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密性景观空间的设计元素研究

2018-03-14莫小云林静瑜林雪玲郑郁善

关键词:私密性视线道路

莫小云 林静瑜 林雪玲 郑郁善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0002)

环境空间的连接主要通过空间边界进行联系。清晰有序的空间边界具有明确的领域感,模糊破碎的空间边界带有功能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感。景观空间的私密性程度在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与心理体验。因此,空间中各景观元素的属性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是研究人对景观空间感受的关键因素。

1 建筑布置形式

建筑是具有明确领域感的单体元素。园林建筑及建筑附属地包含营造私密性景观的主要因素。建筑物在竖直立面上围合空间,限制视线。人与建筑的距离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角度,不同的视觉角度随着建筑物的高低而产生不同的围合感[1]。多种多样的建筑布置形式产生了私密程度不同的环境空间。

建筑的布置形式通常有环形、凹形和L型。3种布置形式的私密性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环型、凹型、L型。由建筑布局营造的空间的私密性取决于建筑物的围合程度。处于不同方位的建筑立面边长重叠越长,视线被阻挡的越多,内外空间的交流越少,形成的空间封闭程度越大[1](见图1)。

图1 建筑围合形式

环形布置是指多个建筑单体在场地中连续有组织地排列而成的多边围合成环形的空间结构,为一个相对内向闭合的空间。环形布置的建筑群体的空间私密性最强。建筑单体外形的变化,也会产生具有一定私密程度的暗含空间,是展现层次性丰富的环境空间(见图2)。

图2 建筑环形布置形式

四面围合的建筑群内环境空间的4个暗角空间有极强的封闭性和领域感,由暗角向中心的方向私密性程度渐弱(见图3)。如四合院建筑是四面环绕的建筑布置形式,其形成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私密性空间。

图3 封闭的空间角落

凹形布置是指三面围合一面开放的建筑空间结构,有清晰的空间范围,有一定的领域性。半开放半私密性的空间形式能满足人驻足和观赏的需要,并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和人员的流动。在开放面的对边形成私密性较强的空间,两边则是具有方向性和引导性的环境空间(见图4)。

图4 建筑凹形布置形式

L形布置是指两面围合两面开放的空间结构,具有半开放性半私密性的特性,其在2个建筑单体连接暗角处形成私密空间。半围合的空间状态在满足一定私密性需求的同时,能与外环境空间交流,形成对景,引导视线,远近皆宜(见图5)。

图5 建筑L形布置形式

除此之外,建筑单体呈直线排列或散落式布置时,各建筑单体之间并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因此无法形成私密空间(见图6)。

图6 建筑直线或散落式布置形式

2 道 路

道路是串联各个空间的介质,引导人们阅读空间,疏导人群,也是各个环境空间进行物质交流、人群集散的通道,是人们户外生活的必要设施。道路具有强化庭院空间或促进私密空间的功能[2]。

2.1 道路的围合和数量

道路在经过场地的同时划分了空间,其纵向的线性延伸引起横向的区间划分。人居环境设计中,道路所划分的空间通过单侧或双侧的围合形成具有私密性的空间。围合物多指建筑、山体、围墙等具有一定垂直高度的景观体。单面围合的一侧为地势较为平坦的水体、绿地、广场等开放性空间。围合高度、疏密和方向的异同会引起私密性的差异(见图7)。道路在连接空间时分为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当到达一个场地空间需要通过2条及以上道路迂回连接时,场地脱离主干道,因此相对僻静且私密性较强;而当到达一个空间需要通过的道路数量为1条即场地位于主干道时,场地与人流物质联系密切,是相对公共、开放的空间,私密性程度较弱(见图8)。

图7 道路围合方式

图8 道路数量的变化

道路的线性特点将整个空间进行划分,必要时对空间进行界定。由于道路的线型形式不同,其经过场地的私密性也有所差别(见图9)。直线型道路只划分场地区间,若要形成私密性景观需要借助其他景观要素设计;而非直线型道路,由于其在道路的转角处易形成迂回空间,具有空间私密性[3]。人有私密性的需要,同时也渴望在连续性空间中感受景观的交替变化。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控制道路线型及曲度创造私密性空间。在空间中通过弯曲道路线型,结合相关的景观设计要素设计,如植物、座椅、景墙等围合空间,控制景观的私密程度,满足使用者在游览空间时观赏、休憩的需要。

