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智慧之我见
2018-03-13吕佳丽吕青
吕佳丽 吕青
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应用(18JGY47)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古希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智慧:自知无知的智慧,捍卫真理的智慧,坦然面对死亡的智慧。认为苏格拉底为雅典法庭以侮辱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申辩时,为真理永存付出生命的信念将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执着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苏格拉底一生捍卫哲学的崇高使命。
【关键词】 《申辩篇》;苏格拉底;智慧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于公元前399年去世。出生在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相貌普通,语言质朴,但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对当时的雅典产生巨大影响。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具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言论普遍由学生整理并记录,其中《申辩篇》是较为著名的一篇著作。《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在临近七十岁时受到雅典法庭的指控,虽然在法庭上他进行了出色的申辩,但他依然被认为有罪并判处死刑。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从自知无知的智慧,捍卫真理的智慧,坦然面对死亡的智慧三方面对苏格拉底的智慧进行了诠释,进而表现出苏格拉底的智慧对当代青年对思想道德的认同的深远影响。
一、自知无知的智慧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对自知无知的智慧进行具体阐述。自知无知旨在对自己的无知的正确认识。苏格拉底为向雅典公民证明自知无知的准确性,在论证过程中试图通过拜访他认为有智慧之人,从言辞中了解有智慧的人未必拥有真正的智慧,只有蕴含自知无知品质之人才是真正智慧之人,以此突显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重要性。
1、政治家的自以为是突显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
苏格拉底通过与政治家的交流,发觉自知无知并未在政治家身上体现。在与政治家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更加聪明。在他看来“我肯定比这个人聪明,他认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在这一点上,我比他稍微聪明一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1]苏格拉底的智慧不同于智者的智慧,他的聪明之处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对于自己的无知之处有着清晰的认识,承认无知的苏格拉底是真正智慧之人。然而政治家则情况相反,政治家的自以为是表现在某些领域政治家称得上是智慧的,但由此产生在所有问题上都是智慧的论断反映出政治家的无知,以此凸显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更具智慧。与政治家相比,苏格拉底无疑是聪明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对自己的无知具有明确的认识,这个观点在当时的雅典公民中不被认同,更加突出了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智慧的前瞻性与先进性。真正拥有自知无知智慧的人才是聪明而富有思想之人。
2、工匠的自作聪明映衬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
通过苏格拉底对他所认为富有智慧的人的逐一拜访,突出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些有智慧之人对自己的无知毫无正确的认知,以不懂装懂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正是对自诩博学多才之人强烈的反驳。《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与工匠的对话在自知无知的方面体现突出。苏格拉底与工匠交谈前对于自己在这一领域中的一窍不通具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明白在这一领域工匠无疑是专业的。但是通过与工匠的深入对话,苏格拉底发现工匠與政治家的情况相同,“依据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声称对其他行当也都具有完善的理解”。[2]工匠在其他领域依然秉持着自以为是的态度认为自己是智慧的,这无疑成为工匠无知的表现,政治家亦是如此。他们用自身的错误掩盖真正的智慧,突出了真正的智慧是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通过与工匠的对话,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观点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遭到多数雅典公民的反对。但他的思想穿越古今,对现代人有一定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始于了解你自己,了解自身就是了解自己知道的与不知道的。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与孔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旨在对于自身持自知无知的正确认识。苏格拉底的智慧不是因学会某些知识而狂妄自大,不是因对某些领域的毫不了解而不懂装懂,他真正的智慧显示出拥有自知无知的人是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之人。
二、捍卫真理的智慧
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追求贯穿于《申辩篇》的整篇文章。从他申辩的言辞中无不显示出对真理的坚持,在对死亡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对真理的捍卫。苏格拉底力图劝谏雅典城中的每个人相信真理,追求真理。他在不同的方面显示出对真理矢志不渝的坚持,反映出苏格拉底一生为真理的传播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1、苏格拉底为真理的传播永不停歇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对自己进行无罪申辩的言辞,他通过申辩从而证明法庭对他有罪的指控是无稽之谈。《申辩篇》中体现苏格拉底被认为有罪之处是为贯彻神谕之指示指明对真理不尊重之人,劝谏雅典公民爱智慧。苏格拉底在证明神所说“没人比苏格拉底聪明”是错误的过程中,通过与政治家、工匠的交谈,察觉到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人实际一无所知,从而强调了自知无知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观点使他处于危险的边缘,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不容。但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是勇于追求真理的表现,通过深入探索,苏格拉底使当时的雅典公民了解承认无知才是真正的智慧,也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苏格拉底捍卫真理的决心通过对自知无知的坚守表现出来,影响雅典公民相信真理,进而在追求真理之路上永不停止。从而也表现出追求真理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苏格拉底为真理付出宝贵生命
