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窥探我国导引术与印度瑜伽不同的文化形态

2018-03-12陈惜娜林友标许若青童维贞

武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瑜伽文化

陈惜娜+林友标+许若青+童维贞

摘 要:文章通过窥探我国导引术与印度瑜伽不同的文化形态:我国导引术源于“舞”,祛病防病发展至今成为健身、养生、治病的方法之一;印度瑜伽源于“养气”,追求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超能力发展至今成为修炼身心的代名词,这两个代表东方文化的古老健身术形同神异,由古至今,均已独特的魅力不断的完善,伴随社会的进步、适应时代的潮流造福人类,享誉世界。

关键词:导引术 瑜伽 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2—0099—04

印度与我国同为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和东方文化的两大文明古国,孕育而生了至今被推崇的两个古老健身术: 瑜伽和导引术,瑜伽被赋予了宗教和哲学的外衣; 导引术被引入医学、养生领域。不少人有所疑问:瑜伽不就是导引术?从动作、形态上看几乎没差别,目前瑜伽被披上“新鲜”和“时尚”的外衣,吸引了不少盲目崇外的追捧者,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导引术在健身界里的名声却不如瑜伽传播得快,笔者带着疑惑来揭开两者不同的文化形态,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真实面目,从而推动两者健康发展,从而能够进行更好的交融。

1 源之不同 目的各异

由于我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以农耕为生,人们为了缓解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的身体不适而做的各种身体动作或呼吸运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载: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宣导之。”而当这种“舞”专门用来缓解身体不适,成为了一种祛病健身的体操健身术时,导引就产生了。最早提到“导引”一词的应该是《庄子》,载: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吐故纳新”即为吐纳,视为呼吸,是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战国时期的庄子,就曾把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的结合。当然最显著的当属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战国末期的运动养生思想“形不動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都反映出了古人们对气的认可和重视。古代的“导引”就是“导气会和”“引体会柔”,因而笔者认为导引就是个体在缓慢呼吸中进行柔和的肢体运动,达到解除身体不适,缓解病痛的目的。有学者考证,导引在我国用于养生治病有5000余载历史,华夏先祖黄帝、神农、伏羲都精通导引。

瑜伽(Yoga)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Yoga”一字从词源上与英文的“Yoke”(辘,牛扼; 纽带,联结) 同源,跟两个梵文词“Yuj samadhau”和“Yuji yoge”有关,前者意味着“心灵的完美专注”,后者意味着“合一”。瑜伽存在的最早证据是 20 世纪初,考古队挖掘了一枚印度河文明遗址的印章,上面的神袛从姿态上看,正在进行瑜伽修持。瑜伽的产生与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印度古代或将男根的勃起归于‘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印度河文明兽主印章上的纹样,即是以瑜伽催动男根勃起的写照,也证明瑜伽身之法生发于男性生殖器崇拜持需要苦行,也就是固精,以此达到瑜伽修持的目的——追求神通,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奉行不渝,以“瑜伽”即帮助个体灵魂( jiva) 对神的专注,并最终与神合二为一,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2 发展历程 理论形成

2.1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导引术在原始社会(秦以前)就有了萌芽,由于中原地理环境,地址平坦潮润,自然界出产物质丰富,而人们处理、加工手法比较粗糙,容易会发生痿痹、厥逆等疾病,《皇帝内经·素问·卷7》:“形数惊恐,经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糟酒”。可见,该时期导引按摩方法治疗疾病得以运用。到了汉代,导引功能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卷1》“四肢才觉滞重,即导引吐纳针灸”;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华佗编撰的《五禽戏》也是通过导引的方法进行防病治病以及延年益寿,为导引理论的系统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瑜伽随着佛教进入我国,这时期《黄庭经》、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陶弘景《养生延命录》相继面世,三丹田理论的推出,吐纳行气至丹田,保持体内元气,得以养生。《养生延命录》明确地提出了“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隋唐时期,巢元方广泛地采用了前人的导引养生经验和方法,编纂了《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727种疾病。后由清朝人士廖平、曹炳章对其进行辑录和增补,撰写《巢氏宣导法》,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古代导引养生理论和方法,宋元时期,张君房经典著作《云笈七签》面世,其汇集众多导引养生资料:陶弘景《养生延命录》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彭祖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宁先生导引法》《按摩法》等等,为我国导引养生得以继承与发展留下珍贵的资料,也是目前收录导引法最齐全的。随后宋代《八段锦》体系相继形成,导引术到了明清时期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关导引养生的书籍还有《夷门广牍》《养生导引法》《保生心鉴》《养生四要》《万寿仙书》《修龄要旨》等;清朝时期出版的则有《寿世传真》《易筋经》《卫生要术》《内功图说》等,由此可见,我国导引发展至今,硕果累累,为人类养生、防病治病做出突出贡献。

