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不可摧,挡不住风吹 好工作的定义
2018-03-12静姝
静姝
常常有人议论,谁的工作好,谁的工作不好。可是,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好”要怎么定义,“好”的标准是什么。企业金领好不好?有人觉得日进斗金,有人觉得舟车劳顿;公务员好不好?有人觉得铜打铁铸,有人觉得庸常至极。
每逢高考结束,总会涌现出一批亲戚家的孩子或师弟师妹向我这个过来人“求救”:到底学什么专业好找对口工作?什么样的工作好?怎么才能找到好工作?
其实,当这一连串的问题抛向我时,我是蒙的。
作为一个读了7年外语专业却非要在毕业时一意孤行转做记者的倔强女孩,我和大多数外语类毕业生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毕业后我放弃了去公司或部委做翻译的机会,也早早拒掉了中学英语教师的offer——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的个人求职经历都不是专业对口就业的范本,自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去论证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讲什么专业好就业,好找对口工作之前,我想先谈点别的。
停留在过去,灾难就在不远处……
上周末,我和一位师弟在人大1958餐厅吃饭,师弟大四了,面临毕业,我们自然谈起了找工作的事情。不过,师弟并没有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患有毕业焦虑综合症,而是话锋一转,谈起了父辈的工作,娓娓道来。
他说,自己的姥爷曾经是当地一家造船厂的厂长,他的父母年轻时都在那里工作。有人罩着想必是极好的。可是,生他的那年,偏偏政策形势突变,船厂经营每况愈下,给工人发工资都困难了。
他的妈妈本来性格就很强,又有了孩子,无法忍受这样的状况,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国营工人在周围人眼里,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她的妈妈不顾自己厂长爸爸的拼命反对,搞起了方兴未艾的服装批发。为此,她爸爸气得好长时间不和她说话。
起早贪黑,夙兴夜寐,女强人妈妈从没抱怨过一声。她默默向做生意的朋友请教打点门店的经验,从头学习。就这样,当初借遍亲戚凑的3000块钱十几年后变成了几百万,门店越来越多,有了自家的服装工厂,规模越来越大……
到2010年,师弟爸妈的生意已经是从零售、批发到生产的一条龙式经营,工厂运转得井井有条,钱水一样平稳流入。他的父母过上了贵族生活——每早自然醒,去工厂转悠一圈顺带睡个午觉,下午五点半准时回家休息。因为手机也可以看监控,有时候爸妈都不用去,直接看看工人有没有偷懒就行。
说到这里,好似一切皆大欢喜。然而,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故事远没有结束。
人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如果工作上变得一路畅通没有任何瓶颈,那一定要居安思危,是不是在原地踏步,没有成长?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沉浸在“安乐窝”里一梦不醒,早将“忧患”抛向了九霄云外。
没错,到了2012年,电子商务汹涌来袭,实体经济被搞得無处藏身,很多门店开始倒闭,师弟的父母完全没有料到这波浪潮来势会如此凶猛。但这么多年起早贪黑,有了门店,有了工厂,从来没做过赔本的买卖,这次互联网浪潮就能把所有的原始积累冲垮?他们信心满满,哦不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迷之自信”。师弟说,父母总是用想象安慰自己,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来势汹汹的互联网经济只是一时,实体店才是王道。
有钱就行一一只要有钱就能聘请到懂互联网运营的高端人才,这是师弟的爸妈当时常挂到嘴边的话,也是他们的思维定势。
他的爸妈在天猫上狠砸了一笔钱,请了很多店小二推广他家的服装广告,做网店运营。但是,互联网大海的水深不可测,传统实体店零售与批发的模式根深蒂固,对于新兴的线上运营,年过四十的人,他们骨子里是抵触的。
很快,投进淘宝的钱打了个水漂就石沉大海了,“店小二”们抓住了中年人不懂互联网的弱点,每次推送广告都定在凌晨,那时几乎没人上网,当然也没人看到他家的服装……几百万后,他的父母惊慌了——哦,原来安逸了这么几年,已经把新潮流完美的错过了,就这样被互联网大潮无情地拍在了沙滩上。
说起第一次从国企辞职下海到做实体店没赶上互联网经济潮流,师弟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父母第一次的抉择是痛苦但大胆的,但它迎合了时代而且成了;而第二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坐以待毙。一正一反,都发生在自己家,血淋林的教训摆在面前,无奈但真实。
“保障”说没就没了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恒久不变,没有一碗饭可以饱腹一生,不顺势而为,总会被时代无情的抛弃。一份工作,当你做得不费吹灰之力、没有任何提升的余地之时,你得想想了,因为你已经进入了舒适区,不断地在重复旧知识、旧技术、旧方法。如果不改变、不提高,那可能是毁灭的开始。
时代与时代大相径庭,找个金饭碗一劳永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不活跃,民营企业少之又少,大学生毕业有分配制度撑腰,毕业服从国家就行,很多人进了体制内拿到“铁饭碗”,顿觉这辈子有了保障。然而,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分配制已然灰飞烟灭,人才市场僧多粥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动辄一年毕业六七百万的大学生们一拥而入挣扎攒动在人才市场。
更残忍的是,职场如战场,现实永远都是血淋林的,你不进步,永远有人分分钟让你相形见绌。初入职场的新人有多少想度过适应期后一劳永逸?如果秉承这样的想法,危险就在不远处。
没有职业素养,每天浑浑噩噩,等待你的只有一眼望到底的职业生涯,一潭死水,毫无希冀与阳光。
前时尚芭莎执行主编于小戈曾经在《HR不会告诉你:80后正在面临的危机——被90后干掉》一文中提到:
“2005年,我的同学本科一毕业就靠家里的关系去了中XX国企,起薪虽然不高,但各种福利、奖金,工作2年,已经能年入50w。
2016年,中石油营业额同比跌了63%,净利润跌了77.9%,当年舒舒服服拿管了几十万年薪的老司机们,从14年开始降薪裁员,每月到手连1w都不足了,想跳槽,拿着10年没动过的简历出去逛了一圈,家家都摇手。
家家给出的理由都一样:“就你这点工作量,一个6k的90后就能完成,精力比你旺盛、干劲比你足,我为什么要花1w5雇你啊?”
