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家炳:回报社会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

2018-03-12毕亚军

时代报告 2018年7期
关键词:田家炳香港教育

毕亚军

他是一位勇于开拓,功业卓越的实业家,凭着坚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在人生道路上创造了奇迹,成为誉满香港的“人造革大王”。他是一位享誉内外的爱国志士,胸怀博大的慈善家,为了践行自己捐资助学的诺言,身为亿万富豪的他,不但舍不得乱花一分一毛,而且还卖房助学,成为世间佳话。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于2001年变卖掉自己居住了37年、价值5600万元的豪宅,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捐资助学,自己则搬进了一套租来的小公寓。至今,他已累计为各项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捐赠超过10 亿元人民币,而自己每月生活开支却仅为3000元。他就是田家炳。

有为青年 展现不俗商业才华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生于广东大埔县陂镇银滩村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田玉瑚是一位急公好义的儒林耆宿,他创办“广泰兴”商号,经营油米杂货,兼营一些砖瓦窑生意。田家炳出生时,田玉瑚已48岁。田家炳的“家”取自《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家”,“炳”则是照亮世界的意思, 老来得子的田玉瑚希望儿子不仅能成为全家的希望与光荣,更能造福人群,报效国家。

小时候社会动乱,学校经常不开课,父亲就成为田家炳的第一老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田家炳不但品学兼优,更从小就养成了洁身自爱、刻苦自励的性情,以及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品格。

田家炳常说:“我受先父身教言传的影响最大,今日我小有成就都离不开他的教导,他怜贫恤孤,乐善好施,通过《朱柏庐治家格言》教我修身立品,做一个好人,一个为社会谋福祉的善人。我和父亲之间有很多故事,那时我家乡穷人多,父亲总是体恤他们,关心他们的温饱。牢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古训,让大众都生活得好。至今,我对516字的《治家格言》还可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1933年,田家炳进入大麻中学读书。刚读完初中二年级,父亲就去世了,16岁的田家炳就辍學继承了父业。因为家乡经济疲弱,很难有更大发展,两年后田家炳决定到异乡去另闯一番事业。

因为自己祖上有瓷山,具备瓷土经营的原料优势,而且家乡有人在越南西贡附近开瓷厂,再加上去越南比较方便。自幼对陶瓷很感兴趣的田家炳,就到越南开设了瓷土经销公司。因为他采取的将祖上瓷山的瓷土提炼淘精后,运到越南由自己直接销售的办法,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价格,所以受到市场欢迎。刚满20岁时,他就已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1939年秋,田家炳从越南转往到印尼万隆,经营一些洋杂土产,生意刚刚有所起色,就又关门大吉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田家炳居住的地方成了日本的军事禁区,他只好到族人开办在雅加达的工厂去打工,从商业转向工业,体验到了工薪阶层的辛苦。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田家炳洞烛先机,因应当时树胶产品销路大的形势,创办了一家名为“超伦”的树胶厂,开始大展鸿图,并邀请一些朋友入股,大家齐心协力,锐意经营,研发生产了多种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很快就取得成功,业务鼎盛,誉满南天。

1951年10月,田家炳创办南洋树胶有限公司,扩大了印尼的树胶产品市场,为推进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个人也成为誉满印尼首都的青年工业家,成为当地著名的华商新贵。

1958年,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时,即预感到印尼大规模排华浪潮随时可能发生。为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和谋到一个更稳定的经营环境,未雨绸缪,他毅然举家迁移到人地两疏的香港。

目标坚定 崛起成为人造革大王

到香港后,田家炳看准香港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决意全力拓展塑料薄膜及人造革工业。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现代工业刚刚起步,塑胶工业尚处在萌芽状态。田家炳要在这里建立工业,是非常危险的一棋。人造皮革、塑胶薄膜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但在香港却市场小、取利甚微,而且在香港是第一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为了实现理想,不怕任何困难,田家炳决定一直向前冲。他以港币九角每英尺的价格买入了三十余万英尺的海滩,填海造地,建起了工厂。这在当时是一个颇为“疯狂”的决定,因为他不但要面临工厂建立后的一系列产品生产和销售难题,而且还要把大捆大捆的钞票往海里抛。因此,有人说他是“傻瓜”,他填海建厂的事情,不但还成为坊间的谈资,更登上了香港报纸的头条新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拼争,1960年,在荒芜的香港屯门海滩上,一座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的现代化工业区——田氏工业城,拔地而起了。就这样,田家炳和田氏工业城一起名震香江了。

