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14张朝辉胡宜挺王太祥

中国林业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政策农业

张朝辉,胡宜挺,王太祥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变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颠覆与发展。《农业政策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以系统阐释农业政策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全面解析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农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与调整的基本规律,并了解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政策,为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学生学习主动与与主体性、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客观背景下,如何建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政策学》翻转课程教学模型,形成课前自学、课中内化、课后反思的主体式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前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课上探究讨论并解决问题、在课程交流反思并研讨总结,以提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频率与交流质量,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反思问题的创新能力,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政策学》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要前提,也是面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探索。

1 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颠覆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替代传统教学的“先教后学”,推动了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祝智庭等,2015)[1]。2014 年,Robert Talbert提出的翻转课堂学习结构成为翻转课堂模式的精典模型,其将教学分为课前与课中两个关键环节,课前由学生自主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或课程内容针对性练习;课中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课堂的重点与难点、共同讨论交流课程关键内容,教师通过少量测评等手段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形成课前信息传递与课中知识内化的动态学习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转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思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主体限制与思维限制,构建了线上自习与线下交流的混合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与学生学习思考的双主体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由被动浅表学习向主动深度学习的转变,从基础知识导向发展为解决问题导向,从信息传递转向信息接受与知识内化,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考与新启示[2-3]。翻转课堂模式全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结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学生可根据其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学习时间,自主选择课前何时学习、在哪学习、如何学习,可根据其知识掌握程度、疑难知识点与知识反思,在课上积极参与问题研讨与提问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微课制作等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的基本支撑,教师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完成知识传递、理论讲解、课堂练习与信息处理等单调性、机械性与重复性工作,专注于开展疑难解答、学案优化、个性指导、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等创新性与情感性工作[4]。因此,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化、层次化与主体化,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有助于;翻转课堂强化了教师—学生双主体,学生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协作、质疑等参与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积极性;翻转课堂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视化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实时的师生交互,这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堂讨论内容讨论能力、师生互动组织能力与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

2《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设计

2.1 课堂内容

《农业政策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农业政策的经济原理与基本方法,农业政策的制定、采纳、执行、评估与调整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手段,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政策等内容;通过课程讲解使学生掌握农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与调整的基本规律、原则与方法,了解我国农业结构政策、农业组织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劳动力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市场及价格政策、农业资金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能够运用政策科学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对我国当前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农业政策问题,为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具打下良好基础。

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关于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设计来看,《农业政策学》课程内容涉及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政策执行等事实性知识,政策科学、政策原理、经济学规律、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执行模型等概念性知识,农业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方法与政策评估技术等程序性知识,政策学习中的情境性与条件性知识、自身知识水平判断等元认识知识;课程内容的同一章节、同一内容、同一关键点都可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识知识四个维度去阐释,以强化学生的课程信息接受能力与知识内化程度。从认知过程维度来看,知识认知主要包括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六个类别;《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农业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判断、分析多元教学信息,能够在规定情境中应用《农业政策学》的经济原理、基本原则、内在规律与技术手段,分析农村土地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等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政策问题与农业政策;指导学生开展主要农业政策评估、掌握农业政策评估的技术工具与逻辑方法,判断当前农业政策执行与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一致性,并提出优化农业政策方案、农业政策执执行与农业政策评估调整的优化建议,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政策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框架。

2.2 翻转课堂学习结构模型

本研究根据Robert Talbert与张金磊(2012)的课前—课中两阶段学习结构[5]、B.Bloom教育目标分类、钟晓流的太极环式模型(2013)[6]、董黎明等(2014)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型[7],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农业政策学》课程体系,提出《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学习结构模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阶段,教师活动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载体设计、课程发布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明确学习任务、观看课程素材、自主练习、问题设计等。在课中阶段,教师活动主要包括疑难解答、个体指导、组织讨论、评价反馈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独立探究、问题提出、讨论交流与协作学习等。在课后阶段,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追踪辅导、综合评价、教学反思与设计优化等活动;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延伸阅读、深度思考、学习反思、知识整合等活动。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行

