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院前急救固定中膝肢具的效果分析
2018-03-12姚金龙
姚金龙
【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干骨折院前急救固定中膝肢具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救治的9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49例作为实验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49例作为参照组。参照组于院前急救固定中采用常规夹板固定,实验组则采用膝肢具固定。对比固定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相关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感、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别记录护理前后各评分值,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固定时间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并低于参照组,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有效改善,均高于参照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院前急救固定中膝肢具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准确缩短固定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院前急救;膝肢具;并发症;疼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骨折常见类型,使其机体受暴力因素直接作用于股骨干导致骨骼断裂[1]。断裂后,可伴随不同程度疼痛感及局部肿胀、成角畸形、出血、肢体功能受损、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有可能诱发肌肉组织坏死,进而引起各器官衰竭,直至死亡[2]。因此,针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必须做好急救抢救工作,尤其是固定方面,合理有效固定可对治疗效果提供保障,改善其预后。本研究选取9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9例采用膝肢具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救治的9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49例作为实验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49例作为参照组。患者经院内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干骨折,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20-43岁,平均(31.5±1.4)岁;参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1-44岁,平均(31.4±1.5)岁。2组患儿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经x2/t检验得出P>0.05,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基线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于院前急救固定中采用常规夹板固定,实验组则采用膝肢具固定,具体操作如下:根据患者身体、体重、肢长等各种信息选择膝肢具大小,以患者大腿内侧腹股沟处为点,腹股沟低下方垫棉垫,避免摩擦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要求患者家属进行配合操作,一人以外科固定手法轻抬患肢,一人从下方放入膝肢具,使用尼龙粘扣带,按照肢体形态进行固定,可有效固定整个患肢,以下肢承重均匀为宜。固定过程中,护理人员将后续治疗相关事项对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及治疗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开展,确保治疗效果。
1.3 研究指标
对比固定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相关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感、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别记录护理前后各评分值,并进行对比。
疼痛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标准,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分值越高则证明痛感越强[3]。
运动功能评分通过采用Fugl-Meyer评分法作为评定标准,项目包括仰卧至侧卧、仰卧至床边坐、坐位平衡、坐位至站立体以及行走,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证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4]。
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项目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分四个功能等級,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5]。
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综合评定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总分40分,分值越高则证明生活质量越好[6]。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时,用x2检验;当n>40,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