2.2 瑜伽的发展简史

瑜伽作为代表印度文化,甚至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的象征,据历史文物有关证明,公元前3000年印度瑜伽就有了相关修炼,历史悠久。历经漫长的实践期,直到著名瑜伽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于公元前300年创作了《瑜伽经》,该著作赋予了瑜伽所有的理论和知识,开启印度瑜伽新的发展阶段。该书把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阐述了瑜伽的定义、内容以及瑜伽的功能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逐渐形成,该著作称得上是一部重要的理论经典著作,这因为此,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对印度瑜伽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还有另外三本,分别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瑜伽经》,这三本书也被往后大多数的瑜伽士奉为经典。endprint

瑜伽术本是一种身心修持术,几千年来,之所以被古印度任何宗教采用,正因为其不带宗教色彩。不同派别的瑜伽因此得到延伸发展,正统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六大体系。瑜伽的不同派别,其支撑理论也各自不同,例如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业瑜伽倡导内心修行……;对于修习者来说,通过修炼瑜伽术,即使理论不同,但都是可以成为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达到精神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最终达到实现人的一切可能的目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促使瑜伽术扎根民间直至发展至今,甚至永盛不衰。

3 经典著作 彰显其效

3.1 张君房之《云笈七签》导引术

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云笈七签》是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编纂的,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这本书是取其张君房《大宋天宫宝藏》这一著作的精华汇编而成,在历代道教的编纂乃至整个道教史上,具有“小道教”之称,可见地位彪炳千古。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在结构、分类上更上一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际上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该书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参考意义。《云笈七签》记载的导引养生法,大部分位于书中的卷32-36,全文收录于《杂修摄部》,在其他书卷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见表1)。

另外《摄生月令》一节中,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出发,提出了遵循时令的各种养生法,这些导引法是古人防病,治病的經验总结,也是养生家保持健康长寿的秘笈,集中养生大师的智慧,此书在体育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术价值上具有较高的意义。

3.2 帕坦伽利之《瑜伽经》

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是一位对瑜伽发展做出贡献的圣人,其伟大在于他把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瑜伽进行了系统整理,同时又不加任何偏见;由于他在整理过程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这样一来瑜伽被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从而使其后来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最终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瑜伽经》自然而然成为瑜伽学派的经典。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理论层面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的前提是通过瑜伽实践练习,可以掌握如何控制大脑,以求达到身心修练的目的。

早期的《瑜伽经》有十卷,由于内容冗长,不方便后人的阅读及收藏,为此,有一位资深的德国瑜伽老师将它浓缩成上、中、下三册《瑜伽之书》,最后由台湾谦达那翻译成中文。[1]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指引瑜伽者如何完成性灵的旅程,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其思想在瑜伽者生活随处可见。

4 两者交集 质疑得以考证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我国古代和印度之间的文化贸易往来渐趋频繁,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印之间的交往更是达到一个高峰。既然如此,瑜伽与导引术,这两种类似的体育文明成果间自然有过交流,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受瑜伽于世界范围内盛行的推动,尤其夸大印度瑜伽对导引术的学术影响,郭希汾在其民国初年出版的《中国体育史》之“达摩之十八手”部分中曾讲:“予按印度婆罗门教徒有按摩十八势、婆罗门导引法十二法,以一定之时间行之,其结果有身体强健之征验,则达摩之十八手,或即按摩法、导引法之变相欤,”指出“天竺国按摩”和“婆罗门导引法”来自印度,婆罗门教的功法。此语中的“按摩十八势指孙思邈《千金要方》载录的 “天竺国按摩”十八势,而“婆罗门导引法十二法 ”则指晚于 “天竺国按摩 ”的在《摄生纂录》《遵生八笺》等文献中载录的“婆罗门导引法”。这说法也被著名体育史家唐豪先生认同。自1990年代,体育学界又形成了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的学说。该学说最典型的阐述是陈丽霞和史兵等在其《瑜伽的中国化进程研究》 一文中的论述:“自西汉以来,印度教的瑜伽行派开始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易筋经”、唐朝流行的“天竺按摩法”、宋代流行的“婆罗门导引法”均是受瑜伽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一引起魏燕利等的质疑,笔者通过查阅导引术源之说,结合魏燕利《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一文,导引术受印度瑜伽影响而形成的说法也更是子虚乌有,殊难成立。“婆罗门导引法”主要源于“天竺国按摩”,据现存文献证实,“婆罗门导引法”最早见于唐代王仲丘(邱)的《摄生纂录》,后来被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载录。此导引功法虽冠以“婆罗门”的名号,却不一定与印度或瑜伽有关,而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天竺国按摩”关系确切。“婆罗门导引法”中共有导引术式12节,其中有8节能在“天竺国按摩”中找到相同或近似者,可见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孙思邈著于晚年,时在初唐,要早于王仲丘著《摄生纂录》至少百余年。魏燕利在文中比较《备急千金要方》之“天竺国按摩”与东晋道林《太清道林摄生论》之“按摩法”中相同或相近的导引术式,发现两者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对应动作本质是相同的,由此推论,《摄生纂录》中的“婆罗门导引法”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天竺国按摩”等为上源,“天竺国按摩”的原形则是《太清道林摄生论》中的 “按摩法 ”。[4]此三者皆为中国本土的导引功法,其导引术式非自印度传入,更没受过瑜伽影响,只是命名方面,受古印度文化在唐代盛行的影响,被冠之以印度古称或古教之名。endprint

