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与收获”讲评
2018-03-13陈乃香
陈乃香
【作文题】(江苏六校高三下学期初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蛋”。
【写作指导】
这一材料作文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因为前后两句话之间用“可是”连接的。“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可理解为:①期望很高,结果令人失望;②投入很大,收获微乎其微;③精力花了不少,成效甚低。
从后一句人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核心立意。如:①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②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③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也视为切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在阅卷过程中听取了部分老师意见,如按后一句的原意,对后一句采取否定态度,也算切题。然而实际阅卷过程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立意)以“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立意,则视为合题。如果谈“环境决定……”“不忘初心”等,则视为偏题。
切题从45分判入,合题从42分判入,偏题从40分判入。再考虑其他因素,加减分数。偏题的原则上给不及格分。建议均分在48分左右,阅卷结果均分为47.6分。
补充说明:在实际阅卷中,对“播种龙种”出现了两种理解:一种应该说是属于名句的原有解释,“播种龙种”,即整体理解为“辛勤地播种”“踏实地耕耘”。还有一种理解,把“播种”“龙种”分开理解。这样就把“播种龙种”理解为“先天条件好”“起点高”。第二种理解更广义一点。我们觉得也有道理。
【作文示例】
见龙在田
在你挑灯夜读准备考试却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在你辛勤工作月末却只领到可怜的一点薪水的时候。
在你斥资千万进行投资却两手空空血本无归的时候。
你是否会自语: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怎么会是跳蚤?
《易》云:见龙在田。然而事实却是,人们对着掌中的跳蚤欲哭无泪。且慢,何不扪心自问:你是否尽了收獲龙种所需的努力了呢?
答案或许为否。“造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一只蜜蜂和一个梦。要是蜜蜂少,光靠梦也行。”狄金森笔下的草原光靠梦就足够,可现实的农田里容不得农夫杠着锄头做白日梦。你或许还记得小学课本里“桃三杏四梨五”的种果树故事,而正如故事里所写的,达不到结实应有的树龄,你只得拥有满枝绿叶而无果实。这在想收获“龙”的急功近利者眼里,可不只是只无甚可用的跳蚤么?
此刻收获,是否都来源于你平日里贪玩而耽误了学业?是否归根于工作质量的堪忧?是否是盲目投机贪心不足的自食恶果?钱锺书言:“人生亦如磨盘,团团旋转而终无法摆脱陈陈相因。”《管锥编》其言,足以为鉴,慎之!
而答案又或许为是。既已熬尽心血,为何换不来明灯一盏?难道要自念“各有前因莫羨人”来自我安慰?大可不必。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身后却又享尽殊荣;库普林被当时的批评家称为“琐事笔匠”,但今日谁又记住那些反对者之名?日本花滑名将在采访中说:“你说努力就会有回报,我想现在成绩不佳的选手不会同意。但是努力终将会有回报,如果你是‘一生悬命地去训练,那成功必不会缺席。”现阶段收获的是什么其实并不是终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谚也并不会和此相矛盾,怀有“见龙在田”的愿景,谁说你将见不到“飞龙在天”?
胡适曾这样写道:“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是啊,无须拘泥于昨日的跳蚤,那是过去的因果,昨日种种已譬如昨日死;更当放眼于今后的风物长宜,播下龙种,何惧没有“见龙在田”,甚至是“飞龙在天”?一切的开始与终结,不在“龙种”或是“跳蚤”,而在播种的你。
[点评]
手法新颖,结构清晰。作者以四个层层递进的问句引出论述中心,很有带入感和节奏感,吸引读者的同时引起反思,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接着作者又以两个设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展现了问题回答的两种可能性,同时也是两个最主要的分论点。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将两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过渡自然,同时也使论述更加辩证、全面,很有说服力,结构也因此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论据多样,思想深刻。文中论据充实,并且都很贴切每一个分论点,同时包括了中国古典著作、中外名人名言和事例以及关乎生活的例子,既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又不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具有说服力。作者以“见龙在田”和“飞龙在天”之间的关系来阐述不成功的两种原因:努力不够和时机不成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很有思想,最后作者点明解决的关键在于个人本身,升华主旨。
亲自渡涉,方达彼岸基楚彼岸是远大的理想,是炫目的花火,而脚下是贫齋的荒地,是梦想的启程点。此岸与彼岸的山高水长,唯有亲自渡涉,一步一步接近,方能成功抵达,从而收获“龙种”,成就自我。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诚然,心比天高的他种下“龙
