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密下葬的“红军大官”

2018-03-12李华强段亮彩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1期
关键词:张爱萍如皋遗体

李华强+段亮彩

1964年的一天,江苏如皋县老户庄来了一行人,声称是为寻找30多年前埋葬于此的一位红军烈士的遗骸。

领头的人叫周方,如皋当地人,红十四军老战士,曾参加老户庄战斗。他是受张爱萍将军(1910—2003,四川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委托,在江苏省有关方面的协调下,由如皋县民政部门人员陪同,专程来此调查的。

所寻烈士何许人也?

周方首先召集一些60岁上下年纪、有可能知情的村民召开座谈会。周方纯正的本地口音,拉近了他与乡亲们的距离。通过他的介绍,老户庄人知道,他们要寻找的这位红军大官名叫何昆。

何昆,曾于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组织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受到周恩来的直接教诲。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敌人的追捕,他被党组织安排到江苏省通海地区工作。1929年冬,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将在江苏南通、海门、如皋、泰兴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刚过而立之年的何昆被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的周恩来选派任红十四军军长。

1930年4月,受党中央“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影响,红十四军军部和通海特委决定进攻如皋县的重要据点老户庄。老户庄被当地人称为“老虎庄”,它三面环水,只有东面一条通道。庄内住着国民党的保安团、县警察队和省保安队的一个中队,人数多且武器精良。事实上,這个据点的存在,使如皋游击区与通海游击区的联络沟通十分不便,所以,红十四军和通海特委决定不惜代价拔掉这只“老虎”。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何昆亲临前线指挥。但是由于老户庄沟深垒高,易守难攻;加上红十四军刚刚组建,武器装备很差,致使红军的进攻一再受阻,战斗也就更加白热化。

当年担任主攻任务的二大队大队长张爱萍在《围攻老户庄》这篇回忆录中写道:

碉堡上的敌人拼死向我们射击,前面的同志倒下了,后面的同志跨着前者的尸体冲了上去。喊杀声、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天开始亮了,我们被敌人的机枪压制在晒谷场上。我隐藏在一个谷草堆后面,正想办法派人去烧敌人的炮楼。何昆提着一挺机枪跑到我跟前,他脸色铁青,两眼愤怒地盯着敌人的碉堡,向我说:“老张,让我来对付炮楼上的敌人,我们若不赶快解决敌人,如皋城的敌人一出来就不好办了。”他说完踏上我的肩膀,一纵身贴到谷草堆上,露出半边身子,用手提机枪对准敌人的碉堡猛射……

突然,我感到肩上一晃,何昆从上面倒了下来,他一只手按住胸口,血像涌泉般顺着指缝流了出来……为了通海劳苦大众的解放,何昆献出了他年仅32岁的生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多年后,张爱萍一直没有忘记早年牺牲在自己怀抱里的何军长,一心要找到他的遗骸。从1952年到1958年,张爱萍曾先后4次派员前来探寻,可是,由于何昆在牺牲的当夜,被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秘密掩埋,而地下党组织后来又遭到敌人的破坏,几位知情的党员牺牲了,加上时间过去了30多年,物是人非,因而始终无一进展。

草蛇灰线,寻得忠骸

周方将当年已知的情况细细地讲予与会人员。终于,有人回忆起了发生在34年前那个晚上的细节:那天夜里,村里组织好几个村民用一块门板抬着一个红军军官的遗体,从老户庄急忙向西边行走了约1个钟头,在一个祠堂里停了下来。他们只负责把遗体抬到祠堂便返回了,埋遗体的另有他人。

虽然有人记起了抬红军军官遗体这回事,但对其遗体究竟埋在何处,与会人员谁也不知道了。从当时地下党组织对何昆遗体的抬、埋分两拨人进行来看,便可见其保密工作做得多么仔细。

周方根据大家反映的情况判断,何昆烈士的遗体掩埋地点应该在老户庄西侧七八里开外,也就是在胜利乡西燕庄附近。

于是,周方一行趁热打铁来到西燕庄召开村民座谈会。果然,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据孙国民、章友道等老年村民回忆:1930年春的一天下半夜,他们几个被通知到祠堂集中,看到地上的一块门板上躺着一具用被子从头盖到脚的尸体,被告之这是在老户庄牺牲的一名红军干部。大家没有多问,赶紧把遗体移到一口棺材内,钉上棺盖后,便抬到祠堂北侧一块叫“垛子口”的地里埋了,并做了坟堆。事毕,大家一再被叮嘱要严守秘密。

当天下午,在孙国民、章友道等村民的指点下,周方一行来到“垛子口”那块坟地。挖开土后,发现里面真有一口大棺材,棺材木质已腐烂,打开棺盖,棺内骨骸完整。随行的一名公安局法医对遗骸鉴定结论为:“死者胸椎第三第四左侧横突均缺损,肩胛骨下端断裂,背后骨亦有被打落痕迹,系弹头穿过的结果。肩胛骨外板向外缺损,可判断为枪弹出口的特征。”这与张爱萍回忆录中所说何昆烈士负伤部位完全相符。

迟到的告慰

1966年,何昆遗体火化后,如皋县举行隆重的迎灵仪式,将骨灰安厝于县烈士陵园内。如皋县人民政府还为何昆烈士建了一座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张爱萍的题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纪念碑”。

虽然何昆烈士的忠骸终于找到并得到妥善安置,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何昆的原籍仍是一个谜,只知道他是湖南人,具体情况一无所知。1980年,江苏如皋县党史办与湖南省党史办和湖南省民政厅进行了沟通,请求帮助查寻何昆的具体籍贯。经过1年多的调查考证,湖南省有关部门从全省400多个同名同姓的人物资料中最后确定:何昆的原籍在湖南永兴县金龟镇牛头下村。

遗憾的是,此时何昆的妻子曹已英和唯一的女儿何广梅均已病故。据何昆的继孙何昭明介绍,何昆去如皋前曾给妻子来过一封简短的信,说自己将入“如皋游击”。谁知妻子却把信看成去“日本游学”。估计当时书信是竖写,因“入”与“如”同音,“日本”二字可合成“皋”字,“游学”的“学”字草一点像“击”字。何昆是告诉家人——自己去了如皋打游击,而妻子却误当他去了日本游学。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何昆的身世之谜在他牺牲51年后终于解开,这也算是对英灵的告慰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爱萍如皋遗体
“自我罚站”的将军
2020高考模拟试卷(八)
如皋长寿村的启示
三角、向量综合卷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江苏省如皋市百岁老人385位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张爱萍的“四不畏”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