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底线思维缺乏的表现与培养思路

2018-03-13刘宇洋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路思想政治大学生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底线思维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底线思维缺乏的表现,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政治方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培养大学生底线思维的思路: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道德底线思维;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法律底线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政治底线思维;并要在学生党员中进行反腐教育。

【关键词】 底线思维;思想政治;大学生;思路

一、底线思维的内涵

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量变的积累最终导致质变,“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底线,就是事物质变的“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在我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我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这就要求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制度防线是外在约束,而筑牢思想防线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指从客观设定最低目标出发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科学思维,不仅要求划清底线、坚守底线,还要求具备研判问题风险的能力,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是领导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底线思维缺乏的表现

目前,在“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同时,仍然有部分学生在人的发展诸多方面缺乏底线思维能力,导致严重后果,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

1、道德底線问题

在道德方面,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人”,承载着国家发展未来的希望,因此必须严守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培养道德方面的底线思维能力。大学生底线思维能力作为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往往通过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底线思维首先表现为违法犯罪。从马加爵、药家鑫到林森浩案件,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令人触目惊心。近年来虽没有官方明确的大学生犯罪统计,但根据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区分局调查显示,2005年海淀分局刑事拘留的大学生是2000年的3倍,大学生犯罪人数共上升282%。[2]可见,极小部分大学生没有建立起自身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防线,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本身是缺乏底线思维能力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事实上,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学生,由于思想道德建设不到位,缺乏道德和法律上的防线,尽管没有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但存在着潜在的不良倾向。

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缺乏底线思维还表现为学生贪腐现象。学生贪腐现象一定程度上源于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某些学生干部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荣誉、帮他人违规操作获取利益;某些大学学生机构不能秉承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官僚气息浓厚;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职务、党员身份或其他利益而贿选等,都是学生贪腐行为。而学生贪腐不同于领导干部贪腐,其危害性较小、隐蔽性较强。一方面由于学生以学习为本职工作,学生贪腐现象及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缺陷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学生职权相当有限,造成的社会危害和不良后果较轻,不易引起广泛重视。

2、专业学习底线问题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和创新研究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底线思维,主要表现为完成学业、获得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据《21世纪人才报》的最新数据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3]大学生逃课、挂科现象频发,不能保证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是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没有底线思维能力的表现。

3、身体健康底线问题

教育同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目前,全国高校中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包含体育课,高校也会对本科生定期进行体能测试,并且各大高校的校医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健康保障。但当前,大学生疾病非正常死亡现象屡见不鲜,根据杨振斌搜集的统计数据[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的数据,[5]经过换算可得出大学生疾病死亡人数(如图1所示),2006-2010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大学生因疾病而死亡,充分说明有些学生在“体”的发展上缺乏底线思维能力。

4、政治底线思维问题

最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落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上,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国培养目标的政治方向,因此,底线思维能力同样存在于学生的政治方向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高校育人制度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术环境。但一些敌对势力趁机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错误价值取向、文化霸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导致一些学生由此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不能坚持或质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没有政治上的底线思维。

三、培养大学生底线思维的思路

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方面已取得可喜的进步,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判断能力有限、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等特征仍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一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法律、道德方面存在缺陷,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底线思维能力,没有在思想上将正确和错误划开红线,不能看到错误思想量变的积累将最终导致严重的质变的后果,因此,要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底线思维能力。此外,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底线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的问题。

1、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道德底线思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指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可见,“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内容,“立德”是指道德的建立,“树人”是指培养人。“立德树人”要求高校的教育者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水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言传身教,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水平的建设。其次,高校还应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途径,邓小平曾对学生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希冀,可见道德对于培养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中小学应试教育问题突出,有些大学只重学术科研,道德教育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必须把道德培养作为培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并通过教师立德言传身教,培育学生道德上底线思维能力。

2、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法律底线思维

当前学生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知法犯法和不知法犯法两大类。对于知法犯法类学生的底线思维能力培养,往往更加复杂。知法犯法类的学生,不仅法律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而且往往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道德缺陷,从而违法犯罪铤而走险。而不知法犯法的学生,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则主要在于法律知识的缺失。不可否认,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不断颁布或修正。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程度,特别是法律方面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再加上有些高校承担法律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很好引导,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没有了解,往往已发生了违法行为却不知。例如有些大学生伪造公章、重大考试作弊、办假证件,这些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了刑法,但有些学生却不自知。因此,针对这两类学生违法犯罪情况,要通过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教育,筑好学生法律知识和思想上的防线,培养学生法律底线思维能力。

3、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政治底线思维

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有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政治觉悟方面的要求。知识层面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真正学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体来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面对敌对势力的错误思想渗透和社会上的不良舆论时,能坚守住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上的底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抵制错误思想,培养政治上的底线思维能力。

4、对学生党员进行反腐教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6]在学校阵地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中,也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事实上,对于学生进行反腐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课题,教育部从2005年7月起就在全国部分大中小学展开廉洁教育试点工作。可见,学生反腐教育,同样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干部腐败问题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与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相关。此类问题一旦被忽视,不仅会在学生之间造成不良风气,不利于学生错误价值观的纠正,危害学生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反腐教育不应完全等同于领导干部的反腐教育,要针对学生干部腐败问题的独有特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教育,培养学生运用权力的底线思维能力。

首先,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开展反腐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应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专题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术研究等方式,强化学生反腐败价值观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要关注学生干部思想变化。学生干部的腐败现象不是一蹴而就、毫无征兆的,学生干部的腐败思想从产生到行动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高校的辅导员和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干部的思想变化,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将学生干部的腐败行为扼杀在腐败思想萌芽产生阶段。

再次,要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廉洁自律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并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养成用权底线思维能力,并外化为行动。

最后,对于学生干部的腐败问题同样需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校学生机构的监管部门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学生思想不够成熟、道德建设有待完善的客观情况,加强制度约束。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干部监管的事项,高校相关机构应承担起相关责任,不能一味放权。学生干部的腐败问题不仅要从学生的思想根源上杜绝,还要从制度上制约监督,不给学生干部腐败留有机会,从制度上培养学生的用权底线思维能力。

总之,大学生底线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解决当前教育难题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大学生底线思维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热词》编写组. 新时代热词[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25.

[2] 人民网. 北京海淀区:大學生犯罪人数5年上升近3倍[OL].(2006-5-30).http://edu.people.com.cn/GB/4414807.html.

[3] 张枫霞. 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调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73.

[4] 杨振斌,李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05)698-7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OL]. (2010):http://www.stats.gov.cn/.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

【作者简介】

刘宇洋,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路思想政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