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负面心理倾向的纠偏策略
2018-03-14钱永国
钱永国
[摘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负面心理倾向及时了解,实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负面心理倾向;纠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06003701
学生出现的负面心理倾向,是指对学生主动学习、持久学习会产生制约和阻碍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从各种不良学习心理倾向中脱离出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唤起学习热情,克服依赖心理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上。这种依赖心理的形成,一方面是学生怕学、怕思、怕出错的思维惰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师长期实施“灌输式”教学的后果。要消除学生数学学习中产生的依赖心理,教师就要善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发现者和探究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没有机械地讲授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而是通过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车轮一定要造成圆形的?”
生1:因为这样比较好转动。
师:那将车轮造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
生2:不行,转不起来啦!
师:(随手画了一个椭圆)这样可以吧?
生:这样车子行进时就会忽高忽低了。
师:那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就不会这样呢?
……
这里,教师通过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他们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生硬讲解和机械灌输,而是在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中感受圆“一中同长”的本质,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二、把握课堂节奏,克服急躁心理
急于求成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急躁心理的主要体现,他们往往在尚未认真审题和弄清题意的情况下就盲目尝试解题,导致解题出错。要消除这种急躁心理,教师就要从课堂节奏上着力把控,培养学生答前审题、答后反思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题组的练习:“两根绳子,一根剪去了它的14,另一根剪去了14米,哪根绳子剩下的长一些?”
生:无法确定。
师: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了它的14,还剩下14米,是剪去的还是剩下的长一些?
生1:还是无法确定。
生2:我不同意,是剩下的长一些。
师:仔细读一读、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生3:绳子的总长度都不知道。
生4:第二题我们知道剩下的具体长度,而第一题不知道……
上述教学,学生对于问题不假思索地回答,暴露了他们的急躁心理。教师没有直接斥责,而是组织学生展开对比分析,放缓课堂教学节奏,使学生在找寻同与不同的过程中体会到耐心读题、细致审题的重要性。
三、调整思维方向,克服定式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学生常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习惯,这种程序化、意向化的思维惯性虽有利于解决一般的同类问题,但也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应善于设计一些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调整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在分析和比较中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王大娘在市場卖鱼,鲢鱼每千克15元。有人提出把鱼头、鱼身分开卖,鱼头每千克9元,鱼身每千克6元。王大娘想了想,9元加6元等于15元,还是和原来一样,就这样做了。结果卖了一天,算账后发现钱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后热烈地讨论起来。
生1:如果卖掉了10千克鱼,鱼头就是9×10=90(元),鱼身就是6×10=60(元),一共是150元,没错呀!
生2:可是,10千克鱼是鱼头和鱼身一起的。
生3:在乘法分配律里,一定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王大娘就错在这儿啦!
……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如果鱼头、鱼身分开卖,必须每千克都卖10元才行”的结论。这样教学,既制造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又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负面心理倾向有多方面的因素,其纠偏策略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责编杜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