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者·学者·智者

2018-03-12李奕

中小学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行者智者学者

李奕

“理实相生,创造美好教育生活”—这是《中小学管理》在创刊30周年之际,向所有教育人发出的一个热情倡议。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理实相生”,更要关注如何让未来的教育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当前这个新时代新阶段应该特别关注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九大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绘制了一张美好蓝图。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到2035年、2050年,那时像我们现在一样在各行各业就业的那些人,他们现在坐在哪里?答案是就坐在中小学的教室里。那么,我们现在是否让这些孩子拥有了足够应对未来社会变革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我们是否真正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历史的认同感?是否让孩子们形成了高度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过去几十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卓越的业绩,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有一些地方我们做的确实还很不够。我们该如何创造未来更美好的教育乃至生活?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教育从业者都应反躬自省,叩问初心,反思我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审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从自身入手,从自己做起,努力去做一位教育的行者、学者,最终成为真正的智者。

第一,要做教育的行者。

做教育的行者,不仅仅是要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仅仅是要练好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更是要打好做人做事的基本功。首先,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今天的行者,不仅仅要看你是否置身一线,更是要看你是不是在骨子里去践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基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等。其次,我们也要具备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我们现在高度关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实更要关注“培养什么人”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人的问题。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我们自身也要具备这些素养和能力。

第二,要做教育的学者。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绝对不可能再去“拍脑门”、不能再去搞投机、不能再搞战术性的应对改革了,而是要真正遵循教育的规律办事,真正科学扎实有效地做教育。党中央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办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引领我们要更加关注历史的纵深感。比如: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既要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纲领性文件,研究全球战略格局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更要研究中国的国情,研究我们的一张蓝图,研究我们自己的孩子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让教育工作者成为“学者”,不仅仅是学理的提升,更是履职能力和专业水准的提升。

第三,要做教育的智者。

我们最近越来越感觉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技术带给各个领域的冲击。2017年6月,人工智能机器人“准星AI-Maths”首次公开挑战高考数学考试,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完成文科数学北京卷和全国Ⅱ卷,获得105分和100分的成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关系到底如何?未来应该培育孩子什么样的关键能力?有哪些能力是机器教不了的,是需要教师面对面地传递给孩子的?

未来教育需要我们用智慧去面对。这种智慧要扩大到全球范围去思考。比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政治、外交概念,更是一种思考方法。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项目学习等,都是在不同层面上构建了一种共同体。再如:北京在最近的英语考试评价改革中,把考查目标基本定位在学生能熟练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上,定位在未来学生能用这个语言工具在国际交往中真正平等地跟外国人交流,而不仅仅是字正腔圆、原汁原味。在这样的调整当中,我们感觉有些问题,真的需要我们用智慧的方式,融合多种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中华民族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我们只有“把孩子放在正中央”“把人民的利益舉过头顶”,做教育的行者,扎根中国大地;做教育的学者,信仰专业的力量;做教育的智者,严守理实相生的信条,才能不断追逐心中的光和亮,真正创造未来教育的“绿水青山”。

(编辑?孙金鑫)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者智者学者
最美逆行者
智者说
逆行者
你是游客还是行者
智者老子
程门立雪
酷图爆语(3)
大学者
烦恼如拣挠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