5 现状

5.1 导引术走进健身养生和医学

1974年,湖南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其发现震惊了我们的历史,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了解汉代导引的发展。它的繁荣可以看出,地图上显示了各种人物进行的各种导引动作,一共44种,以模仿动物姿势,姿势垂直、步、坐等姿势,既有徒手的、也有使用器物的;每个图像都是独立的,既有呼吸运动,又是纯粹的身体运动;每一边图配以一个简单的文字标记名称。这些充分表现了导引动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这幅《导引图》诠释了我国导引术的治病养生功能,据说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体操图样,为了延续它的实践价值,目前马王堆健身气功已被拍成视频走进健身界,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平常锻炼养生的方法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把导引术正式确定为气功,气功进入主流医学与医学气功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论》,它的问世标志着气功在医学上的应用已进入成熟的阶段,其是中华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辩症施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全书所介绍的213法绝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症候选用。五脏六腑诸病候均有不同方法:例如标明“肝病候”条目下的方法是“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眩眼痛,‘呵气出而愈;”心病候条目下导引法是:“心脏病者,有冷热,若冷‘呼入;若热‘吹气出”;巢氏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均非常简单,便于日常实施。”[2]使得有志传播医学气功者易于效法和借鉴。1986年北京体育学院开设了有关导引养生的课程,原北京体院科研所经批准组建了导引养生功研究室,同时成立了“北京体院导引养生功科学研究会”。

5.2 健身瑜伽大放光彩

据美国《瑜伽期刊》 2004年调查, 全世界约有一亿多人练习瑜伽, 多达数亿人在了解瑜伽,瑜伽在治疗运动损伤的良好效果上引起崇尚力量美、肌肉美的西方体育人士的喜欢,使得练习瑜伽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健康风潮。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动作缓慢、优雅, 讲求身心平衡,可以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在我国,瑜伽度过了其“神秘期”,伴随西方体育文化的健美操、体育舞蹈运动项目传入,由于被贴上了时尚标签,现以“新鲜”“高雅”“时尚”甚至“减肥”的姿态深受人们的追捧, 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席卷全国;据了解,全国约有5万所健身馆,几乎每家健身馆都开设瑜伽课程,练习人数众多,许多女性闻之悦之,参与其追随大军中。为了引导人们对瑜伽的正确认识,使瑜伽健康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1月成立了全国瑜伽运动推广委员会,总局将出版健身瑜伽108个体式标准教材,出台全国瑜伽裁判员管理办法以及全国瑜伽导师资格标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com/doc/1307703-1382619.html.

[2]http://baike.so.com/doc/6188208-6401460.html.

[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08.

[4]魏燕利.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J].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02-106.

[5]陈丽霞,史 兵,张西平.瑜伽的中国化进程研究[J].体育科学,2009(7):84-91.

[6]夏秀荣.先秦时期的瑜伽与导引[J].中医学报,2014(12):1855-1856.

[7]陈丽霞,等.瑜伽的现代抉择与东西方健身文化融合[J].山东体育科技,2006(2):47-49.

[8]吴洁莹.《云笈七签》导引术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16.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of Chinese Guidance and Indian yoga

Chen Xinan Lin Youbiao Xu Ruoqing Tong Weizhen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glimp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in Chinese guidance and Indian yoga: Chinese guidance originated from the "dance", th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ethods for prevention of illnesses and fitness, health, medicine; Indian Yoga originated from the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nature as one of the super abil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practice the. The two representatives of oriental culture ancient technique is different,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has the unique charm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dapt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is famous in the world.

Keywords:Guidance Yoga Cultureendprint

猜你喜欢

瑜伽文化
山羊瑜伽
文化与人
Hello White瑜伽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迎接瑜伽日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