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斯拉老大用一枚火箭,给全世界上了一堂市场经济课

2018-03-12范智林

IT时代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斯克巨头

范智林

北京时间今天早上4点45分,当我们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有一枚火箭发射升空。

这枚重型猎鹰火箭把63.8吨重的货物运送到“近地球轨道”,或者把16吨重的火星探测器运送到火星。

按照一头普通大象4吨的重量计算,今早美国人发射的这枚火箭可以一次性将16头大象送上太空、或者一次性把4头大象送上火星。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最先进的“长征5号”火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我们的火箭只能荷载25吨重的货物到“近地球轨道”,或者载荷5吨重的货物抵达火星。

然而这点差距并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这枚把“长征5号”比下去的火箭,其设计建造方并非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是美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换句话说,在运载火箭的技术上,中国还落后于美国的一家民营企业。

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另外我们还应该深思,为什么美国能够孕育出这样的企业?

一、军民融合发展,人才物尽其用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是由埃隆·马斯克在2002年成立的,马斯克同时也是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拉斯公司的CEO。

作为创建不到16年的民营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能够建造出目前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强的现役火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这奇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的老一辈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曾经不惜一切代价开展太空争霸竞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火箭、卫星和飞船,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就已经研发并建造出了载荷比今天的“重型猎鹰”还要多出近一倍的“土星5号”超级重型火箭,并且用它成功把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送上了月球。

另外,苏联在上世纪80年底末期还建造出比“土星5号”荷载更高的“能源”号运载火箭,后来由于苏联解体、资金不足等原因,“能源”号运载火箭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就不再使用了。

这些以举国之力生产出了的“超前产物”,虽然由于经济因素而被废弃不用,但是却为美国留下了丰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大量的航天人才。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立后,马斯克就迅速网罗了一大批拥有丰富航天科技经验的人才,比如他的副手汤姆·穆勒就曾经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家供应商那里担任火箭引擎的工程师。

后来他参与的一个“低成本火箭引擎”国家级项目被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给砍掉了,结果这位尖端人才就被马斯克招揽了过去,并且在民营企业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反观前苏联解体之后,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由于在体制内得不到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又没有民企对他们加以吸收利用,这些宝贵人才要么被别的国家挖走,要么就留在体制内“生锈”。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现在依旧有不小的借鉴意义。像目前聚集了大量高校、科研单位的北上广和东北地区,在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方面却远远不及“没文化”的深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二、打破巨头垄断,扶持新秀成长

作为一家新创立的公司,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能够在巨头环伺的美国闯出一片天地,离不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扶持。

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太空领域遥遥领先、找不到竞争对手,大家开始批评美国航空航天局每年耗费巨资开始太空探索,结果不过就是弄回来一些地球的照片而已。

再加上后来美国政府部门因债务太高而面临窘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官方开始进行检讨,认为将项目交给私营公司可能会效率更高。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官方开始扶持波音和洛马两大巨头,美国的太空发射项目基本上被他们两家所垄断,后来这两家公司还组建了合资企业“联合发射联盟”。

虽然两大巨头宣称合并后的项目成本大大减少,能够为美国政府每年节约相关开支1至1.5亿美元。

但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还是很明显的,毕竟他们垄断了美国军方、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它政府机构的火箭发射项目,可以说不愁没生意,发射费用也是异常昂贵。

后来美国政府终于受不了巨头垄断之下高昂的,开始把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承包给一些价格便宜的小公司,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在这时候开始走进航空航天局的视野。

后来,这家力求最大程度降低成本的企业,也越来越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青睐,不仅提供大量订单养活了这家企业,同时还为这家公司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扶持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在刚开始的连续三枚火箭的發射失败后,马斯克的个人资产山穷水尽,他的公司也面临着关门大吉的危险。就在这时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伸出了援手,提供了为国际空间站进行12次补给服务的大订单,合约金额高达16亿美元,依靠这笔交易,马斯克成功渡过了财务危机。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部分技术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很多其他机密技术,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专利转让等手段,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应用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太空发射之中,从而为国家航空航天局降低了卫星发射和空间运输的成本。

例如猎鹰火箭上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其原型就是国家航空航天局当年用于载人登月的发动机, 国家航空航天局把发动机的全套技术转让给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让他们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升级。

三、融资体系健全,支持创业创新

即使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大力扶持,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依然经营的十分困难,多次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威胁。

不过好在美国的金融业十分发达,拥有全世界最健全的融资体系来支持创业和创新。马斯克也是通过多次引入风投资金,才令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次次渡过财务难关。

从可以查到的新闻报道来看,近几年来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陆续获得了几十亿美元的融资,正是这些巨额的资金支撑起他的追梦之旅。

值得庆幸的是,马斯克所处的美国是一个创业、创新风气浓厚的过度,科技巨头们对于后进者也常怀抱“惺惺相惜”的态度,愿意将巨额的资金投资给看不见盈利希望的创业企业。

例如谷歌就曾经多次投资马斯克的企业。早在2015年,谷歌和富达投资集团就曾经投资了10亿美元给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甚至还表示,自己愿意在死后将300亿美元的遗产全部交给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去管理。

这要是换成中国企业家,恐怕很多人会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在生前把这些财产转移到国外去,留给子孙后代去享福。

反观中国,直到近两年才有资本巨头和科技巨头大手笔投入到未来科技领域的研发,这一举措要比美国晚了好几年。

例如BAT中的百度,在搜索领域遇到瓶颈的时候,一开始是准备跑去做外卖的,当时李彦宏还豪言要砸200亿来补贴百度外卖。

直到后来,百度外卖做不起来、搜索引擎的主营业务也面临天花板,然后其他领域又看不到曙光时,李彦宏才痛下决心要投资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汽车。

实际上,不止是百度的李彦宏,以往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太过于精明了,整天想着投资那些最能赚钱、能最快赚钱的领域,却往往不愿意去投资最有前途、最有意义的领域!

要不然,我们的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两家互联网巨头,为什么会让外国资本成为最大的股东?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斯克巨头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马斯克的“魔鬼慈善”
马斯克入主推特引轰动
秦刚与马斯克驾车交流
我终于忍不住对扫把下手了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NASA海报
NASA发现新黑洞
喜庆的春节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