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孝金制度”讲评
2018-03-13庞振军
庞振军
【作文题】(长沙市2017届高三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据媒体报道,自从“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然而,在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调查中,近半数网友认为护理院没有必要设立“奖孝金”制度。
面对护理院此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作文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第二个是写这种制度推行后的效果,第三个是网友认为没必要设立“奖孝金”制度。
那么,我们该怎样审题立意呢?通过对材料三个方面的概括,我们自然得出以下两种观点:
1.设立“奖孝金”制度是有必要的,值得肯定。
苏州这个护理院为了鼓励子女探望父母长辈,推出了“奖孝金”制度,这是对孝顺行为的一种鼓励,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长辈的牵挂与感恩,进而实行孝道。“奖孝金”制度是弘扬正气的一次有益尝试,它能充分体现孝顺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奖孝金”制度值得肯定。而子女看望老人的频次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
2.设立“奖孝金”制度是没有必要的,持否定态度。
子女看望护理院的长辈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不应该出现有“奖孝金”就多去几次,没有“奖孝金”就少去的情况。要知道,孝顺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亲情的一种自然流露,更是传承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更不能让金钱让我们的孝道变了味道。因此,设立“奖孝金”制度没有必要。
在写作时,我们不管选取哪个角度,都应该要言之成理,论据充分,自圆其说。
【作文示例】
以“金”驱使慰寂寥一考生
若本应视为清莲的亲情染上销臭,怎能使其一尘不染如初?
若徒为金钱推崇孝道,怎能真正慰寂寥?
在这人心不古的年代,“敢为人先”被换成了“敢为金先”。“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连探视父母,也要在“金”的驱动下才肯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等佳话全被抛之脑后,这奖孝金哪里是在奖励孝?分明是在助纣为虐,助长了这股为金钱驱使的嚣张气焰!
为金驱使的情感,是不纯的,亲情当是一个人心中最珍视的情感,父母哺育我们成人,实属不易,应当让他们老有所依,而命运是,被送进疗养院不说,就连来探望的次数也是寥寥可数,如此何来慰寂寥?
对待最应珍视的情感,只凭金钱如何真实?巴尔扎克有言:“金钱填补不了任何情感的空虚和人格的缺陷。”与山巨源绝交的嵇康,宁死也不愿谄事佞幸,以求得微薄的俸禄;居里夫人将镭馈赠给了全世界,自己却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心中摯爱,是自由,是学问,而非金钱,如此才能慰寂寥,用最珍贵之物填补内心的寂参。
若俯仰一世,只单为一“金”字,又有何益处?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奔跑,只在乎远方的风雨兼程与专注于脚下的跑道,忘记了呵护至深的父母,丢弃了他人对你的好,只是为金驱动着,奔跑着,金矿在哪儿我就去哪儿。直到有一天,发现以为永远也不会沾上尘埃的亲情也得靠金钱得以记挂与维系,会不会有“满面霜,泪千行”的嗟叹?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情,而非“身外之物”。长此以往,为“金”奔驰的人,也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只会僵硬的呼吸与机械麻木地抬髋腿蹬地罢了。亲情,又有什么重要呢?为了钱,天天去看看就行了,至于心中是否还残存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去的,又有什么重要呢?
除了钱,又有什么重要呢?
还要说,“奖孝金”,是在错误的时间,给予错误的人,一个错误的机会。若只是为钱而来,那与不来,又有何区别呢?毫无真情实感,不必慰寂寥,也无法慰寂寥。
以“金”驱使慰寂寥?
做夢!
[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结构谨严。针对“奖孝金”制度作者在开篇以“若……怎能……?”这样的假设形式提出疑问,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奖孝金哪里是在奖励孝?分明是在助纣为虐,助长了这股为金钱驱使的嚣张气焰!”这样的观点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为了完全否定“奖孝金”制度,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为金驱使的情感是不纯的”“对待最应珍视的情感,应用最珍贵之物填补内心的寂寥”等方面来论证,并鲜明地指出欲以“金”驱使慰寂寥是护理院在“做梦”,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结构清晰谨严。
语言流畅,富有个性。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文章写得生动、流畅,俗语、时文、典故等内容信手拈来,体现其驾驭语言的能力,突出个性特征。
“物质化”的悲哀
一考生
“奖孝金”的出现、“微博打赏”的兴起、朋友圈中“给红包看照片”的流行,这些不仅让我们感叹日常生活的“物质化”。诚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化”不可避免,但当我们切身体会到“万事朝‘钱看”的尴尬时,“物质化”的悲哀也扰动我们日益空虚的心灵。
护理院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老人多拥有一些亲人的陪伴,这种激励制度在短期内十分有效可行。但从长远角度看,实在是不可取。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那些孤独而敏感的老人得知一切后,会是怎样的伤心?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那些真正关心体贴的儿女被“表扬”后,会陷入怎样一种“道德陷阱”?真正的孝道,如何用金钱来衡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难道也要被“物质化”,被当作商品来贩卖吗?
答案显而易见。
“物质化”无过,犯错的是人心的“物质化”。前段时间争论很大的“扶不扶”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大体现。摔倒的老人,扶起来,害怕被敲诈;不扶,于心里也过意不去。可这原本不过是一次意外,竟让全社会的心都动摇!大家都害怕被索赔,害怕被诬陷,所以有了老人倒地多个小时竟无人理睬。在生命和赔款间,人们竟作不出正确的选择了,对财物的重视超过了对生命的重视。这样的“物质化”,岂不可悲?
我们无法阻止社会的“物质化”,可我们的心灵不能被“物质化”!“物质化”的心灵,既无法感受诗仙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也无法感受诗圣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社会责任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才是中华民族应有的胸怀。护理院若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还是要真正唤醒亲属们的孝心和真心。这份孝心与真心和钱扯上关系,变得“物质化”,就好比放坏了的鸡汤,纵使原本再有营养,变了味,也就再难以下肚了。
护理院激励家属的行为不就好比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吗?文化是植根人民和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最重要的是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将文明创建活动“物质化”既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只为物质奋斗的人生,谈何价值?只拥有物质的人生,谈何幸福?
雪是冷的,扫雪人的心是暖的;石头是硬的,雕刻者的心是柔软的。他们的全神贯注与用心良苦,是“物质化”的对立面。
别让“物质化”成为一片挥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人们的上空。用爱与奉献化为阳光,而不是只站在角落感到悲哀。
[点评]
辩证说理,条分缕析。针对“奖孝金”制度,作者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先肯定其出发点是好的,然后从“奖孝金”背后所反映出的“物质化”现实,指出这种“奖孝金”制度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文章辩证说理,让我们看到作者冷静客观的分析背后,是思想的成熟,思维的敏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物质化无过,犯错的是人心的‘物质化”和“我们无法阻止社会的‘物质化,可我们的心灵不能被‘物质化”的层面分析,条分缕析,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要真正唤醒亲属们的孝心和真心”,并联系现实生活,进一步强化观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