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境遇
2018-03-12何映宇孔冰欣
何映宇 孔冰欣
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的园地再度百花齐放,从最初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到整个八九十年代受到西方名著、社会思潮的影响,酝酿出新的先锋派,时代催生了无数弄潮儿——卢新华、莫言、余华、马原、格非、王安忆、孙甘露……他们在改革开放中成熟,也孕育了文学的又一代传人。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进步,严肃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小众,从哺育大众的精神食粮,变成了一小群文艺青年的爱好。今时今日,在碎片化阅读的风行下,严肃文学日益小众化。严肃作家的长篇小说卖到2万册已经算是畅销书,而郭敬明们的小说动不动以百万册计,你该羡慕嫉妒恨,还是不屑一顾?
与人文读物的边缘化同时发生的,是通俗读物的进一步蔓延。青春校园爱情、励志、穿越、盗墓、玄幻小说层出不穷,制造了多少图书明星:以木子美、卫慧、棉棉为代表的70后身体写作;以痞子蔡、安妮宝贝为代表的70后网络文学;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青春文学偶像派;天下霸唱、南派三叔的盗墓小说;张嘉佳、刘同、大冰、卢思浩等人的励志暖心小说……其发行量动辄几十万,与纯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纯文学的境遇
遥想当年,80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纯文学的境遇可不是这样。
1986年秋末的一天,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小礼堂里,迎来了早已被中文系的青年学生们视作大师的马原。当他穿着一件绛红色的风衣走进会场时,格非看见,站在门边的几个学生激动得浑身颤抖,而一位社团联的副主席在给马原倒开水的时候,也许是紧张过度,一失手竟將茶杯盖掉到了热水瓶上。
更夸张的是马原本人。格非的印象是:那一天的马原有些反常,他的口吃非常严重,甚至很难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格非看来,这也许是马原的一种策略。因为在那天下午,他所讲的内容中,“通神”是一个使用频繁的词语。
他常会讲的一个故事是为了证明西藏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口吻和写小说时没有什么区别,“有一天,我在西藏涉水渡河,预先将两只鞋子扔向对岸,当我涉水之后,我惊讶地发现,那双鞋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儿,就像搁在我的床边一样。”
在他看来,每天清晨,西藏的太阳似乎都是新的。而1987年5月发表在《中外文学》上的小说《没住人的房子总归要住人》中,他预言自己的儿子马大湾钻出母亲肚皮时会有整整十斤,结果,当他的儿子真的出生时,他忽然发觉,他的预言成真了——整整十斤,一斤也不多,一斤也不少。
但是,有一天,突然,马原的写作停滞了。他给房地产老板帮过忙,马原说:“我没有投资房地产,都是以讹传讹。是有一个地产投资商,觉得我的眼光特别厉害,非要拉我帮他看地,去给他掌眼,然后给了我一个诸如董事这样的头衔,这个社会现在都是有偿劳动的,我就拿薪水,他们才是大佬。对他们来说就是挺单纯的目的。我做了两个房地产的开发,项目都是在北方,在沈阳、北京地区,但是我现在海南住的房子和这个没关系。”
直到2012年,他才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回归文坛。
通俗文学商业上的成功
“如果你不是畅销书作家,你根本就是乞丐!”著名作家阿城对当下中国文坛的现状颇为不满。
于是,为了赚钱生活,阿城选择了编剧而不是他的老本行小说:“编剧是我的工作之一。我得生活,我做不到清高。”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通俗文学市场的兴起。
2004年,郭敬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岛”工作室,出版Mook书《岛》,市场上的反响异常热烈。他说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当时想,只要好的设计再加上优秀的文章,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阅读上的享受,就肯定能做好。”他对自己总是充满自信,尽管那时候他并没有多少钱。
2010年,柯艾公司更名“最世”,公司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郭敬明手下的5本杂志和几十位签约作家,成了他最好的摇钱树。
与郭敬明竞争的则是韩寒团队,他们依靠“一个”App的流量和韩寒这杆大旗,捧红了张皓宸、张晓晗、陈谌等一批作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青春、年轻,就是他们最大的资本。
还有儿童文学市场的火爆。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觉得“童书的市场如饥似渴”,杨红樱用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2010年击败商业奇才郭敬明,以25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引起广泛关注。这与其说是杨红樱的文学天分获得广泛肯定,毋宁说童书的巨大市场决定了这样的作家相对于纯文学作家,更有可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都是独生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谁不望子成龙?亲子读物自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卖疯掉之后,已经成为图书市场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图书类型。
童书市场,似乎真是香饽饽,钱途很好。可是这水到底有多深?十多年前,少儿出版还在青黄不接,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种绘本、童书、亲子读物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也不乏害群之马。
再看看青少年,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小说?穿越、宫廷,奇幻、恶搞……这些文化戏说似的作品,无论是在成人领域,还是成为少儿的兴趣所在,都令人堪忧。另外一方面,过于烦恼的学业又让学生很少有时间去接触经典。
网络文学:一秒不跟进你就老了
20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渗透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证实了“衣食无虞”之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的准确性。
习惯上,1998年常被当作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元年。那一年,蔡智恒写了一部记录网恋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创作于3月22日到5月29日期间,发布在台湾成功大学BBS上,随后被转载到了大陆各大BBS),“轻舞飞扬”和“痞子蔡”这对情侣,“骗”了好多涉世未深纯情男女的眼泪。
但是,检索资料,我们发现,网络文学的起点,仍可以往前追溯。1991年4月5日,北美留学生创办第一份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少君的《奋斗与平等》,应是最早的网络首发小说。1996年,金庸客栈BBS建立,后该网站被纳入四通利方(新浪网)旗下,故称“新浪网金庸客栈”。在金庸客栈,诞生了如今何在的《悟空传》(2000)等网文早期有影响力的作品。
1997年6月,网易公司成立,向用户提供每人20兆的免费个人主页空间,为文学书站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当年8月,罗森开始创作玄幻小说《风姿物语》,其后在两岸互联网传播。12月25日,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建“榕树下”个人主页。1998年2月,“清韵书院”创建,该网站有《网络新文学》电子期刊,还活跃着“清韵匪帮”等众多武侠小说作家。“清韵”孕育了如江南《此间的少年》(2001)等另一波网文早期的重要作品;在清韵论坛天马行空版区,“九州”系列(2002)横空出世……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用户而言,新兴媒介的作用:一是为找不到发表渠道的人提供了发表平台,形成志趣相投的交流圈;二是为喜好通俗小说的读者提供便利、及时、海量、免费的阅读渠道。因此,各书站那会儿靠更新港台流行的玄幻小说(如被戏称为“黄得容易”的黄易等人的作品)拉攏读者;同时,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网络原创作者“文青”属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有些文风超“作”),他们的文字,后大都在纸质期刊发表或出版,比如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
20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渗透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证实了“衣食无虞”之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的准确性。“起点”“晋江”上,穿越文、言情文、种田文、玄幻文、修真文、盗墓文、探险文……品种繁多星罗密布,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写手写不出的。其中的“大IP”更是竞相妖娆,乱花迷眼,频频被搬上荧屏“耀武扬威”。影视作品与网络文学内容联动,大赚了几票的投资商笑得最是志得意满。
而在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的繁荣背后,亦埋藏着不容忽视的重重隐忧。量多质低,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和片面追求点击率等倾向,皆是对“真正的文学”的损害。当然了,线上线下,精品总是难求,唯愿今后大浪淘沙,去芜存菁,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可以脱颖而出,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