停留在舒适区的人,可能会舒服一时,但却不能舒服一世。于小戈的朋友遭遇了中年危机,思考转型,而更多的是那些熬资历、混日子的人,在危机中坐以待毙。别人在做O2O模式积极融资,线下线上生意齐头并进,你还停留在对互联网嗤之以鼻的上个世纪;别人在生产时下流行的阔腿裤、小脚裤,你还陶醉在十年前生产喇叭裤的技术里;别人公号开启打赏,积极进驻今日头条,你还處在写报纸稿件的古板思维定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你是要做死水还是流水?
“30岁之前没有狠狠努力过的80后,正在被90后干掉。同样,不思进取的90后,也会被更激情热血的95后干掉。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于小戈如是说。
没有什么是坚不可摧的,自己的能力在时光催促下依然原地踏步,那么命运或许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政策的改变、一个战略的疏忽让你的供职机构风雨飘零的时候,你也无处藏身。
春节时候,和一个父母都在老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哥哥吃饭,说起家乡的整改和一批事业单位搞的末位淘汰制,听说,很多人都在加班,怨声载道。他说,自己父母这些年在机关工作的经历让他很早就意识到,很多人习惯了清闲,从不知道提高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儿,结果哪天换个领导年轻有为,真抓实干,就把这一堆混饭的愁到不行。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进编制的人自以为过上了所谓“有保障”的日子,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除了日渐肥硕的啤酒肚,工作几年毫无长进,却没料到,换一个要求稍高的领导,对他们来说已然就是一场灾祸,更别提如果他们的部门被兼并或改革……
不对口,对胃口
有些人,爱的是那份稳定,不是那份工作。职业素养,在这些人身上是奢侈品。看到行业的进步,他们依然岿然不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方法,更是遥不可及。
常常有人议论,谁的工作好,谁的工作不好。可是,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好”要怎么定义,“好”的标准是什么。企业金领好不好?有人觉得日进斗金,有人觉得舟车劳顿;公务员好不好?有人觉得铜打铁铸,有人觉得庸常至极。
做一名泥瓦匠还是做一名高管,本质上没有贵贱之分。况且,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扪心自问过:我喜欢这个工作吗?我适合吗?
学者刘瑜在写给女儿布谷出生100天的信里说:“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在她的眼中,对于职业成功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忱。
我的导师曾经给我提过一位学姐,那位学姐英语系出身,但酷爱心理学。大四那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然而,她最后还是屈从于父母的建议,到当地派出所做了一名户籍警。时光飞逝,如今的学姐已经结婚生子,提起当年考上的研究生,她眼神里闪现的依然是遗憾和悔不当初。她说,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家庭已经组建,再想换地方读书,几乎不可能。
还有一位能力很强的同学小A在毕业那年放弃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薪offer,去了一所中学当起了自己并不爱的老师,只是为了满足别人口中“稳定”的期许。女孩子嘛,工作稳定就可以。不知道这样陈旧的观念害了多少人。
做了老师后,小A发现这个职业并不适合自己,可是合同签订了五年,提前解约要付出数十万的赔偿金,犹豫中,她迟迟不肯离开。如今,再想换行,她已没有什么相关工作经历去证明自己。每次同学聚会,她都唉声叹气,感叹自己当年选了一条不遵从内心的路。如今,想要换,代价她已承受不起。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份工作的好坏与他人的看法没有半点关系,家长的期许、你的虚荣心和所谓的“面子”“好听”……这些都是浮于外表的泡沫,一触就破。
当年,我没追随大流去当中学老师,也没顾忌父母面子做公务员,而是当了一名每天奔波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我采访过过年讨不到薪水对着话筒潸然泪下的农民工、在政府与煤矿之间奔走周旋的尘肺病人,也跟着科考队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随队采访,见过我喜欢的各行大亨、社会名流……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看他们的悲喜交加、人生冷暖,无关乎身份与地位。我只有一辈子,可因为记者这份职业,二十几岁的我仿佛过了几个轮回。
做喜欢的工作,根本没有回想当初的选择是否后悔这回事。陶醉其中,谁会倒回来问自己?外人眼里再高大上的职业,你不喜欢,又有何用?你是活在自己的日子里,还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工作是你脚上的鞋子,合不合适、喜不喜欢,只有自己知道。
写到这里,答案不言而喻。学什么专业好找对口工作?什么样的工作好?很简单,叩问内心,专业,选择最喜欢的那个;工作,可以不对口,但不要不对胃口;前提,永远都是顺势而为的那份“努力”。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