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编交流

2018-03-12

大学生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版纳师姐稿子

被“逼”跳出舒适圈/张迎迎

和《大学生》杂志相识于本科。彼时我正在宿舍悠闲地看剧,室友突然叫我:“小迎,你有没有兴趣写一篇文章?我憋了好几天了憋不出来,你要不要试试?”她见我犹犹豫豫的,“不然,你加一下编辑QQ问一下呗?……我打保票,绝对不是骗子!我这儿有他们的杂志,你也可以打电话了解下情况,他们特别想了解我们蚕学这个专业……”就这样,我搭上了《大学生》杂志这趟班车。2013年至今,中途虽有停站,至今仍未到达终点。

我算是在写作上有点小天分的那种人,写东西时只要用脑子搜索搜索以前看过的事例,再加上自己的看法,基本都能搞定。习惯了用这种方式写作,每次编辑向我约稿希望我去采访其他同龄人时,我就会本能地抗拒。这时编辑会说:“你是学生记者呀,采访了才能知道细节,靠想肯定是想不出来的!”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稿子都是在我不想动、写不出稿子、然后被催稿、接着逼自己对外“探索”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在这样“痛苦”的磨合中,我一步一步跳出了原来的舒适圈,渐渐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举个例子,在写《5A景区做实验》这篇文章时,我知道重点是多写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好玩的事,可把自己的故事写完后,别人的事该怎么写呢?找别人问又能问谁?怎么问?别人会不会和我说?会不会问了也白问?这些疑惑在我脑子里不停地盘旋,让我越来越胆怯和退缩。“迎迎,采访有进展了吗?”编辑恰到好处的一句话上赶着我不得不开口了。彼时的我正在云南做实验,我只好在微信上“腆着脸”问我远在浙大的师妹们,结果问完一大圈,也没问到一个有故事的。

就在累觉不爱想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云南实验室里有一位健谈的师姐,这么好的资源可不能轻易放过了!结果,还真问出好些个例子来。师姐下版纳时,不仅抓过虫子,夜里还一个人跑到林子里做实验,真是太刺激了!聊完仔细捋过来,起码有四五个故事能写的!

但光有故事远远不够,这篇文章能够顺利刊发,还得归功于被编辑不停地“催稿”。每次她来一句:“妞,文章怎么样了呀?”我也不能回不怎么样不是?所以每次我都说写了一部分啦,但是要再深入可能不太好写了。编辑就会引导我多写有内容、有意义的部分,不必过分追求有趣。也可能是我顾虑太多,每次想好好写的时候,又经常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偏偏这时编辑会冷不丁冒出来“追问”我的进展,起初我没敢回复或者推脱说忙,次数多了也不好意思,只能和她说上几句,结果,聊着聊着思路就打开了,文章的脉络和走向一下子心里有数了!

后来,我也把这一招用在了师姐的身上。整整一下午,我怀着好奇心跟师姐仔细聊在版纳做实验遇上的事儿。聊完写出来,惊奇地发现原来榕树、榕小蜂的互利共生关系那么奇妙,原来白蚁王国的社会性那么高级,做行为学实验是真的不容易,但也真能让人学到很多野外“生存技能”。这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再一想到自己能把那么“高大上”的研究通俗地转述给大家听,让读者接触这么多知识点,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给《大学生》写稿的四年里,我不是一个多产的人,但我肯是收获最多的人之一。从重拾文字,一次次地纠正语病与表达,再到和拖延症抗争,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编辑的耐心与坚持,以及循循善诱的引导和交流,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大学生》杂志带给我的,除了手头拮據时账户里突然蹦出来的稿费、学年综合测评时靠发表稿子额外加的分数、找工作时简历上多出来的一大块实习经历,更多还是心态的历练。现在我工作了,很多事情需要对接时,我也不像之前那么怯生生的了。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版纳师姐稿子
版纳晨曦
青春才几年,师姐占四年祝我四周年生日快乐!
师姐的一周
师姐的一周
电脑报最会省的师姐教你们6·18该怎么买!
马硕山
西双版纳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