苏格拉底面临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即便承认有罪可保全生命,但是苏格拉底对真理持之以恒的态度,使他面对死刑临危不惧。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向法庭提供更易理解的事实,表现了他在不断的追求真理,有证据可依。并且苏格拉底不会因对死亡的恐惧而屈服,为追求真理,他宁死不屈,绝不低头。“苏格拉底认为神把他派到雅典这个城市,目的是为了让他像牛虻一样,不断对遇到的每一个人进行唤醒和劝导。”[3]在神的指引下,苏格拉底向人们传授真理永不停止,以其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在哲学的探索之路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始终坚守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他坚信为真理而死,可以唤醒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激发每个人追求真理的欲望,不断渴求真理,发展真理。他认为死亡是充满未知性的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将真理扼杀的世界。不尊重真理的世界会使人们感到恐惧担忧,无所适从。苏格拉底在追求真理之路上永不停歇,以此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信仰,为之奋斗终生。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对真理的追求与坚守是他捍卫真理的智慧的体现,他的一生始终为真理的捍卫与传播而不懈努力。即使为真理付出宝贵的生命,苏格拉底也毫不犹豫。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是苏格拉底奋斗终生之目标,他始终为改变不尊重真理的世界而坚持不懈,始终为真理的传播而坚定不移,不断为人们寻觅幸福而创造条件。
三、坦然面对死亡的智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一再提到死亡。由于苏格拉底为当时环境所不容的言辞使他面临死亡的危险局面。因此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为生存而放弃自己的认知,一种是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死亡。显然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苏格拉底认为神赋予了他辨别真理的权利,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因此,面对古希腊雅典的政治迫害,苏格拉底以生命的终结为他所坚持真理证明,他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1、苏格拉底对死亡是幸福的认知
在当时的希腊雅典,对死亡天生的恐惧心理使公民对死亡抱有异样的理解,具有强烈的负面影响。但是苏格拉底始终秉持着死亡不是一种罪恶,“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的态度。[4]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是湮灭还是转移,二者的本质区别较小,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苏格拉底因死亡的不可预测性使他对死亡有了并不可怕的认知。人死亡后不论是永生还是彻底消失,都是快乐、幸福的。从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态度可看出,每个人应保持从容、平静、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不因死亡而恐惧激动,平静的面对死亡与灵魂的释放是生命升华的表现。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转移,它最终的结果是幸福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死亡仅仅是肉体的死亡,灵魂永不消失,永存于世。
2、苏格拉底坦然赴死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他的一生都在与人们进行国家、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使得苏格拉底无暇顾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他认为这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是神所赋予的职责,他将终其一生履行这一职责,死亡不可成为追求真理之路的阻碍。苏格拉底将自己比作牛虻,牛虻通过对马的不断叮咬,使马亢奋。以此体现出他无论遇到任何人,如本地人、外地人、好人、坏人始终努力劝谏他人,在此基础上深入反省自身。苏格拉底旨在激励每个人追求真正的知识,唤醒他们追求真理的意识和情感。苏格拉底在面对死刑的审判结果时,并没有因为即将面临死亡而放弃真理。苏格拉底认为“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跑的掉的。”[5]即便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在申辩时依然保持公正,不因恐惧死亡,而做出任何罪恶的事,有任何不义的言辞。苏格拉底坦然的面对死亡,为信仰而死。苏格拉底认为为信仰选择死亡并不会真正的毁灭一个人,而罪恶会使人的精神消失,肉体也随之毁灭。苏格拉底始终矗立于正义之路,不会因任何不利因素而改变。
苏格拉底坦然面对死亡的智慧是他在被判处死刑后依然坚持真理的重要体现,他对真理的永不放弃使他以平静、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死亡并不可怕的认知促使他在真理之路上不断前行。苏格拉底为信仰选择死亡,幸福之至。坦然面对死亡是苏格拉底智慧的体现,他对死亡是幸福的认知是为真理宁死不屈最好的诠释,必然对后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结语
苏格拉底的智慧贯穿于《申辩篇》之中,他的智慧在多方面得以体现,自知无知的智慧,捍卫真理的智慧,坦然面对死亡的智慧等等。苏格拉底始终秉持着谦谨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始终坚持世界上最聪明之人不是自己,对不擅长的领域苏格拉底始终保持着正确的自我认知。作为优秀的哲学家,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责任。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追求是永不停止的,面对法庭莫须有的指控,他始终捍卫真理不动摇,面对死亡始终坚持自我立场,他永远秉持着从容赴死的态度去捍卫真理,不愿以不义之事换取生存的希望,这是对灵魂永存于世的最佳的诠释。苏格拉底在真理之路上不断前行,永不停歇。
苏格拉底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仍然影响深远,对当代青年的鞭策使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以谦虚的心态促使自身进步,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捍卫真理敢于同罪恶作斗争,使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肉体终会泯灭灵魂永远存在,苏格拉底的智慧永存于世。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
[2] (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
[3] 李慧娟,呂青.《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我见[J].学理论,2015.
[4] (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
[5] (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作者简介】
吕佳丽(199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
吕 青(1966—)女,浙江缙云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