3 植物的围合

植物的高度、冠幅、株间距、人与植物的距离等与环境的密闭度都有联系。在景观空间中,植物通过围合、覆盖、引导对空间进行规律的虚实相结合的划分,从而营造私密性空间,丰富景观层次。植物的应用有异于一般硬质景观对场地的硬性切割,既能分隔空间也能连接空间,使各空间既相互区别又能各自独立,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除此之外,应结合植物的形态、色彩、季相,合理配置植物,营造安静、舒适、有亲和力的私密性景观。

图9 道路的线性与私密空间的关系

植物的围合是指植物在立面阻隔视线,划分及围合空间。植物的种类、树形及其与观赏者的距离与景观元素间的比例有直接联系。因此,不同条件下,植物营造私密性空间的效果也有所差别。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植物围合空间的基本尺度,以人性化设计为原则,才是利用植物进行私密性景观空间设计的最佳选择[3](见表1)。

表1 植物立面围合的基本尺度和空间效果

3.1 孤植

孤植树多选择高大的乔木作为景观的标识点,是视线焦点。理论上其并不具有私密性特点,但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大冠幅,限制顶部视线,在垂直方向上覆盖空间,在大尺度的空间中产生水平方向的向心吸引力,能满足使用者看与被看的心理需求,使人产生安全感。相对于外环境,靠近孤植树的使用者能明确观察到四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可依靠感,是人们的自然反应行为,是人固有的自我防卫[4]。当孤植树位于场地边沿时,作为景观背景与低矮灌木及其他景观元素搭配,如景墙等,形成背靠边沿的小规模的半开放的景观空间。通常人在位于场地的边沿或背部有依靠物的环境中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人对安全感和私密性的需要。利用孤植树进行私密性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树冠与枝下高的比例尺度。将树冠的最大半径视为R,枝下高视为H,当H≥3 m,1∶6≤H∶R≤1∶3时,孤植树能很好地限定空间,形成一个顶部遮盖的独立景观空间[5]。

3.2 密植

密植的植物设计方式是通过多株乔木或灌木搭配的形式限定空间,阻隔视线。植物的种植密度、植物枝叶的疏密以及植物的高度影响空间的郁闭度,从而决定了其所划分空间的私密程度。当两棵植物冠辐较大,间距较小时,空间的顶部根据植物的枝下高度覆盖空间,在立面形成具有一定围和面的“拱廊”形状的空间(见图10);当树枝下高低于人的视平线时,空间的密闭度更大,围和感更强,人的视线可部分透过树枝叶间隙产生景观的深远感,形成尺度较小但私密性更强的环境空间。当植物枝叶的郁闭度在40%~60%时,密植植物群形成的空间较为通透,与外部空间易发生相互间的交流,能发生看与被看的行为;当郁闭度在70%~90%时,空间为密林,植物遮挡大部分视线,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当人身处于郁闭度大于等于90%的密林时,空间过于封闭阴暗,会让人感到压抑,而植物作为柔性边界能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舒适自然。

图10 立面“拱廊”式形状的空间

3.3 篱植

篱植植物的高度是决定私密性的关键因素。篱植的植物选择为灌木,其叶形小、枝叶簇拥,种植规律有序,能划分明显的空间界限,并保持不同空间之间的交流,是私密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种植方式。根据植物高度的不同种植形式可分为矮篱、中篱和高篱。随植物高度的增加其私密程度增强,视线的通透性减弱,空间的密闭度增强。植物高度较高的空间容易对垂直空间进行分隔,功能似柔性边界的围墙,顶部开敞具有向上的指引力,能将人的视线与行为引向远方(见图11)。相对适中的植物高度会形成具有一定通透性的屏障,其在外围进行空间分隔和视线阻隔,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私密性环境空间。低矮的灌木能围和部分空间但不具有阻隔视线的功能,与其他景观要素搭配,设计小密闭度的分隔空间。

3.4 垂直绿化与铺地绿化

垂直绿化的植物具有向上攀缘向下垂披的特点,一般为藤蔓植物。其覆盖顶部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性,阻隔部分视线形成一个顶部封闭的半通透性私密空间;其与硬质景观元素搭配,在户外的开放空间中既能满足使用者私密性的需要,又能促进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保持与景观环境的生态友好。与垂直绿化不同的是,铺地植物并不具有划分空间和阻隔视线的实体性作用,而是通过铺装的暗示,强化空间边界的变化来区分空间,限制场地,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领域感。

