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误区,让初、高中数学衔接更有效
2018-03-14欧健
欧健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在高中直升班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直升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及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衔接误区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课改的实施,初中数学教育更倾向于普及性,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上与高中存在很多错层及断点,再加上初、高中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法和学法上的差异,使得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都有强烈的不适感.因此,有许多学者专家都纷纷开展了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的研究,也有很多学校和一线教师展开了教学实践,有“前置式”的自学预习型,也有“镶嵌式”的查漏补缺型.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是一所六年制的中学,学校连续多年都会选拔出部分初三学生进入到直升班,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完整的衔接教学.笔者曾多次参与到数学衔接教学中,并在今年对直升班的数学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对外校衔接教学做了一些研究,从中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有效的衔接教学必须要避开以下几个误区:
一、忽略学生年龄差异,教学速度过快
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特点、学习方式上有很明显的不同.初中生年纪小,更活泼好动,维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不如高中生长,更习惯于通过生动活泼、交流互动的课堂方式来学习.而一般中学往往会安排高三教师返回高一年级接手教学,在新一轮高考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教师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学生在学习上能一步到位,巴不得立即倾囊相授,过早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我校虽然从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出发,一般会安排高一教师兼任直升班教学,但由于教师都属于身兼“双担”,任务紧迫,有时也会发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问题.笔者在最初参与衔接工作时就曾有过犯错的经历,在直升班的第一堂課就一股脑儿把所有数学学习的细节要求都罗列阐述了一遍,最终在学生逐渐困倦的面色中才意识到自己操之过急.于是笔者在随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了方法和节奏,不论是在教授知识还是指导学法时,都尽量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行分析体会,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们研究的焦点相对集中却又始终无法自行突破难点时才会适时地加以指导,有效地控制了教学的进度,避免了教师狂轰滥炸,学生无力消化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定位不准,无法起到衔接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衔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有的在衔接课上讲授大量的高一新知识,衔接课成了新课;有的在衔接课上讲授大量的初中竞赛内容,衔接课变成了竞赛培训课;而有的衔接课仅仅只是巩固初中知识,衔接课变成了复习课.[1]而这样的一些课程内容对学生个体可能有用,但对整体而言,恐怕效果有限,因此,衔接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这样两个基础上:
(一)深入分析研究初高中数学教材差异,进行知识的有效填补
初中阶段只要求掌握平方差和完全平方两个公式,但高中阶段会遇到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需要学习立方和(或差)等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系数的关系只是初中的选学内容,但是高中需要熟练运用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上;另外高中几何还需要用到初中教材中删去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等.只有完备知识基础才能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避免因为知识上的缺漏而打乱学习进程或对学习产生恐慌.
(二)结合学生原有基础,正确评估知识难度
在我校今年的直升班教学效果测评中,学生总体表现出了较好的水准,但其中有一道因式分解题的得分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道因式分解题有两小题,出卷教师根据自己对难度的评估将认为较简单的10x2-4y2-2z2+3xy-8xz-9yz放在第1小题,将42x3+13x2-6x-1放在了第2小题,而实际批改后发现第1小题的错误率为77%,远超过第2小题的24%.究其原因应该在于学生初中时接触到的数量关系以常量、数字为主,变量和字母较少.学生经过学习后较快把握住了一元高次多项式的结构,但对字母较多的多项式观察和分析能力还是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提升.因此,授课教师切忌过分追求衔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应该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偏重解题训练,思维能力提升不够
数学衔接教学产生的最初原因是因为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不连贯,但教学目的绝不能仅停留于此.数学衔接的关键是思维的衔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辅助,而到了高中阶段,需要逐渐过渡到理论型抽象思维.[2]如果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出于较功利的目的,过分强调对结果的评估和反馈,一味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度,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辨能力,那么学生就只能停留在对教师的低层次模仿上,无法形成积极独立的思考习惯.缺少了思维火花的课堂是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也无益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不畏艰难、思维创新等人格品质.高中教学应该要能提供或指导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新的解释、新的思维和新的境界,使学生能够超越他的具体存在和现有局限.[3]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给学生指明一个思考的大方向,教会他们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问题核心,鼓励他们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些特别困难的关键点处可以给予适当提示.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忽视个体差异,缺少心理建设
高中数学教师在繁重工作之余,面对有些学生屡犯不止的错误常常会感觉无奈:为什么别人都会了就他还不会.而实际上学生个体由于性别、性格、爱好、习惯、基础等原因在学习表现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在对我校今年直升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关于学习计划性、阅读数学教材的细致程度、对待数学错题的方式、平时的复习习惯等问题的回答几乎覆盖了所有体现不同层次的选项.其中男生有34%学习计划性强,有39%已经开始自学高中数学课程,这两个数据远超女生相应的13%和12%,但女生中有45%会认真重做错题并进行反思,而男生中仅有33%.可见即使是经过一定标准选拔出的学生群体,个体差异也依旧明显.所以教师如果只用一把标尺去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不但无法使每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会打击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正落实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相应难度的要求
既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学习中面对挑战性而触发他的探究精神,也要保证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能有消化理解的时间,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要确保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中感受收获的喜悦,小心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成为他们的心灵之师
高一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迫切的渴望成长,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同时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又不够成熟,不足以应对周围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冲击,所以常常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产生強烈的挫败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和引导他们正视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抗打击能力.
五、衔接教学只有阶段性,没有长期规划
在对直升班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也对高一年级的学情做了一次调查.对比调查结果发现一方面,经过一年高中学习的适应和锻炼,学生确实在学习的主动性和一些学习常规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所学的衔接数学知识已开始有些遗忘,同时在对数学难题的钻研深度和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掌握上也是进展甚微.分析原因在于学生在高一阶段要同时学习9门课,时间骤然紧张,即使他们在很多方面感觉到了改进的必要,但往往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变得有心无力或不得要领.所以可见衔接教学绝不仅仅存在于一个阶段,其模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前置式”或“镶嵌式”,而是应该将两种方式适当结合,教师应该把对衔接知识点的回顾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渗透入日常教学,纳入长期的教学规划中.
初、高中的数学衔接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的课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但相信只要教师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抱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落实学生思维的发展,那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开启高中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邹元磊.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论,2016(4):25-26.
[2]刘玉芙.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27.
[3]陈佩玲.初高中衔接的心理与学习适应的反思与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