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民歌《牛歌》唱、演分析谈

2018-03-14

歌唱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放牛娃衬词皖南

彭 青

民歌伴随人民的生活、劳动而产生,在经过世世代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把优秀的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皖南旌徳民歌《牛歌》,无论从它的题材、思想性、艺术性,还是从声乐演唱技巧训练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好作品。本文希望通过演唱分析,介绍民间歌曲“角色”演唱的表演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演唱民歌类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把握。

一、唱、演实践的案头工作

1.江淮民歌色彩区背景分析

安徽省地处中原地段,山清水秀,浩浩长江、蜿蜒淮河穿境而过,将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分割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个自然风貌迥异、人文背景不同的地区。①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语言的差异,安徽民歌可以分为大别山山歌、巢湖民歌、凤阳民歌、皖南民歌、皖北民歌等;包括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灯歌等不同体裁。本文所分析的这首《牛歌》是根据皖南旌徳县的一首山歌改编而成。

2.皖南民歌音群色彩风格分析

什么是音群色彩呢?“音群色彩是不同形式的音群组合,所赋予它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产生特殊效果。”②总体来说,安徽民歌的音群构成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之外,还有六声音阶和四音列、三音列等构成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民歌半数以上都是以五声音阶,这首《牛歌》正是此类型。其旋律多为级进旋法,呈现回环曲折状,主要的音群组合是la和re的交错出现。在调式方面,《牛歌》属于羽调式。安徽民歌多为羽调式,尤其在皖西大别山地区和江淮地区更为集中;但是不同地区的羽调式往往又有很大的差异。皖南旌徳县属于江淮地区,除了在旋律进行中强调主音la之外,更多的是强调re。《牛歌》中就有大量re的出现,从而凸显出皖南民歌高亢又柔和、朴实典雅兼优美抒情的风格特色。此外,在这首作品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大量运用,自由延长音记号及变化拍子的频繁出现,如歌曲中拍的上下段落反复出现,成为一大特色。

二、 唱、演实践技术分析

1.速度、节拍变化与即兴性装饰歌腔、假声衬词的把握

《牛歌》的演唱速度整体稍快,歌曲表达了放牛娃放牛时诙谐、喜悦的情绪,曲调高亢嘹亮。但是在开头的引子部分,刻画的是放牛娃在太阳升起时把牛赶到山上去的场景,所以演唱的速度应稍慢。这部分的音域在男高音的换声区,注意演唱时在喉头稳定和口腔打开的基础上,“哎”字的演唱要一步到位,进入头腔共鸣。唱到“太阳出山喽”,要非常贴切地表达放牛娃心中对生活的那份热情。

开头即兴性的装饰歌腔是这首歌曲的一大特色。“哎”字,一定要唱得轻巧,后面的“喽”字可以自由延长;稍作停顿后,紧接着演唱的又是装饰性歌腔“噢”字,要注意声音的灵活;引子结束在“啰”字上自由延长。

这首歌里出现的即兴性装饰歌腔,是指民歌演唱中即兴运用各种滑音、倚音、波音来获得装饰性的效果,若使用合理、自然,能够强化作品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独特韵味。③值得一提的是,衬词“驾”字非常有特色,鲜明又栩栩如生地把放牛娃的神情完美地勾勒出来。想象自己手里拿着鞭子、赶着牛,然后同时喊出有高位置、真假声结合、语调上扬的衬词“驾”。“音乐艺术就其特性来说,是一种善于表情的艺术,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作为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它的最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④所以,在引子部分就要进入放牛娃赶着牛上山去的情景中去表演,才能生动传达和表现放牛娃的形象。

接下来,歌曲进入主体部分。这时候,速度要比引子稍快,仿佛牛开始吃草了,放牛娃喜悦的心情伴随着八分休止符等节奏的韵律,演唱时语言要灵活、轻巧,并且和速度、装饰音歌腔要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部分另一大特点是演唱一段后用假声喊出“噢”“嗬”等话白,仿佛放牛娃面对大山呼唤牛吃草,然后大山那边有回声应答,衬词道白在此处的使用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打好中声区的基础之后,用假声的位置去念衬词,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演唱表现力。唱到“我在这山”时,作品有一个特殊节拍(即拍)的临时变化。对于这首皖南民歌来说,出现拍是其特点之处,演唱时要稍作停顿,然后回到正常速度的拍,形成对比。随后唱到“要唱山歌,对答对,藏藏躲躲,做什么”,要以疑问语气,同时注意乐句的渐强、声音的控制。因为“对山歌”在劳动人民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交流方式,在这里要体会仿佛有人想和放牛娃对山歌,唱到“你若一个人不敢对,回家叫来你哥哥”这样风趣诙谐的情境里来。

