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疆76 cm等行距和宽窄行模式的棉花害虫发生差异

2018-03-13王春义雒珺瑜张帅吕丽敏张利娟朱香镇王丽李春花崔金杰

中国棉花 2018年2期
关键词:棉蚜株率植棉

王春义,雒珺瑜,张帅,吕丽敏,张利娟,朱香镇,王丽,李春花,崔金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

北疆地区适宜棉花生长的季节较短,需要在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基础上,覆盖地膜以增加和保持地温,促进棉花出苗和生长。为了有好的经济效益和适宜机采,先后采用了一膜2行、4行、6行“矮密早”和3行76 cm等行距植棉模式。目前常用的是宽膜3行76 cm等行距和6行“矮密早”植棉模式。宽膜3行76 cm等行距植棉模式是每膜种植3行,行距76 cm;宽膜6行“矮密早”植棉模式是每膜种植6行,行距分别为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研究已经明确棉花种植密度、行距不同,会影响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行距宽通透性好,有利于棉花光合作用,还能降低部分病害的发生危害;气候因子会影响棉田害虫的发生情况[1-3]。而棉花行距的不同对棉田害虫发生有没有影响、有何种影响,尚待研究明确。本研究旨在明确2种行距不同的种植模式下棉田主要害虫发生的变化,以期能为植棉时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和做好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新疆石河子市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石河子试验基地。

1.2 供试棉花品种

中棉所7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区棉花全生育期除喷施生长调节剂外,不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宽膜3行76 cm等行距(简称“3 行”)和 6 行“矮密早”(简称“6 行”)植棉模式分别连续种植3张膜,每张膜长30 m,形成大的环境一致、植棉行距不同的2块小环境区域,作为试验2种处理。针对种植方式不同的2个模块,同期进行害虫发生情况抽样调查。每处理3张膜,每张膜为1重复,共3次重复,每重复选取1个样点,每个样点选取相距最近的2行,平行每行连续调查12株,每个样点作为1个重复,共设3重复。详细记载各样点主要害虫发生数量及虫态。自棉花出苗后开始调查,每5 d调查1次,到棉花进入成熟期后停止调查,即于4月28日开始调查,到8月13日结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种植模式棉田主要害虫种类

在北疆宽膜3行76 cm等行距和6行 “矮密早”植棉模式下,棉田发生的主要害虫种类相同,均为棉蓟马、棉蚜、棉叶螨和棉铃虫。

2.2 2种种植模式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

2种植棉模式由于行距的不同,导致部分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存在差异,差异突出的是棉蚜和棉蓟马;而2种模式下棉铃虫发生数量差异不明显,仅在幼虫转株危害上有所差别,推测这与棉铃虫成虫通过飞翔转移、产卵,棉花行距对其产卵数量、分布的影响很小有关;棉叶螨是逐渐蔓延扩散危害的,本研究中仅出现了点片发生,所以2种植棉模式间棉叶螨的发生未体现出差别。

同样气候环境下,2种模式的主要害虫棉蚜和棉蓟马的始发期、高峰期、下降期,没有明显差别,但棉花受害株率存在明显差别(表1、表2)。

2.2.12种模式下棉花有蚜株率。2种植棉模式棉田均于5月18日开始查到棉蚜,至7月2日有蚜株率达到100%。不同时期平均棉百株有蚜株率见表1。

表1 2种棉田不同时期百株平均有蚜株率 %

从有蚜株率统计结果看,在棉蚜发生前期棉花有蚜株率逐渐增加,3行76 cm等行距植棉模式在7月2日之前有蚜株率大多低于6行 “矮密早”植棉模式。这表明棉花行距的不同,影响了棉蚜在棉花行间扩散蔓延的速率。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3行76 cm等行距植棉模式下,行距较大,前期棉花未封行,不利于棉蚜转移扩散;而6行“矮密早”植棉模式是宽窄行,窄行行距仅有10 cm,行间棉花枝叶叠压,便于棉蚜扩散繁殖。

2.2.22种模式下棉花有蓟马株率。棉蓟马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但仅对蓟马数量较多、危害影响明显的棉花生长前期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种植棉模式4月28至7月2日平均百株有蓟马株率见表2。

表2 3次重复合计有蓟马株率%

从表2可以看出,在北疆棉花生长前期棉蓟马从5月中旬始发,6月中旬达到高峰,到7月上旬消退。在棉蓟马发生期间,6行“矮密早”植棉模式有蓟马株率均高于同日3行76 cm等行距植棉模式。这表明,棉花行距的不同,也影响了棉蓟马在棉花行间的扩散蔓延速率。

3 讨论

76 cm宽膜3行等行距植棉模式是新疆北疆近几年发展的新模式。关于此模式在栽培管理和棉花品质方面的优越性已有报道[1-4],而有关其害虫发生情况的研究少有报道。棉田害虫刚发生时,多是局部小面积的点片发生或先出现中心株,之后逐渐扩散,蔓延危害,直到大面积发生。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棉花行距的不同会影响害虫的行间扩散;采用的行距较大76cm宽膜3行植棉模式,在生长前期棉花未封行,点片发生的害虫在行间转移扩散较慢,可延缓和减轻害虫转移扩散,有利于田间害虫防治。

[1]程林,郑新疆,朱晓平,等.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44-45.

[2]李建峰,梁福斌,陈厚川,等.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6,23(8):1390-1396.

[3]韩焕勇,王方永,余渝,等.新疆早熟机采棉膜下滴灌等行距密植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6,43(10):39-40.

[4]李建峰.机采模式下株行距对棉花冠层特征及成铃特性的影响[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棉蚜株率植棉
2021年大通县油菜三甲害虫药效防治试验报告
春化处理对板蓝根生长和结籽的影响
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防治韭菜疫病田间药效试验①
七星瓢虫对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的调控作用
气象因素对棉蚜生长影响的分析
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
澳洲坚果杂交子代开花调查分析
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预测美国棉农2019年植棉面积达585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