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少林功夫的多种认知概念
2018-03-12庞日养程张杏
庞日养+程张杏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与少林功夫“矛盾”最深的少林武艺、少林拳、少林武术的概念、历史进行分析,从而厘清少林功夫所形成的多种认知概念,消除社会对少林功夫所产生的多重认知,为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少林功夫提供方法论,对解决少林武艺、少林拳、少林武术、少林功夫的混淆使用现状及其所引起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林寺 少林功夫 少林武艺 少林拳 少林武术 认知概念
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2—0076—04
1 前言
近几十年少林功夫伴随着功夫影视的发展,其名声和威望响彻海内外!也成为少林寺向世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手段。少林功夫是现代社会人们认识少林文化的载体。少林功夫可以说是在少林武艺、少林拳术的进一步升华。它不仅是少林僧人修炼的一种手段。同时,它还具有传播少林文化的功能。少林功夫应该说是少林拳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禅武文化。少林功夫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吸引了海内外信徒前来拜师学艺。洋弟子的增多是少林功夫禅武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禅武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以及少林寺的千年历史文化是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重要原因。随着少林禅武文化的推出,人们对少林功夫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少林功夫与历史上很多拳种均有密切联系。很多人对少林功夫的认识均有不同,对少林功夫的概念界限不清。少林功夫到底是什么?它与其他武术拳种有何区别?因此,只有厘清与少林功夫极易混淆的相近词语,并明确定位少林功夫的概念范围,才能更好地传播少林禅武文化,解开众人的迷惑。从而为解决少林武艺、少林拳、少林武术、少林功夫的混淆使用现状及其所引起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 少林武艺、少林拳、少林功夫的概念界定
2.1 “少林武艺”一词的起源
武艺一词,据《中华文化通志44 第五典教化与礼仪 体育志》[1]中记载:“武艺的本来含义是军事、技艺,后来增添了表演和娱乐功能。再往后,一部分以表演和娱乐功能为主的武艺从军事技能为主的武艺中分离出来,叫作‘武术。”所以说武艺是一种军事技能。他有区别于现代的武术,武术是在武艺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具有其特有的表演功能。所以说,武艺是一种具有打斗功能的技艺,同时它还包含了具有表演功能的“武术”。应该说在还未有少林寺的时候!武艺就开始存在。武艺的出现比少林寺更早,这是毋庸置疑的。最初的武艺则是人们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搏斗技术!他是部落里进行搏斗的一种技艺,它最初的出现是与原始部落的传统仪式仪式相结合!人们用于表扬仪式中的搏斗胜利者,称其武艺超群。随后,则开始分化出表演功能。所以说,武艺的内涵明显大于现今的武术。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2]中记载:在唐代武举制考核中强调7项武艺考核,其中包括有材貌、言语、马枪、翘关、长垛、步射、马射。到了宋朝武艺的考核去掉了材貌、言语、马枪、翘关四项考核。其中前两项只作为推荐条件。长垛、步射、马射三项简化为步射、马射两项。而“材貌”则明显是属于一种具有欣赏功能。因此,“武艺”一词在古代不但是指搏斗的技能,还具有“美”的特点。少林武艺顾名思义则是武艺与少林和尚的结合,则是指少林和尚的搏斗技艺及包括少林72绝技等内容。因此,少林武艺则不能说成少林拳或少林功夫,其三者有本质区别。
2.2 “少林拳”一词的起源与发展
在高文山先生的《少林拳定义探析》[3]一文中通过比较了历代有关少林拳的论述,他认为:少林拳是起源于少林寺或经其传人整理并以少林名誉传播的拳术。由此,诸如很多对外以少林命名的拳术的传播则属于少林拳的范畴。可见,少林拳所指的范围不仅是少林寺内的拳术、还包含了经少林寺整理传播出来的拳术,尽管今天形成新的门派,新的风格特点在广义上还是属于少林拳。在清代手抄本《少林衣鉢真传》[4]开篇就指出:“少林拳从技术角度定义的复杂性;少林拳由十八家拳法总集而来。”到目前为止,少林拳所演变出的许多新拳种,狭义上来说几乎与少林拳渐微的拳种,则可视为新的产物,不属于少林拳的范畴。由此,可见少林拳所覆盖的范围之广。其次,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少林拳应该属于体育的范畴,少林拳的最原始功能则为健身的功能。在肖东发的《千年名刹 享誉中外的佛教寺院》[5]中指出:由于坐禅和尚身体困顿、用拳来舒筋骨、活血脉,改善身体条件以利修行。此拳则为易筋经。由此,可见少林拳的最初功能是属于物质性的,还未上升为精神上的修行!