图11 高灌木在垂直面封闭空间

4 景观墙

景观墙通过平行、相交、并置等多种灵活的构筑方法营造私密性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围和空间边界[6]。景观墙在空间立面划分场地,其营造环境的私密程度由墙体的高度、厚度及通透性决定。较高的景观墙对空间的围和效果更强,其所围和的封闭空间与外界产生的交流较少。较低的景观墙主要起围和空间的作用,控制半开放性半私密性的空间,达到在人坐卧时与高景观墙相近的效果(见图12)。

试验证明,景观墙高约60 cm时,空间具有连续性,不具有封闭性,实为半开放性场地;景观墙高约110 cm时,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部分被墙身遮蔽,视线被阻断,有适中的封闭性。开放性与私密性兼具的空间,是人进行一般活动较为理想的选择。景观墙高约160 cm时,景观墙两面信息交流基本被阻隔,人的行为活动基本被遮蔽,与视线可及范围内的空间之间的交流较弱。景观墙高大于等于200 cm时,其主要作用是安全保护,隔离空间,使人产生敬畏感,形成具有很强私密性的环境空间[7]。

5 地形

地形的变化是通过水平基面的局部抬高或下沉体现空间的领域感。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控制空间的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将水平基面抬高形成上升空间,抬高部分与场地形成一定高差,以此界定出具有一定领域性的空间;或将水平基面作下沉设计,下沉的场地空间形成一个内向闭合的空间,满足领域感和私密性的需求,是能体现场地特性的空间。

抬高或下沉的高度影响人对环境空间的视觉效果及心理感受。S为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当S为 30~50 cm时,场地具有一定领域性,与周边场地产生差异区分,暗示空间边界,保持了空间的整体性;当S为70~150 cm时,将空间外的视线引向抬高部分,但由于高差的原因使得场地并不完全暴露在空间中,反而衬托出抬升部分空间的独立性,巧妙地使使用者产生对环境的归属感;而当S≥150 cm 时,抬升部分高于人的平视高度,具有强烈的领域感,此时空间被分割为具有一定私密度的3个独立空间,抬升的部分空间与环境之间不具有连续性,而相对下沉的2部分空间产生依靠感,容易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使人具有安全感(见图13)。

图13 抬高地面形成的空间

下沉空间是四周围和、具有内聚力的封闭性空间,是具有内向性、可依靠性特点的相对隔离的独立空间。当S为-50~-30 cm时,空间仍然保持水平方向的联系,有强化边界、强调空间功能的作用;当S≤-150 cm时,空间具有强烈的分离感,并伴有内聚向上的力量感,视线前方是具有开阔性质的空间,背部的依靠感和保护性特点容易吸引更多的使用者(见图14)。

图14 下沉地面的空间效果

6 铺装

铺装变化的意义旨在利用实体暗示的方式营造私密性空间。通过铺装的材质、颜色和图案组合变化来分隔空间、强化边界及暗示空间功能,从而限定场地空间营造私密性景观。铺装的变化方式极为丰富,同一材料的不同铺排样式也会产生边界清晰的不同空间,增强空间的识别性,引导人们各行其道[8]。铺装的围合感是通过底界面的强化及空间边界的变化暗示而体现出来的领域感。

采用形式较大、无明显指向性或者图案变化规律的铺面,暗示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可停留的空间,常作为道路、景观的节点、休憩空间或者人群集散地;形式较小且变化丰富、具有明显指向性的铺地,多强化空间的可识别性、界定空间、疏散交通。通过使用者在视觉和触觉感知上的变化暗示变化的空间,搭配其他的景观元素设计识别性强、功能完整的私密性环境空间。

7 结 语

私密空间的设计,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以及行为活动,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阶层和兴趣群体进行空间分隔。人居环境需要能满足集体和个人发生分散型活动的景观空间,同时也需要集散型空间。不同功能的环境中使用者对空间私密程度的需求不同。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是兼顾私密性空间、半私密半开放性空间及开放性空间的设计。

[1] R·克里尔.城市空间[M]. 钟山,秦家濂,姚远,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7-19.

[2] ANDERSON S.On streets[M].MA:MIT Press,1978:11-12.

[3] 汉斯·罗易德,斯蒂芬·伯拉德.开放空间设计[M].罗娟,雷波,译.北京:中国国力出版社,2007:35-37.

[4]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M].刘晓明,赵彩君,孙晓春,译.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0.

[5] 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67-68.

[6] 李珊珊.城市公园灰空间设计研究[D]. 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35-37.

[7] 蔡强.居住区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3-45.

[8] 孙媛.秦皇岛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形态的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12-13.

猜你喜欢

私密性视线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你吸引了我的视线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当代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