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唱入门》初探
2018-03-14杨和平
杨和平
本文以安德森(E.J.Anderson)与赵梅伯编撰的《中外歌唱入门》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编撰背景、内容特色和价值意义展开论述,期许为深入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提供线索。
编撰者其人其事
关于安德森博士,所见记载甚少。赵梅伯在《中外歌唱入门》之“序”中说:“(安德森)博士可以说是我一个知音。他曾在沪江教授多年,沪江于音乐方面得有今日这样的成绩,皆由于博士三年前晨夕诚恳教练所成就的。博士曾领雅乐社及神曲音乐会,今又编了一本音乐津梁。外国教会中人对于我们音乐的领略同贡献,照我所知,博士要算首屈一指了。他对于我们音乐的进展,确予了不少的助力。”①这明确地指出了安德森对于沪江大学及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
赵梅伯,1905年生于奉化,名章伦,号梅伯,祖籍浙江宁波。1921年从宁波斐迪中学毕业,进入沪江大学学习,1923年曾被安德森博士聘为音乐助理。1925年,经安德森引荐,拜英国歌唱家赫尔伯特·凯夫(Herbert Gave)为师,学习歌唱。1927年,赵梅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合唱指挥;同时兼“上海美专”声乐教师。1929年,他又考取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的正规班,随著名声乐家维南(Maurice Weynadt)教授学习,成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赴欧留学学习声乐的第一人。四年之后(1933年),赵梅伯获皇家音乐学院举办的声乐公开赛头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声乐家。1934年,中国驻美国大使施肇基向赵梅伯发出邀请,赵梅伯在美国开唱并获得巨大成功,《文学文摘》(Literary Digest)将赵梅伯列为“年度名人”。
1936年,赵梅伯回国,受聘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声乐组,任主任。他的授课内容,除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作品外,还向学生介绍现代音乐,让学生了解欧美音乐状况。1937年,赵梅伯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国民党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专门委员等。20世纪40年代,赵梅伯等在西安创立西北音乐学院,为推动西北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又参与筹建北平音乐学院的工作。
赵梅伯不仅推进中西音乐交流、鼓励香港音乐家向国际看齐,更是将西方音乐最大化地展现在国人的面前,普及力度极广。1965年,赵梅伯创立了香港音乐学院,是当时香港正规的培养音乐人才的最高学府。1969年香港音乐学院停办,10月赴美定居加州。
移居美国的赵梅伯,虽已年过花甲,但仍未停止教学及音乐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定居美国后,赵梅伯最初在圣荷西私立学校任教,1971年任美国辛普森大学(Simpson College)声乐与合唱主任,而后接替马绍尔教授担任合唱团指挥。在辛普森大学任教的十年间,赵梅伯开音乐会多达二百五十场,成绩斐然,所到之处备受欢迎。1975年,鉴于其成就和贡献,被评为该年“美国杰出教育家”之一,次年又入选“美国两百年时代名人”,获得“两百年来著名公民”的称号。1981年,赵梅伯在福特希尔大学创建了拥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女子合唱团,该团因受到多方好评,经常受邀至各地教会和机构演出。跟赵梅伯学习过的学生广泛分布在国内外,他们不只纯粹继承赵梅伯的艺术造诣,更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将赵梅伯的教学思想发扬光大。
编撰背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国民政府,相较于清政府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更为自由、民主、先进、科学的政府。这才有了蔡元培就任教育部总长后,为学校音乐课程所做出的努力,中国从小学至高师的学校音乐教育才真正得以完善。这个阶段,国外的音乐思想和理论大量传入国内,我国本土音乐创作、音乐教材开始不同程度的“西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1919年之前,由于政治因素及我国音乐家自身的能力问题等,当时创作的歌曲以选曲填词为主。但经此阶段之后,我国的音乐理论发展上升到了另一个层面。从“五四运动”开始,我国编创并在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时代特性,在涵盖丰富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号召解放人性,追寻美的愿望。此时的音乐教材与以往相比,不再只关注国运,整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除了音乐教材之外,此阶段音乐家创作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对当时音乐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书籍中的美育思想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代入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感。这与五四运动前人们所接受的拯救国家的音乐体裁有着本质的差异,同时也可以说明五四运动之后的音乐教材,开始走上了追求美的道路。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相继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以及“1932年教育部颁发的《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部颁初中音乐课程标准》《部颁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是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的重要成果。”②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小学音乐教材也相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音乐教育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了许多教材,而且质量相较于学堂乐歌时期有了明显提高。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大多都是音乐家自己创作的,内容均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校园生活、热爱自然等题材为主,大多歌曲旋律优美。教育家及音乐家萧友梅、丰子恺、陈仲子、刘质平、徐宝仁、柯政和等都编写过此类教材,可见当时音乐教育之盛况。