此外,少林拳经过传播与发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少林寺历史上有南北之分,北少林指河南嵩山少林。南少林则为福建莆田少林寺。北少林寺至今保存完整,具有悠久的历史,乃是佛教禅武文化的发源地。南少林寺则是南派拳种的重要发祥地。唐贞观年间,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远千里来到莆田九蓮山,入住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武风极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南拳北腿”。由于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记恨,遣兵焚毁,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现在南少林寺遗址一带仅存一些附属寺院,如资福寺、红花亭等。所以,现对于少林拳的描述主要指北少林拳及由少林寺输出较为接近的拳术。少林寺僧习练少林拳最早见于《旧唐书·稠禅师传》。经过长期修习和传承,少林拳集各家之所长,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拳术体系。少林拳内容庞杂,包括拳术、器械等。拳术有单练和对练两种。单练又包含有小洪拳、大洪拳、梅花拳、炮拳、长拳等套路。对练有六合拳等套路。此外,还包含了刀、枪、剑、棍等18般武艺。少林寺以棍法为宗,少林棍法对中国武术的影响颇深,闻名于世界各地。因此,少林拳不仅仅是指少林寺的某一套拳术,其内容可以视为一个武术门派。不仅有拳术、还包含了各种器械套路。
由此可见,南少林拳就是典型的少林拳的对外传播并经过创新融合所成。今天在南少林拳的基础上也演化出了许多与少林拳联系不大的新拳种。现今南方传播的许多南派拳术虽说都出自少林拳,但与少林拳差别较大。虽有渊源,却已形成独立的新拳种。因而,再用少林拳去称呼它似乎不太切却,因而这类拳种则属于与少林拳渐微的新拳种,而不能以少林拳代之。但是,少林拳所指代拳术范围之大可见一般。这也是人们总喜欢用少林拳去指代任何与少林拳术有联系的拳术的原因。同时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之一。少林拳是最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拳术概念的词语之一,不能随便以某一拳术概念与之相比。endprint
2.3 “少林功夫”概念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少林功夫伴随着影视电影出现,并风靡全球。它与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武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少林功夫》[6]一书中指出:“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由此看来,不管是少林功夫、少林武艺、少林拳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少林拳术发展特点。对于描述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体,其用语也是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当前,学界很多人已经开始注意到少林功夫所存在的各种矛盾,但是一直未能清晰明确的解决这一矛盾,导致人们对少林功夫的认识扩大化或片面化。例如:少林武术和少林功夫也经常会在国际社会中引起矛盾。主要原因是对少林功夫和少林武术间的理解不清。贝宁武术功夫联合会副主席马瑞斯.佐兰克龙写给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希望您能够向贝宁体育部、贝宁奥委会、非洲武术协会和贝宁武术功夫联合会主席波尼法斯.波索博先生说明情况,证明国际武联已经承认我协会,同时澄清武术和功夫是同一种运动”。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一些武术研究工作者的注意。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史友宽就这一事件展开了对“武术”和“功夫”之间的概念研究。他据少林功夫的发展史,与“天下功夫出少林”相伴的“天下功夫聚少林”。他认为[7]:没有长时期的民间武术的填充和滋养,也不会形成博大精深的少林功夫体系。那么与其说“少林功夫是在中国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不如说是“少林功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民间武术与少林寺佛教文化共同作用而形成”。2002年少林寺组织了专家论证并开始启动将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建议将少林功夫界定为:在特定历史时期由民间武术与少林寺佛教文化共同作用而形成,被寺僧赋予佛教信仰,充分体现禅宗智慧,以少林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传统文化体系。可见,对于少林功夫概念的明确界定相对较晚,再加上与之相近使用的少林武艺、少林武术、少林拳长时间未能得到明确的界限研究,这是导致在此之前少林功夫的混淆使用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少林功夫的多种认知概念。
其实,不只是儒学,佛学也都讲功夫。功夫在佛学中指修道之人的德行、修为。功夫高不高,往往指僧人的修行的境界。习练少林拳是少林僧人的修行的一种方式,它属于少林功夫。此外静坐和念经也是少林僧人修行的方式,也属于功夫。在少林功夫影视中,少林僧人挑水、砍柴,从而在其中悟道,其也属于功夫。可见,功夫在少林寺中为少林僧人修炼的方式、它融合了佛教信仰。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少林功夫则是指少林寺僧人习练的少林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少林寺僧人通过习武修道的新名词,即“武禅”。它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是有别于少林武艺、少林拳、少林武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3 少林功夫多种认知概念形成的原因
当前少林功夫传播海内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佛学文化,少林寺也因少林功夫而闻名海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信奉者前来修习。不仅如此,少林功夫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少林功夫代表中国武术到世界各地巡回表演的频率也逐渐增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各省市、地区旅游文化的名片。河南日报报道:2004年10月17日晚,河南省精心打造的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在省人民会堂公演。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省委副书记支树平,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等领导,与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1800名运动员和省会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是河南省首部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备受各方的关注支持。少林功夫发展路线不仅是普通表演,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的艺术文化盛宴。由此可见,少林功夫对少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少林功夫的名气越来越大,必然容易让人产生目眩。很多人武术研究者在进行少林武术研究过程中忽视了这三者的关系。从而将少林功夫、少林武艺、少林拳间混淆使用,从而误导读者,产生错误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有:
(1)历史原因。在中国历史中曾经出现了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功夫在今天看来明显存在很大差别。今天的南少林拳已经演化、分化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南派武术可见已经形成新的武术系统。可见其可列入少林拳的派生拳。根据我们前面对少林功夫的定义,少林功夫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显然南少林拳派生的武术已经脱离这一原则。所以今天的南派武术,可以说其源于少林拳,而不能称之为少林功夫。
(2)武术影视的影响。港片电影对拳术的表达均称为少林功夫。香港武术影片影响着海内外,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助推器。然而,由于白话喜欢将武术称为功夫。所有,不管南北少林拳术,人们喜欢将其统称为少林功夫,或者某某拳出自少林功夫。至于是南北少林,没有明确说辞。近代以来香港武术影片影响世界。在各种粤语武术影视的影响下,导致对少林寺功夫的描述概念混淆,通常把南少林和北少林功夫不分,统称为少林功夫。南北少林风格各有差异,有“南拳北腿”之称。南少林武术讲究的是站桩、步伐稳固,迅猛有力。北方拳種则以腿法而得名,可见两者是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粤语中的少林搭棚大师等一系列香港电影。影片中表演的通常是南拳。所以,对于李连杰饰演的少林寺与洪熙官等南少林派人物所习练的少林功夫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少林功夫影视对于少林功夫描述不清,也是让人对少林功夫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之一。
(3)少林功夫与少林拳、少林武艺、少林武术间的概念界限研究受限的原因。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少林武术。少林武艺是人们早期用于指少林僧人的个人技艺,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少林武术。自唐朝武举制对武艺的考核,不仅仅是武术,所有少林武艺的描述当然不单纯是指少林武术。少林拳可以说自唐朝开始已经存在,少林拳随着历史的传承发展,直至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武术套路,遍布大江南北。自唐朝以前,少林拳主要指河南嵩山少林僧所习练的拳术。唐朝以后,随着少林僧的南下,南少林的形成使得少林拳的所表达的范围扩大。少林拳不再指河南嵩山少林武术,还包含南少林拳。明末清初是南少林武术发展的巅峰。但由于南少林成为反清复明的窝藏地,导致清政府的残忍剿灭。南少林拳,逐渐传播南方一带,成为南派武术。民国以后,少林拳主要用于特指河南嵩山少林僧兵所习练的拳术。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书籍中,“少林拳”一词也主要是指河南嵩山少林拳术及其传播民间的拳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影视文化的推动,受香港功夫影片的影响,少林功夫开始登上影视荧屏,成为以少林拳术为主要内容的功夫影片。由于“功夫”一词也是佛教中的词汇,用于描述德高望重、修炼水平极高的僧人。所以,少林功夫一词为少林僧人所信仰。少林功夫通过影视的传播展示的是当代嵩山少林的禅武文化。少林功夫对于少林拳,少林武艺、少林武术来说,其与佛教的结合更加的紧密,从而形成了描述少林禅武文化的新名词“少林功夫”。endprint
4 結语
“少林武艺”一词出现较早,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所不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少林武艺的表达是动态的。初指少林僧人自我防卫、搏斗的技术,后逐渐用于描述技艺的精湛,带有表演的艺术。可见,今天的少林武艺不仅包含了搏斗技术还有表演艺术。同样如此,今天的少林拳的概念定义必然要符合现实和历史。如今的少林拳已经传播广泛,已不能用嵩山少林寺僧人所习练的拳术可以代之。民间传播的少林拳很多已不在少林寺僧人中传习。所以少林拳包含的范围远远超出少林武艺、少林功夫所涵盖的拳术范围。但其又有别于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官方语言。少林武术中的表演艺术,是少林拳所不及之。然而,少林武术不能被用于指代少林拳,主要由于少林拳所具有的技击性明显强于少林武术。“术”的形成则与“艺”相关,可见少林武术与少林武艺更接近,又有不同。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44 第五典教化与礼仪 体育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编.张希清,著,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68.
[3] 高文山.少林拳定义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82-85.
[4]升霄道人,著.少林衣钵真传[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肖东发.千年名刹 享誉中外的佛教寺院[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6] 释永信,著.少林功夫[M].登封:少林书局,2006.
[7]史友宽,陈 璐.论“少林武术”与“少林功夫”——从一次国际传播事件说开去[J].浙江体育科学,2017(1):82-85,9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Concept of Shaolin Kung Fu in the New Field of Vision
Pang Riyang Cheng Zhangx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y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alyzes from the Shaolin Kung Fu most"contradictory" contents of the Shaolin Wu Yi, Shaolin boxing, Shaolin martial arts concept, history, in order to clarify a variety of cognitive concepts formed by Shaolin Kung Fu, the elimination of multiple cognitive social of Shaolin Kung Fu. A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haolin Kung Fu, the paper provides a methodology for solving Wu Yi, Shaolin, Shaolin boxing, Shaolin martial arts, and tha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ontradictions and confusion status of Shaolin Kung Fu.
Keywords:Shaolin Temple Shaolin Kung Fu Shaolin Wu Yi Shaolin boxing Shaolin martial arts cognitive concep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