键词:梁实秋;雅舍;散文;修辞;文体
一、《雅舍》骈散相间语言特点
(一)文章词句中错落有致的韵律感
排偶、对偶、排比等句式的通篇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见于古代骈文与现当代散文文体中,不仅能使文章语言流畅多变,更能让读者在领悟作者意蕴之外感受韵律节奏,从而充分彰显散文的文体优势。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意境与意象的描写凸显作者文学功力。中两个“有无”排偶,读者会意,顿觉意趣盎然,自嘲之意跃然纸上又生动写实;中的四个“或”更是将“鼠子”描画得活灵活现,虽旨在描写意象的“使人不得安枕”,却给读者呈现出了更有画面感的可爱意象。
(二)文章段落中错落有致的结构美
整句与散句的流畅衔接,整句与散句相辅相成,使得散文结构活泼多变,更具可读性。散文之散,实则是形散而神聚。大家经典,文章形散而流畅,神聚而自然。从文本段落上看,《雅舍》最散的部分当数文章的倒数第四段落:“‘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散整相间,上下相承,流畅自然,毫无凿斧痕迹。
舒卷自如的句式彰显散文魅力。上文所提段落中,四字格素描、三字格扼要、六言、七言短句到十字长句,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平仄应和,音韵和谐,散文的建筑美在文章结构与语句构图中尤为清晰。
二、《雅舍》文白相应的文本效果
文人咏章,词语推敲,格式考究,《雅舍》第三段第二句中,上半句写“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下半句说“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同一句话中,口语、书面语交相应用,写文辞则词格相应,字字斟酌;用白话便随意加减,随手即用。
俗世写物,罗列口语,恬淡超脱。从“远山”到“土坡”;从“相鼠”到“鼠子”;从“聚蚊成雷”到“磕头碰脑”,口语到文辞的转换中,更有作者由远及近的情思。出于世俗外,则万事皆入我眼,观之可爱;落于红尘中,则物我皆化于心,感之可叹。
三、《雅舍》幽默诙谐的词语意境
(一)雅俗共赏的词文对比
“雅”在情志,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陋室”,它结构简陋,风雨难避、地点荒凉、行走不便,甚至有门窗不严、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等等烦恼之事。但正如古人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品格,作者筆锋一转:“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便将陋室化为遮风挡雨的安心之所,“客里似家家似寄”。“雅舍”之雅,实为情志。
“俗”亦作雅,作者引“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并述“‘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雅舍”中自有生活的艰难困顿、苦辣酸辛,更有人生真滋味。作者于“俗物”中所得的不是万千烦恼,而是“人生似寄”的豁达。散文所能最直观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在《雅舍》中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了读者。文学领域的作品-作者-读者-世界得以权衡,四位一体。
(二)嘲讽同现的意蕴转折
以我观物,雅舍既我,我既雅舍。在作者看来,无论是“上支下摘”还是“琼楼玉宇”,都可看做是“雅舍”,而真正的“雅舍”其实是“我”。“我”可处陋室而悠闲赏其意境,可居庙堂而略其喧哗。嘲讽的最高水准是自嘲而不自轻,如雅舍“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这里“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因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却表现了作者从容坦荡的心态,虽是自嘲,却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美丑对比,反讽幽默。通读《雅舍》,不难发现,本该是“丑”的意象,梁实秋却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娓娓而谈,房屋的破旧、残损,承认它的“丑”的同时,更肯定它的“个性”,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作者可未必这么认为;连来客也“无不惊叹”的斜坡,自己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
《雅舍》的语言之工,实非朝夕之力,读之便觉喜爱,品之方能知其味道。得当修辞对散文文体影响重大,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散文意蕴建设成功的重要途径,修辞性语句除能给文章增添更大的可读性外,还能对读者文学素养进行补益,精妙的修辞所塑造的意境意象不仅来源于读者的想象,更是作者基于对读者的了解和信任之上的刻意留白。
参考文献:
[1]刘炎生.雅舍闲翁:名人笔下的梁实秋,梁实秋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1998.
[2]曾纪鑫.梁实秋的雅舍.深圳新闻网,2015.
[3]邵江天.梁实秋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6(06).
[4]杨梅.谈梁实秋笔下的乡文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3):69-70.
(作者单位:泰国华侨崇圣大学)
(指导教师:尹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