主要内容
《中外歌唱入门》教材是由赵梅伯与外国音乐家安德森合编而成,他们在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为弥补当时我国音乐教材的不足,结合政府颁发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历经几年的艰辛才完成的。该教材共有四册③,可以连续应用,自初中一年级开始授用;或自高中一年级开始授用;或自大学预科一年级开始授用。如果在中学,每集应用一学年;如果在大学,每集应用一学期。教材编写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唱单音及音程;使学生能明白乐谱上各种记号的效用;培养美的情感与融合的精神;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教材的编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英文并用,其中中文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同时在每课后附有测验办法。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至十八课,第二部分为十九至三十七课,另外,附加十首学校流行歌曲。第一部分包括键盘和练习、谱表、五线谱的线与间、谱号、音符与休止符、拍子、C调、G调、D调及总复习;第二部分是A调、F调、降B调、降E调及总复习。根据课程界定的划分,将所用教材的内容归为如下几类。
(一)基础乐理
乐理作为学习音乐时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在教材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对键盘的认知、谱表及五线谱的学习,还有谱号、音符与休止符及拍子的介绍。在键盘的认识上,作者以图为例,表明了钢琴和风琴的音域范围不同,并指出了高、中、低音阶的排列方式。对于谱表,编者认为“五线谱由五线四间而成用以记录音乐上的符号,加线有上加线,下加线、用以补五线之不足。”④在谱号的认识上,作者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谱号,即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在音符的认识上,作者首先借助五线谱图介绍了音符的时值,然后分析了音符的用处(一为记音的高低、二为记音的长短)。在休止符的认识上,作者先利用各音符与各休止符的时值对比,再分析了休止符的用处:一是表明某音延长的时间,二是表明停唱的时间。在拍子的认识上,作者列举了六种常用的拍子拍,并指出“各种拍子,用命分式在谱表的左端,谱号的右端表明出来。上边的数字表示每节的拍数,下边的数字表示每拍所用音符或休止符的种类。”⑤
(二)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作为歌唱入门的必备知识,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从第一部分的第六课开始,直到第二部分结束,都是关于调式调性的内容,从无升降号的C大调开始到三升三降的A大调和降E大调,作者都给出了详细介绍。例如在认识C大调时,作者首先利用键盘图对C大调概念进行了概括:C大调do是在C上,不用黑键,因为没有半音,在图上有二个黑键为一组,另有三个黑键为一组,C在两个黑键一组的旁边第一个字,黑键是半音,在C上我们叫作C高半音。同时,提醒学生在学习C大调时应该注意四点:一为乐谱上的拍子符号;二为何种音符宜得一拍;三为先用do、re、mi、fa读之;四为读之速度稍加。另外,在C大调的后面配上了乐曲练习,在练习乐曲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一为拍子符号;二为音符长短;三为乐音字母;四为先用“拉”代替歌词,然后再用唱词。随着内容难度不断加大,作者在调式调性学习上均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三)音乐素质训练
1.基础知识练习
第一部分的前五课,每课课后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并且第五课为前四课的总复习,以便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在总复习课中作者列举了音阶是何意义,钢琴和风琴上为何要用黑键,国乐中常用黑键吗,每音阶中每音距离相同吗,乐谱如何做成,音符有何用,休止符有何用,音节有何用,为何成为G调谱号和F调谱号,我们为何除五线外又设加线等十七个问题。
2.调式调性练习
在调式调性部分的练习上,作者将中文歌曲练习和英文歌曲练习交叉配合,例如在D大调的练习上,作者运用了两首中国歌曲《骑兵歌》《五月跳舞歌》及一首外国歌曲《伦敦桥》(London Bridge),这不仅能够加深学习者对于D大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无形之中让学习者对外国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3.培养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的培养在音乐听觉中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除了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外,还能起到美育的作用。通过欣赏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较为良好的音乐感觉,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书的附录部分,作者一共选取了十首歌曲供学习者赏析,其中有九首为外国歌曲,只有一首为中文歌曲,这大大加深了学习者对外国音乐的认识。
《中外歌唱入门》的特色
作为我国现代专业音乐院校的拓荒者之一,赵梅伯对当时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的状况、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严密的逻辑性、有序性、科学性,从始至终贯穿于《中外歌曲入门》这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配置中。
(一)有序性和科学性统一
由基础的乐理知识进入调式调性学习,再到音乐欣赏的编写顺序,从音乐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中外歌唱入门》的编写遵循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虽然这与当代各艺术专业院校所开设的音乐理论课程并无太大差别,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观察,这种编写思维是具有前瞻性的,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也贯穿了整个课程内容的设置。
该教材的编排遵循知识学习的内在逻辑顺序,让基础乐理知识、调式调性、音乐欣赏等三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紧紧围绕着音符、谱号、五线谱、拍子、节奏、休止符等音乐要素的训练展开,将调式调性融入教学,最后加上音乐欣赏,用文字和图表等形式对新加入的知识点加以简明解释。三部分内容相互交融,知识点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不仅在脑海中加深了印象,学习者也可以更扎实地掌握。除此之外,教材根据每一节的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点讲述,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也都有相应的训练习题,将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的练习有机统一。
