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革开放后安徽城市的发展变迁

2018-03-13许为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许为

【摘 要】 安徽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农业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发展水平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市发展经过恢复与启动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安徽已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多类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改革开放;安徽城市;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徽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自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按手印的方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安徽的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其中城市化的稳步快速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提升,成为未来安徽区域发展的发展核心、发展利器,对于安徽下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发展的启动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省只有合肥、安庆、淮南、蚌埠、芜湖五座城市,1952年全省城镇人口总数仅为179万人。其中,建制市人口仅有50.5万人。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未建立严格的户口制度,人口流动和迁移相对自由和简单,随着安徽省新建了马鞍山、铜官山(后改名铜陵),扩建了一批城市,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颁布,《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但同时也限制了城镇化人口的流动迁入和人口规模。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从而严重制约了当时城市的发展。

另外,由于城市发展原本就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在这一阶段,我们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安排,无论是农民,工人所生产的物资均由国家统一调配,无法自由流动和买卖,城市的经济功能根本无法得以实现,所以,这一阶段的城镇只能是行政中心。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从1953年到1978年,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安徽的城镇人口出现了反复波动,到1978年,安徽的城镇化率仅为12.6%。1952-1978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19%。城镇化发展几近停滞。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随后的拨乱反正工作,党和国家逐步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工作重心也开始转移到国家建设上。1978年3月,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决定从1979年起,先在所有省会城市和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试行每年从上年工商利润中提成5%,作为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同时为缓和城市住房的紧张状况,在对城市现有住房加强维修养护的同时,要新建一批住宅。1979年起以后几年国家每年要拨款4亿元,用于城市住宅建设。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1978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该文件正式下发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这标志着城市工作的全面恢复启动。

同年,安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全省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皖政〔1978〕4号文件),提出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加快安徽城市建设。安徽的城镇化拉开了序幕。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安徽省政府4号文件精神,省建设厅下发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上报的意见》(建规〔1979〕52号文件),推动了全省“文革”后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央城市工作的有关精神和本省的相关规划部署,1979-1986年,安徽先后设立宿州、滁州、巢湖、黄山和亳州5个县级市;诸多的城市兴建和扩建加快了安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安徽省城市发展步入发展时期。1978年12月8日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发起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市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改革开放使全省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乡经济复苏,城市发展开始呈现活力和生机。

通过1978-1984年几年的城镇化复苏和启动期,从1985年-1990年,安徽的城市发展随后进入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期,1986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和精神,在随后的几年又先后设立地级黄山市、安庆市,设立县级宣州、贵池市,恢复界首市(县级)。大力推进了市、镇建设标准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使得城市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安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9年底,全省已设城市18座,其中,地级省辖市9座;县级市9座;建制镇389个,城镇人口总数为1005. 6万(90年人口普查数),占总人口的17. 90 %;非农业人口为824. 2万(89年底统计数),占总人口的15.07%。

二、城市稳步发展阶段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发展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9月,建设部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依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安徽省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本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对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1年8月颁布实施的《安徽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安徽省实际,制定了贯彻實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内容,促进了全省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审批工作。安徽省建设厅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安徽省实际,分别制定了城市居住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给排水、防洪、环卫、园林绿地、卫生设施、抗震防灾、消防、人防、体育、教育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办法和规定,大大促进了城市系统工作建设,使城市建设进程大大加快。

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有了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商品流通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扶植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安徽省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安徽省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和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潮。1993年7月10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启动,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指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

2001年1月19日,依据中央有关精神,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城镇化和振兴县域经濟为重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要求“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支点,加快省会城市建设步伐,有步骤地发展新兴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实行更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于2001年4月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中心建制镇的通知》,明确调整后的中心建制镇数量为200个。2001年6月,安徽省公安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意见规定,凡在改革实施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常住户口;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全面实行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员登记进城的政策等,进一步放宽了人口由乡村向城市流动的限制,对于促进城镇化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安徽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成果斐然。1990年全省共有合肥、芜湖、淮南、马鞍山、淮北、安庆、铜陵、黄山9个省辖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对城镇化工作的重视,1993年滁州,1996年阜阳,1999年宿州、六安、巢湖,2000年宣城、池州、亳州等地纷纷改为省辖市,安徽的省辖市由9个增加到17个,再加上1989年至1997的县改市,到上世纪末,安徽省共有22个市,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安徽城市稳步发展。

三、城市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以后,特别是随着国家关于住房改革和房地产发展政策,安徽的住房和城市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安徽省17个城市的城市人口,城市面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8月,为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撤销原地级市巢湖市行政编制,设立县级市巢湖市。原地级市巢湖市正式撤销,其原所辖区域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至此,安徽省由17个地级市缩减为16个地级市。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铜陵市六安市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5〕181号)下发,同意对安庆市、铜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2015年12月3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庆市铜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皖发〔2015〕29号)下发,正式对安庆、铜陵、六安、淮南四市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使安徽的城市发展水平更加均衡,发展速度更加协调,发展资源更加优化,发展潜力更加巨大。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城市,皖南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等多种城市组团模式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历史学会编.安徽六十年[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9.

[2] 郭万清主编.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12.

[3] 郭万清主编.安徽城市六十年[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

许 为,安徽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专业方向:近现代史、文化史,主要从事地方区域史及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