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2018-03-12王琳

求知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着力点安全教育互联网+

王琳

摘 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但由于其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有限,高校目前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佳等,大学生遭受网络侵害的态势呈现上升趋势。顺势而为,选好着力点,借助互联网载体改造传统的安全教育生态,实现互联网与安全教育的深度融合应提上安全教育日程。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切性;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647.4;X9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06

作者简介:王 琳(1985—),女,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思想工作。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迫切性

1.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有限

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固化,对网络信息、网络诈骗的识别能力不高,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基于调查和深度访谈可知,部分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存在不文明行为上网;严重者对网上流传的虚假新闻及宣传材料、反动言论等不加辨识,随意转发、评论、盲目跟帖站队。部分大学生虽长期使用网络,但缺乏最基本的隐私防护意识,网络诈骗防护意识不强,网络求职防范意识薄弱。不法分子利用学生这一弱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大学生发布各类虚假信息、广告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等。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容易使大学生沉溺其中,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失语,自控能力缺失。由于监管缺陷,网络上充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在冲击着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三观”,容易诱发其心理失衡,甚至导致犯罪。

2.高校目前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当今大学生是在网络上成长的一代,可是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侧重于传统的安全教育。一些高校没有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权,往往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才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解决。据了解,少有高校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中穿插讲述,缺乏系统性,未实施全程教育,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在安全教育内容方面,许多高校仅局限于计算机安全使用、防盗防骗等基础的安全教育,对当前新媒体移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涉及较少,网络道德教育缺失,教育内容不全,目前往往处于“+互联网”状态,与“互联网+”相去甚远。在教育形式方面,大部分高校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的方式展开,多采用说教方式,缺乏互动性,使网络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目前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力量匮乏,缺乏专业队伍,骨干力量大都是工作繁忙的辅导员,其对网络安全教育往往缺乏系统的把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着力点

在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互联网+”时代也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高校必须赶上互联网这趟列车,充分借助网络载体、网络资源来全面重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互联网+”,以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形势,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校园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人才教育的全过程[2]。高校要根据国家安全法规精神和计算机网络特点,做好顶层设计,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和不断完善各种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制订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计划和措施,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领导部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体制和制度,将安全教育责任落实到个人。安全教育各项工作由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全校各部门全员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良好氛围和工作局面。

2.让安全教育进课堂

除了借助学工队伍进行安全教育,积极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治安管理外,高校有必要在原有保卫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掌握安全知识并懂得安全技能的师资队伍,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部门的人员进行教育内容再培训,确保其专业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安全防范技巧,提高安全意识。高校应编写或选用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兼备的安全教育教材,尤其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引入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真实案例,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安全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摒弃说教,加强师生互动,让大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考虑列入学分管理,确保教育落到实处。

3.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安全教育

高校应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搭建安全教育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隐蔽性等特点,结合新媒体的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点,开展网上安全教育和咨询活动,增强教育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学生最为关注的网络形式,建立校方主导的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将安全教育知识及视频、校园治安动态等在平台上发布,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根据个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我防害能力。

4.抓住安全教育的关键节点

要构建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覆盖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园、安全防范意识较弱的新生而言,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尤为重要。要让新生了解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基本的安全知识,也要让其了解防诈骗传销等安全知识。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应着力进行网络安全、社交安全、毒品安全、自我防護教育。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此外,要做好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在国家安全教育日等特殊节点更是要做好相关工作,以防安全事件发生。

5.努力营造校园网络安全环境

维护校园网络安全,要普及师生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树立积极、主动和自觉的安全态度,提高师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要加强对学校各个单位实验室、研究所、工作室、机房、网站尤其是校园周边网吧的管理,强化对上网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努力营造校园网络安全环境,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

6.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既能净化校园氛围,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学校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校院两级活动,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学生喜爱的活动多了,自然会缩短上网冲浪时间,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的现状,引导其回归现实。在互联网时代,学校也可以顺势而为,以互联网为桥梁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加强对网络的认知。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深入研究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的安全教育生态,实现互联网与安全教育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相得益彰,课内课外双向互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还象牙塔一片纯净的乐土,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高 烨.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J].新西部(理论版),2017(2):121.

[2]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着力点安全教育互联网+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