(二)实践性与应用性结合
从实践性与应用性方面来看,近百年过去了,《中外歌唱入门》仍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播,并且有学者仍在继续挖掘研究,足以说明该教材的经典性。并且,该教材系统阐述的音乐内容为我国当时的音乐教育指引了方向,也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音乐理论发展的水平。该教材是专为在校学生提供的教材,从难易程度和应用范围来看,从上至下的学校的学生、教师都是受用者,也包括家长和社会人士。另一方面,是为音乐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资料,尤其是为研究者提供了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发展等方面研究的资料。
(三)创造性与审美性共举
对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的培养在实施美育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音乐教育则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摸不着、看不见的音乐,依靠用心感受,也正因为如此,音乐被称为一种情感的、时间的和音响的艺术。音乐的这些特殊性也更好地区别了与其他艺术教育门类在审美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外歌唱入门》选用了一些较为经典的中外声乐、器乐作品放入教材欣赏部分,这也正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编撰《中外歌唱入门》的价值
(一)历史意义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快步推进得益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其重点在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几乎是作曲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此时期大部分的作品及教学教材都印刻了时代主题,人民时刻心系着祖国的安危和前途。基于此思想背景,编写者开始借助教材中的歌曲来向外传递当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后期的音乐教材的制订与编写也无一例外地均带着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的理念进一步升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理念,这对后期的音乐创作有着较为深的影响。
《中外歌唱入门》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需求。时代背景和强烈的民族情感都在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上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我国在之后的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深受此影响。在那样的年代,音乐题材的不同、创作者的不同等外在因素都不能影响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即救亡救国、心系祖国、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将国家命运和创作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是让人钦佩的。
(二)现实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将当下社会环境与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教育方式并在教材中予以显现,这一手段并没有改变。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传播的途径,在编写音乐教材时需要将美育与时代相融合。之后的音乐教材则是基于两方面编创的:一是音乐教材编写的历史文化,这是历代美育教育并结合时代背景的结果;二是在现代审美观念上,夹杂音乐欣赏部分,这是引导学生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为了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音乐教材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中外歌唱入门》这本教材无论是在排版形式还是在内容编写上,都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了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对当今的音乐文化和进步有一定的了解。在我国陆续出台与音乐文化相关的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有关活动都在陆续展开,其目的均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有所帮助。赵梅伯在我国深厚的音乐文化历史上继承并发展后提出了“美的旋律”,这种追溯、感恩历史的感情,继承、借鉴、弘扬与发展的进步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在编写过程中受到时代要求的限制,与我们现在的音乐教材相比,其内容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中外歌唱入门》打破了传统,不再是以居高临下的威严感自居,而是立足于受教者的生活和精神中,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音乐教材与受教者直接互通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新的文化情境中,我们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好地向前发展。
注 释
①安德森、赵梅伯《中外歌唱入门》之“序”,商务印书馆(上海)1929年版。
② 马达《近现代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详见赵维平主编《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22页。
③ 教材“序”说“本书共有四集”,但查《中国音乐书谱志》、国家图书馆等,该教材仅见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册,后续未见出版。
④ 安德森、赵梅伯《中外歌唱入门》,商务印书馆(上海)1929年版,第8页。
⑤ 同注④,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