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8-03-12邓志元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遗像海鸥词语

邓志元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初步培养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课却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历史课……偏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造成教师费心费力,学生迷瞪不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文本的过度分析解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就饱含激情地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和想象,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告诉学生要读到标点符号里面去,要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去解读一个人物的品性,指导学生对文本逐字逐句逐段地解析,解析得让人遐想连篇、五迷三道、神乎其神。教师讲得热热闹闹,学生听得晕晕乎乎。课文学完了,学生发出惊叹,语文怎么这么难学啊!

如人教版第十一册《21老人与海鸥》一课,有位教师就是这样讲授的,她用极短的时间学习本课生字后,就进入了文本解析阶段,重点讲授了“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场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一部分。她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2、课文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3、假如你是文中的其中一只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4、这里还两次写了海鸥的鸣叫,海鸥们似乎在说什么呀?5、遗像上的老人会对海鸥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丰富,回答的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教师赞赏连连,有的学生说:“两次用了‘扑这个词,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多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有的学生说:“遗像上的老人会说:谢谢你们给我带来的快乐,现在我已经走了,请你们不要为我而难过,虽然我以后再也不能来给你们送食物了,但是你们放心,我会在天上看着你们一天天长大的,不要再难过了!”还有的学生说:“老人您不要走啊,您要是走了谁给我们喂食?谁来陪伴我们?老人感谢你每日都来陪伴我们,你一直把我们视为儿女,我们也把您当成父亲。这些日子里您辛苦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谢谢您!”听了这节多姿多彩的讲授课,我不禁疑惑:这是海鸥还是人?我们难道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吗?(太瘆人了!海鸥有这么神吗?)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词语;2、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而不应该大篇幅的深挖海鸥会想些什么,遗像中的老人会说些啥,我们怎么能肯定这些是作者要向我们表达的思想呢?既然与文本是否有关都无法确定,那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惊人的阅读浪费吗?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论述是:“‘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说明语文教学必须听、说、读、写并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只注重文本的思想性,而看轻了文本的工具性。

二、忽视了对学生说、写基本知识的指导

语文课本中的文本都是题材多样、文质兼美的,包含了丰富的说写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就可以掌握所需的说写技巧。我们的语文课堂恰恰忽视了这个环节,说写知识一带而过,不重点讲,不适时训练,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文本和教学时间,教师却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解读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文本的思想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呜呼,我的语文!

现在的语文课堂犹如一部舞台剧,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只要按照“导演——教师”手中的“剧本——教学设计”走,教师提问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就可以完美呈现它的思想教育性,教师眉飞色舞,学生不亦乐乎,课堂热热闹闹。等到需要说写时,教师气得捂了嚎风,学生憋得面红耳赤,不知如何开口,如何下笔,最后学生从《小学生优秀作文》或网上抄一篇了事。学生的说写能力如何能够提高呢?没有扎实的基础写作知识,如何能写出优美、表达自己情感的好文章呢?

语文的素养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教师一点一滴的教授,学生一步一步地说写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高雅的言谈举止。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三、不重视解词的教学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只要求在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另外一码事。由于每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学生们没有领悟、掌握其真正的意思,说出来的话,错误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其中:我的其中一只左脚受伤了。”“难过:我家门前有条水沟很难过。”“欣欣向荣:我的弟弟长得欣欣向荣。”“此起彼落:我在教室里此起彼落地跳着。”一个词语,只有记住了它的原有的意思,才能灵活运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对词语教学理念的阐释是——“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而且,“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我很怀念小学时的语文课,那时的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方法;抄写词语解释(每一篇课文至少五个词语);生字词听写,词语解释背诵,课文背诵;作文课上老师指导我们怎样去观察,怎么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领我们欣赏的每一篇优美的范文(老师自己写的)……当时没有听说谁因为写作哭鼻子,大部分同学45分钟就能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来,写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原因在于老师传授给了我们海量的词语的原意,扎實的写作基础知识,没有过度的进行文本解读和思想教育,尊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聚焦课堂,走进文本,揣摩语言,揣摩构段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抛弃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和过度思想教育,还语文一个清清朗朗的空间,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喜欢听说、喜欢识字写字、喜欢阅读、喜欢写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对语文教学中困惑的一点思考,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猜你喜欢

遗像海鸥词语
找词语
梦境
保护海鸥蛋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万鸟岛
思念
爸的照片
爱美的小海鸥
词语积累
跟你闹着玩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