尾声部分的演唱要放慢速度,要求学生体会自己就是放牛娃,要以乐开怀的心情唱出“陪我一同对山歌”时风趣的情绪和语气。最后一声衬词“驾”,要用高亢嘹亮的假声,栩栩如生地喊出放牛娃赶着牛得意扬扬下山的感觉。

2.“扮演角色”个性的把握与唱、演形象感的塑造

歌曲角色的扮演在演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也是这首作品艺术形象的核心。声乐艺术主要就是靠歌唱者所扮演的角色的气质,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关系、特征和心理活动鲜明而又准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⑤歌唱者所刻画的角色越形象,音乐就会越生动,人物情感表达就越充分,也越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我们在演唱时充分体会大山深处农村放牛娃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才能把这首《牛歌》演唱得妙趣横生。尤其是歌曲中段对答部分。众所周知,歌曲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来描写人物的形象,不仅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还要刻画人物的性格,通过这些描写和刻画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那么,这首作品“唱、演”一体的表演一定要充分地和角色形象统一起来,发挥演唱者的所有潜能,充分调动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才能准确地刻画歌曲中放牛娃的角色形象。

3.神形兼备的唱、演之艺术魅力探讨

“形与神”的理论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我国传统表演艺术自古就讲究形与神的结合,特别体现在民间歌曲和歌舞表演中,形神兼备的统一也是声乐表演者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

首先,“形”是歌唱主观审美情趣以准确的肢体动作和造型来表现。在演唱《牛歌》时,要加强学生肢体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是“体态语”。放牛娃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要在《牛歌》的演唱中展现出来,合理运用体态语可以更好地处理“动与静”的关系。从一开始的演唱“哎”到“太阳出来……驾”,可以加入比较自由和即兴的动态的表演。手势的运用可以起到渲染出山歌的气势与风格,演唱者的表演在这里一定要放得开,要恰到好处,“情生于内而表与外,歌者在演唱作品时,应根据歌曲内容适当加入一些动作和表演,自然而又真实”⑥。

其次,加强“神”的内在意蕴。神隐藏在形之中,演唱《牛歌》时,放牛娃面对大山用假声喊同时配合手势的表演,一定要抓住观众的内心。表演者身段要挺拔、英俊潇洒,用衬词“嗬”传达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要有充满强烈的安徽乡土生活气息,让演唱者自己进入一种虚拟性的时间和空间里。唱到“你若一人不敢对,回家叫来你哥哥”的时候,要加入诙谐的表演、动作和表情。歌曲这里表达的是仿佛对面山上有人在学放牛娃喊“哟嗬”,所以演唱者要用内在的精、气、神表达放牛娃的姿态,使得内在的心、神、意、气、力和外在的手、演、身、法、步,结合起来,力求准确地把握这个“规定情境”并投入到歌曲的情节之中。通过表演和表情,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准确生动、神形兼备、声情并茂地“唱、演”结合去感染观众,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⑦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徳所说“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小 结

中国地方民歌的演唱,是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演唱者加强民歌作品的演唱能力,尤其是对作品“唱”和“演”的统一把握,能使其演唱水平得到很好提高。总而言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民歌的学习和演唱更需要我们去弘扬与传承!

注 释

① 曹玉萍《安徽民歌精选》,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 陆川《中国百唱不厌民歌精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

③ 周耘《中国传统民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82页。

④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⑤ 徐敦广《民族声乐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页。

⑥ 同注⑤,第143页。

⑦ 李寿增、钱国祯、管瑾义《中国古代歌曲选·戏曲、曲艺唱腔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放牛娃衬词皖南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皖南印象》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吹柳笛
放牛娃传奇
一只宝罐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