伴随香港整个经济的起飞,田氏塑胶厂及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短短10余年时间,就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厂,田家炳也赢得“人造革大王”的美誉。

1992年,又在广东省东莞市成立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化、自动化的PVC薄膜及人造革制造厂,其规模、技术、管理等都居国内前列,并于1997年取得“ISO9002国际标准品质管理证书”,2000年春取得“ISO14001国际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证书”。同年又在广州设立广州田氏塑料有限公司,设厂扩充业务。

回顾创业历程,田家炳随香港先后经历了1965年的银行挤提、1967年的社会动乱、1973年的股市崩溃、1974年的世界原油供应失常、1984年的房地产暴跌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风暴。在这些浪潮中,不少结构健全、经济基础甚好的企业被淘汰或移迁海外,但田氏化工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中间自有田家炳的原因。

在实业交往中,田家炳以诚待人,严于律己,恪守“以诚相待”的准则,他所建立的“田氏化工”堪称现代儒商的典范。

他说:“做生意诚信最重要,我们的生意做得并不大,但与我们来往的客户都知道,我们说话算数,与田氏来往,绝对不会吃亏。虽然我经历过了许多困难,但最后还是安全度过了,这与我做人的原则有很大关系。做人最根本的就要讲一个“诚”字。

一切出自真诚,要做到心中有“诚”,口心一致,将心比心,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管你与商界、政界、百姓还是跟谁交往,也不管你与他有没有利益往来,都要始终以诚相待。只有“诚”才能助你事业长久,只有“诚”才能让你赢得越来越多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诚”才能化解一切矛盾,帮你渡过难关。

田家炳深信,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面对一次又一次无法控制的经济风暴,如果没有人格品德配合,纵有再好的学问才干,也是无法稳如泰山地渡过。他说:“香港经历了很多经济风暴,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最大。我在当时最困难的时候也始终以诚待人。我欠人的钱百分之百还清,我宁可别人拖欠我的。当我有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提前坦诚地告诉对方,说明原因,并承诺自己何时可以克服困难兑现资金,然后就尽最大努力提前兑现给对方。面对困难我从来没有回避过,我从不找借口不接电话或避见别人,即使是自己出差时也要嘱托办事处的人接待和处理好一切事情。总之,正是这种‘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诚实品行深深感动了很多与我打交道的人,他们对我总是很放心,总是愿意与田家炳合作做生意。恪守本分、笃守诚信、薄己厚人,多为别人着想,让人家觉得与你做生意或相处不吃亏。这种‘诚会给你带来一生都享受不尽的幸福。”

德泽四方 慷慨义举誉满神州大地

田家炳白手起家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但他为世人瞩目的原因,不是因为富甲一方的家业,他爱国爱乡的慈善情怀和助教兴学的满腔热忱,才是赢得尊重和推崇的关键。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田家炳的最终目标,报效国家、造福于民才是他的最高理想。

早在20世纪60及70年代,田家炳就曾出任香港博爱医院、东华三院总理,现仍兼任仁爱堂咨议局委员及多间慈善机构的社会事务。他很早就致力推动社会福利工作:兴办不牟利青少年中心、老人宿舍及服务中心、幼稚园、小学、中学、图书馆等事业,造福广大市民,还设有奖、贷学金,嘉奖成绩优异的青年。在台湾,1984年他捐出5000万元新台币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推动各种具有公益性的文教事业发展。

20多年来,田家炳一直实践自己的诺言。到目前为止,他捐赠的教育文化及基础设施项目以数百计,向社会捐资额累计达十多亿元,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英国等地。

在捐赠中,田家炳最为重视的是教育。在教育中,田家炳尤其关注师范教育。他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要办好教育,必须首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因而发展师范教育,不啻为播种植苗,开辟水源。在他的捐赠下,一座又一座以“田家炳”命名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成为了各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他說:“我选择教育作为回报社会的方式之一,开始是为家乡大埔县每个镇和梅州市每个县兴建中学,后来就扩大到为全省每个市和全国每个省兴建中学,还为每个省的师范大学兴建一所教育学院。我相信只要好学校、好老师、好校长越来越多,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人口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提高,这也是我几十年来支持教育事业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朴素初衷。”

