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应用效果
2018-03-13庞利容
庞利容
(广元市中心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00)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分娩出母体有心跳反应,但无法进行自主、规律性正常呼吸的缺氧行为[1]。如抢救不及时,则可造成新生儿残疾甚至致死[2]。因此,提高新生窒息患儿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系统化应急护理流程的提出和应用,极大提高了新生窒息患儿抢救成功率,本院也由此引用其到抢救工作中,本文将就其抢救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前后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患儿200例进行对比实验,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100例,实验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54例,女性患儿46例,顺产68例,剖宫产32例。实验组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42例,顺产患儿65例,剖宫产3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流程制定其一要评估新生儿大体情况,主要针对其呼吸情况进行大体判断,包括有无呼吸浅表不规则或消失症状、皮肤青紫程度、喉反射是否存在等方面,得到情况后应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其二要及时清理干净呼吸道的分泌物确保新生患儿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给新生患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提高新生患儿体内循环动力,同时可辅以一定的足底刺激,后需及时给患儿补充氧气,通过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加强其供氧。其三要严格遵照医师医嘱并正确执行强心、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改善支气管痉挛状态、保证充足血量和进行抗感染干预等急救措施。其四,在干预急救后,实时密切观察新生患儿生命体征,包括面色及血氧饱和度;其神经反射、皮肤色泽、肌张力及精神状态;患儿腹围、有无呕吐及其次数、其大便、尿液次数、颜色等;此外还应注意保持暖箱温、湿度适宜;尤其着重观察新生儿是否有出血现象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做好数据记录[3]。具体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图
1.2.2 流程执行 其一,实行考核上岗政策。要求所有参与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均要经过专业培训,对其培训结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其能独立完成新生儿急救护理操作后方能入岗工作。其二,合理分配急救工作。应安排有两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新生患儿急救工作,其中,一名人员根据患儿窒息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后实施急救流程,记录抢救时间,另一名则负责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在旁辅助急救工作,做好监督,观察记录患儿病情变化。
1.3 疗效评定标准其一,新生患儿抢救成功量纪录,在分娩1分钟、5分钟、10分钟阿氏评分都在8~10分范围内作为评定标准,计算其百分比;其二,计算新生患儿从发现窒息到抢救完毕所用时间均值;其三,根据护理满意度评价表,统计新生患儿家属满意总量,计算其占比,其中,评价选项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不满意四个部分,患儿家属自行填表,实行匿名制。总满意数=满意数+非常满意数。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新生患儿抢救成功率及抢救时间比较 实验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抢救时间相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新生患儿抢救成功及抢救时间比较
2.2 两组新生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满意度为94%,对照组满意度为76%。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新生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例)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新生窒息患儿抢救成功率(98%)显著优于对照组成功率(85%),实验组抢救过程平均所花费时间(3.46±0.53分)显著少于对照组平均抢救时间(7.08±1.03分)。与以往常规护理模式相比,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有两个显著优势。其一,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改变传统被动投入工作的状态,通过基本流程的建立确定,护理工作的有效分工,让护理工作多线进行,从而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新生窒息患儿抢救成功率。其二,在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新生患儿进行正确有效评估,判断患儿窒息程度,根据其程度不同而展开干预工作,帮助临床医师清楚掌握患儿具体信息从而能够有效调整抢救策略,避免重复抢救环节,提高抢救工作条理性和科学性。通过实行有效分工,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展开护理干预工作,预防产生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干预效率及抢救成功率。
总而言之,在新生窒息患儿临床抢救中应用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让家属更满意。
[1]张国华.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27):194-195.
[2]杨芬,周付华,彭英.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05):1198-1199.
[3]陈磊,李小峰.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2):85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