种”,却不加付出辛勤与汗水,怎能收获那般与众不同,到达崇高理想的彼岸呢?这样的“云端跳舞”,只会招来世人嘲笑,收获满地“跳蚤”。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旦确立了梦想彼岸,便应当亲自实践渡涉,一路上不知疲意:,独具匠心,始终如一。
遥想意大利革命党人葛兰西,于乱世中被捕入狱,却未尝因此放弃对彼岸的执着追寻。在狱中,四方笼庐的小暗室里,他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虽疾病缠身,仍将自己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完成了《狱中札记》《狱中简史》等多部著作。我想,不同于“瓜”“豆”的远大理想,必然需要与之等值的坚忍与付出的。唯有不知疲爸地划动船桨,遥远的彼岸才可能映入眼帘。
对梦想的耕种,仍需全心全意投入,一心沉浸于此的匠人用心。
我们去了解一家冠有“米其林三星餐馆”的寿司店,看见其创始者小野二郎每天清晨奔赴海鲜市场进行生鱼肉的选购,历经几十年的细心比较与总结,他能准确地道出哪一家的何种鱼,在哪块部位最适宜做寿司。对米饭加压蒸煮,对章鱼认真按摩40分钟,根据客人各异的情况确定寿司大小及分量每一处的细心专注,方使得他到达梦想的非凡彼岸,成为当之无愧的“寿司之神”。endprint
路遥曾说:“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没有一条航道会一直顺畅,风平浪静,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中,始终如一的精神便是我们的最大动力。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12年无缘金牌的中国女排队面临塞尔维亚队的强势压迫,临危不乱,团结一心,从开场至结束,一直以高昂的战斗精神做着向彼岸的冲刺。追寻12年,终捧金牌归。犀角不齿锐剑之锋,霜霰不翁松柏之操,向彼岸渡涉的勇者亦是如此。
或许每一位启程者都在心中埋下一粒珍贵的种子,无所谓客观上的伟大或渺小,因为专属自己的种子,每一粒都是独一无二的非凡“龙种”。
重要的是,唯有扬帆启程,亲自渡涉,一路上不知疲惫、独具匠心、始终如一,方能越过山高水长,踏足彼岸。待那时,心中的“龙种”便会发芽生花。
[点评]
结构清晰,主旨明朗。文章首段点明主旨,并于第三段具体阐述“亲自渡涉”的要求:不知疲惫,独具匠心,始终如一。并依次列举葛兰西、小野二郎、中国女排的事例加以论述,结构清晰,论证有力。且首尾呼应,点题明确。
语言流畅,引申恰当。对材料中“龙种”与“瓜”“豆”的寓意的理解与众不同。倒数第二段的说明,表明作者之独到想法。文中有多处引用、对偶句,使文章语言丰富而优美,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培育决定果实
杨君涵
“种瓜得瓜,種豆得豆。”“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两句古话看似相悖,其实不然。溯其根源,两者皆只注意到了开头与结局却未提及过程——即播种之后如何培育。
众所周知,“种瓜得瓜”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每日按时灌溉,精心培育,倘若不管不顾,只怕在别人收获果实之前你也只能对着自家的枯藤嗟叹不已。尽管开头相同,不同的过程必然造就不同的结果,不只耕种如此,人的培养、文化的发展亦遵循此道。
在悠悠几千年发展中,中华大地上各色的小镇村庄恰似散落的颗颗琉璃珠,点缀了华夏版图。它们有的嵌在山麓之处,有的镶在江南水乡,它们各有特点但也有着共同之处——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而时光荏苒,它们的命运和遭遇却大相径庭。有一些早已失去了当日的闪耀,只随着白墙上刺眼的“拆”和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被渔没在千篇一律之中。它们也本是最为上等的种子啊!却因缺失了善于培育之人而丢失了本应有的精彩,只孕育出下等的果实来。
而那些正依旧闪耀着的,却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光彩。
我曾去过几个小有名气的古镇,所感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氛围和文化。
如西塘,依旧是老式的苏式的建筑,木窗、青砖、小桥、流水依然古色古香的模样。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繁华石地旁不是窈窕的姑娘也没有幽静的水声,而是各色清吧——在老远处便能听见那麦克风传出的歌声的小酒吧。旅客们来来回回,耳朵里充斥着各家不同的音乐,交杂、混淆……
如宏村,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村口的水从各家门口的渠道流过,原住民们依旧爱用那
泉水浣衣洗菜。它让我感觉静谨即使同样
游人熙攘,可过了十一点这个小村便只剩不多的灯光和谁家偶然飘出的几声嬉笑。住民们好似不受外界干扰似的,只过自己清闲的日子。
商业名镇,文化古村看啊,他们也在不同的培育方式里闪出不同色彩的光芒来。至于哪一种结果是真正的上等,还是留着让时光来作答吧。
种子的优劣和选择固然决定了品种的先天条件,但也唯有选择了正确合适的方式去灌浇、培育,才能收获最优等的果实,才能发挥种子的用处啊。
[点评]
对比论证,条理清晰。文章以小镇村庄为主体,围绕其发展举了三种现状为例。其中“湮没”的与“依旧闪耀”的形成一层对比,而在“闪耀着”中的“商业化”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形成又一层对比。通过对比,有力论证“不仅要培育更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培育种子”的中心。
选材新颖,深化主题。同样以培育过程为中心,这篇文章围绕“文化古镇”展开,使得文章立意上升到现今社会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层面。选择西塘、宏村两个典型古村镇,通过描写凸显其差别,虽作者未明确点出哪一种更好,但字里行间已显现出情感倾向。而也正因为饱含着作者自己的感受,使得选材不至于枯燥无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