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路径探析

2018-03-13王馨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一体化

王馨

【摘 要】 推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针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一体化;必要性;现状;路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1]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一体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高校实践中的必然要求。

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现代性社会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割裂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过于强调二者的单独价值对于社会治理的贡献,然而在社会互动中,只有系统性、全局性发挥二者的作用,兼容并蓄,才能更好发挥二者功能。我国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成长、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尤为严重,我国一向注重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律素养整合与培养,然而近期也出现了“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的闹剧”,“社科院法科毕业生霸座”等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与传统“重德轻法”和“重智轻德”教育观念不无关系,所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2]而道德教育属于价值观教育范畴,需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与外延。且“道德教育则不仅要处理公共价值观而且还要处理私人美德和品格特质。”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大学生能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更要使其接受从而合乎道德地行动。而大学生如果想成为成熟的、理性的、忠诚的、具有批判精神的道德主体,必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等方式去学习有关个人的道德价值观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判断法律和政治决策提供合理的伦理基础。因此,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根本在于将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力量既源自于道德主体自发的情感认同,在实践道德教育环节,将法治观念的理论认同升华为情感认同,进而进一步转化为实践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

2、高校培育有理想有担当青年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人劳动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不可或缺的三个发展方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是高校教育的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普遍为单一灌输式教学,忽视其综合素质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有所长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充足法律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在校期间道德、法治素养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大学这一重要阶段的到提高从而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丰富知识与修养的青年人是国之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更需要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综合素质极强的综合型人才。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3]这表明我国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期望。党和国家对公民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二者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公民行为,从道德教育中教化人民的思想品质,坚持道德与法治双管齐下,二者优势互补,互相融合,共同发力,为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社会主义时间提供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忽视道德方面的建设,导致一些触犯道德底线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的混乱,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多种恐慌,例如屡禁不止的“座霸事件”。

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素质的代表,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要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提高法治素养,在学习、生活中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认真贯彻党的路線、方针、政策,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宪法与法律的尊严。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现状

1、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4]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育全过程需抓住发展时机。新时期国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基本原则:要求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培育具有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新时代大学生。国家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并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法治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获取文化的途径扩宽,能够接触到大量主流价值观之外的信息,特别是西方拜金主义等极端不良思潮极易让大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与歪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而且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大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不再单方面接受主流价值观的输入,道德与法律的影响被复杂多变,诱惑性强的非主流价值观削弱。运用何种方法加强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学习,培养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运用道德与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内无愧于心,对外做有担当有理想的青年,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体化的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够重视,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西方的各种道德思想和观念涌入我国,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认同、道德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严重。部分大学生更是以自我为中心,毫无规则意识,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长此以往,必将对其健康成长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身边问题或是社会新闻时,大多会求助于道德与传统观念或人性的美好层面,用主观臆想判定是非而非求助于法律层面的分析与帮助。道德教育通过人的自律来发挥作用,但这种自律缺乏强制性,所以单纯依靠自律很难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有效的规范,只有结合法治教育,借助于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才能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而法治教育也只有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联合,才能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认知和实践脱节。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达到预期目标需要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实践结合,然而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实践。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大学生、大学生与第二课堂的交流难以开展,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有意识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忽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意义,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路径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需要探索有效路径,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高等教育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的目标。

1、完善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建设

首先,树立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的观念。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教学需向培育完全人格大学生的方向前行,只有完整的大学教育才能沿着社會历史的发展方向,完成教育的目标。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是社会历史进步对于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全方位的融合,使二者从单纯的教育两方面的教育发展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的目的。

其次,优化教育手段,注重实践。高校的教学日常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大学生不仅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和老师双向互动,进行相关话题的探讨。教师须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为出发点,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与探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将知识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示。通过观看教育影像或要求学生亲自拍摄微视频,让大学生发现身边的违反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法律对这类人的惩罚。开设问题讨论课之类的专题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讨论社会问题,从各个方面理性分析,对违反道德和法律事件进行思考,在亲身实践与思考中强化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将自身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作为安身立命的准则。

2、营造良好的校园与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于它润物于无形,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建设的必经之路。

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借助大学特有的物质载体与学术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并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校园建设在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在形态的同时也要注重表现其文化历史内涵。比如在建设校园时,选取具有特殊意义的雕塑放置于校园中,既彰显了个性,又使大学生自觉了解、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当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入社会时,校园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大学时光的回忆,更是这些物质载体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风气,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影响。

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载体。大学校园里雕塑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各类社团活动则是校园文化的精神载体。当前我国高校,有相当一部分远离市区办学,使得大学生活相对封闭,校园内的各类学术、社会实践、社团娱乐活动成为线下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方式,大学生道德、法治教育内容与各种社团活动相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如举办高校法治文化节,既提升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又帮助高校优化了管理。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之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构筑、素质得以提高,这是精神载体的重要作用。

其次,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我国经济处在高速运转时期,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需重视道德伦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处理好这个矛盾,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民正确认识并处理价值导向多元化问题,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问题等,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信心。

3、促进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须从思想上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问题。“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即大学生自身道意识的提高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大二者的结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心态与动机。大学生要把眼光放长远,认识到虽然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是对自身的成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大学生应充分理解二者的关系与结合的必要性,只有在思想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做出行动,更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其次,大学生要自觉将道德与法治深入实践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后要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面的活动来展开实践,如开展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在公共场合注意自身行为等。大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志愿者服务网络,将学校周边社区或敬老院纳入其中,开展助老、助残、法制宣传等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志愿活动,可以通过微电影,实践报告等形式将活动过程展现出来,进行总结宣传。通过自身的实践,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也会得到快速提升。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必须高度重视二者的一体化建设,使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舞台上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 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

[4]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作者简介】

王 馨(1993—)女,山东济宁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一体化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