2.3.1 课前阶段

在《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阶段,教师应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学习能力与个性特点等学情,结合《农业政策学》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科学分解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多维选择教学手段、有序设计教学模块;应合理选择关键课程内容、基础课程知识与教学难点内容,应用现代信息工具制作视频、音频或文本等教学内容载体,或直接从大学公开课、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站链接相应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发布课程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且网络课程内容应力求简短精练、重点突出、主题清晰、逻辑明确,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有学生的关注力与参与性,能够引发学生知识接受与自主思考[8]。学生应在课前明确章节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关注焦点与学习能力等,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自主观看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课程素材,并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与自主思考;通过自我学习课程关键内容与基础知识,结合自主思考以明确课程内容中的疑点、难点,以供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实现答疑解惑与知识结构重塑等。

2.3.2 课中阶段

在《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课中阶段,教师应首先解决学生在课程素材自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深入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全面掌握课堂教学的基础内容,并对部分学生提出的新颖性、延伸性问题进行指导,体现教育教学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课堂理论内容,设计适宜的讨论课题与分析情境,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分工,进行小组讨论与成果汇报,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与热情;最后,根据学生课程内容自主成效、重点难点掌握程度、小组讨论结果等,系统评价学生课外自学与课堂学习效果,为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案提供基础[9]。学生可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思路,能够在后续学习中优化学习方法;学生应根据教师讨论交流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报告会、主题汇报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也可通过自主探究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构建独立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理论结构,以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内化。

2.3.3 课后阶段

在《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后阶段,为强化学生知识内化,教师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对学生的其他课程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解答,并通过建立讨论组与学生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的讨论氛围;应通过课程教学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对翻转课堂模式运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不断反思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客观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与反思结果调整其教学内容、优化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完善其教学素材载体、优化其教学活动,持续提升翻转课堂教育教学质量[10]。学生可根据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体探究与协作学习活动,从知网、谷歌学术、百度学术、数据网络等信息平台自主获取学习内容,不断延伸课程知识,对课程热点话题、关键问题等进行深度学习、多维思考与知识反思,不断拓宽其知识范围、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不断延伸其知识领域、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以实现课程知识、交流讨论知识、课外延伸知识的有机整合。

3《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模式运行的关键问题

3.1 教师整体素质问题

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有支持的、开放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以课堂内容的结构化、信息化、模块化与系统化基础,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交流探究、课后延伸思考,强化学生知识接受与知识内化程度,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翻转课堂学习结构的设计能力、课程内容与核心知识的界定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小组讨论与群体活动的组织能力、视频录制等教学素材制作能力、信息素养等网络应用能力等是开展翻转课堂教育教学的基础能力,也是《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模式运行的关键问题[11]。

3.2 学生主体地位问题

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课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参与性,其能够根据自身能力、理论水平与时间空间,自主开展教学视频、语音、文本等课程信息学习;其能够根据课前学习效果参与集体讨论、小组协作、个体探究与疑难解答等课中教学环节,能够通过互动交流等提升其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其能够根据课前自学与课中讨论,在课后进行必要的延伸阅读或延伸学习,以深化其知识学习程度[12]。如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如期完成课程素材的自我学习、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与小组讨论、能够自主开展课外延伸学习,这是《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模式运行的基础问题。

3.3 多元评价机制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限颠覆与发展,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课程最终成绩是片面的,也难以反映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成效。《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应探索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形成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小组讨论成绩、生生互评成绩的多元评价方式,突出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的有机结合;即以全面反映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的过程性结果,反映课程知识整体掌握程度的结业考试成绩,以优化翻转课堂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4 结论

翻转课堂以课前自学、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为运行逻辑,以视频、音频等为理论知识教学载体,以课堂讨论、交流与协作学习为知识内化的核心平台,以课后延展阅读和学习反思为知识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以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与探索性为重要前提,以教师信息素养与知识结构为重要依托。从《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运行效果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与内化程度并无显著改善,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发散思考能力等具有显著改善。《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育应着力于优化教学载体,将关键课程信息转化为可视化视频等素材,并合理确定素材时间、载体形式与内容框架,能够赢取学生的持续关注与自主学习;应科学设计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疑难解析、个体探究等课堂学习活动,加大学生学习深度与知识内化程度,使《农业政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切实提升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08-115.

[3]孙峰,龙宝新.翻转课堂的理性反思与本土化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5(9):83-88.

[4]刘艳斐,乜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61-66.

[5]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6]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7]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

[8]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9]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10]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

[1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12]叶冬连,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7-83.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政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政策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政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