截至2005年12月,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已布满中国各省,计有中学120间、小学39间、师范学校和幼儿园17间。仅是大埔县,就有11间田家炳中学。对大陆60余间大学院校、香港9间大学院校也都有捐款。田家炳被誉为“百校之父”。同时,他还捐助医院26间、公路6条、桥梁129座、115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另外,还捐助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项目。以至于人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标题:“田家炳来到田家炳”。这里的前一个田家炳自然是他本人,而后者的田家炳则是学校、医院、图书馆、游泳馆、公路,等等。

因为慈善的事迹,大家都尊称田家炳为大慈善家。对此,他谦虚地说:“大慈善家我还不敢当,我只是在尽己所能为中国的教育和公益事业做一点点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我捐出的钱很少,这样做,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唤起社会对教育的关注。”

以德为重 言传身教成为光辉榜样

田家炳平生修身立品,推己及人,在支持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不仅给他资助的学校带去了资金,而且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强调,“学校教育,以德为重”。

由于对祖国的年轻人寄予很大的期望,每建一所学校,田家炳都要亲自与学生们座谈人生道理,说些故事,勉励他们做人要脚踏实地,要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他常常忧心,如今的人过于看重物质方面,而忽视甚至抛弃了许多做人的美德。他每到一所学校演讲,都无一不跟学生们讲奉献,讲人生的价值,他说:“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因为家庭环境、家世家风和父母的教育,以及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都将影响到你的追求、你的人生价值观。但有一种人生价值观,在任何环境、任何时代都是可行的,那就是为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不会被淘汰。”

“我的做法,可能有的同学觉得过时,太老套。我觉得现在有些青年人追求物质享受多了一点,这可能是社会风气带动这些人这么做,而他们不觉得。大家要知道,就是现在你们认为最穷的孩子,也比我们那时最富的孩子还要享受。我们一定要知足,我信奉‘知足者常乐这句话。”他说,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几十年的生活享受是劳动人民给我的,我用一杯牛奶、一张纸都会想到它们是怎么来的。

对于自己的子女,田家炳更是言传身教,德育先行。他有五子四女。他认为生为中国人,必须先学好中国文化,继承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所以一律先让儿女进中文学校学习,接受正统中文教育,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后,才会送到美、加去读大学,以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他的全部子女都在国外受完高等教育。因为从小在田家炳的教育中成长,子女们都敦品励行,孝亲睦邻。待人处世方面,处处勤俭立身,诚信为本,深明大义。

田家炳的高风仁德对子女影响很大,儿女们都十分支持父亲的善举,还经常陪伴他到各地考察捐建项目。子女们的良好品格令田家炳十分欣慰,他曾感慨地说:“我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我的孩子们。”

田家炳坚持奉行:“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他说,“留财于子孙”会令子孙失去上进心。只有回报社会,大行善举,才能“积德于后代”,成为后人楷模。

他认为,自己的父辈虽没给自己留下财产,但从小培养了自己做人的品德,他的事业成功靠的正是勤劳、才智和诚信、博爱的为人之道。如今,自己的子女都上了大学,各有专业技能,留太多的财富给他们反而无益,而祖国建设到处都需要资金,将财产捐献于教育和公益事业,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把钱放在自己家里的价值。他说:“我的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比我自己用更有意义。”

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他生活节俭,不事应酬,清茶粗饭,以步代车,乘坐地铁,然后走路上下班。“平时自己的生活,就是舍不得乱花一分一毛。因为,那一分一毛,可以用得更有价值!”田家炳说。“与其说我节俭,不如说我‘不敢浪费!我深知每一样东西哪怕小小的一张纸、一根针和一棵青菜都来之不易。‘俭足以养廉,‘俭能净化社会风气,修养廉洁的品行。每当我多用钱物时,我就会觉得内心十分不安!我个人生活素来简朴,对个人生活享受从来没有什么要求。当初我决定从印尼回香港创业时尽管困难很大,但我是充满勇气的,就是因为我是一个既能俭又能勤的人,只要做到了这两点,田家炳就不愁在香港找不到一碗饭吃,也就不愁事业做不起来。”

猜你喜欢

田家炳香港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田家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用田家炳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中国百校之父
香港ifc商场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