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视角下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策略
2018-03-12王淑曼
◎王淑曼
(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凡为工业活动所造的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的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可称为工业遗产。[1]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价值。对工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够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从而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也能促进旧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源自1950年代的英国,当时称为“工业考古学”。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单霁翔、刘伯英等从工业遗产的时间和内容对其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王建国、俞孔坚等建筑方面的专家将工业遗产当成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开发,李林、魏卫、赵万民等从工业遗产旅游的角度对工业遗产进行了研究。[2]涧西苏式建筑群作为苏联在洛援建的工业遗存,保存完好,宏大优美,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遗产的代表。笔者对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旅游开发进行探讨,希望可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也希望能有效推动洛阳旅游业的发展。
一、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现状介绍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五”时期前苏联在洛援建的工业遗存,主要包括当时建造的工业厂房和住宅街坊。目前,由于产业调整,很多工业设施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大量的厂房、车间等工业建筑被废弃、改建甚至拆除;与之配套的工人住宅等基础设施残败破旧,满足不了人们与时俱进的生活需要,居民重建、添建现象严重,使涧西苏式建筑群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
(一)工厂区建筑
沿中州西路由西向东整齐排列着中信重工(原矿山机械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原洛阳轴承厂)、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等四个重工工厂。工厂的厂前广场和办公大楼,雄伟开阔,蔚为大观;广场上当年均立有毛主席的雕塑,表达了在计划经济前期广大工人们对毛主席的崇敬。现在只有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中国一拖的大门前还完好保存着毛主席塑像(见下表)。而文保单位以外的区域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新建工作,相继建起了高层住宅,原有保存相对完整出色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比如在《2020洛阳城市远景规划》中,洛阳轴承厂和洛阳铜加工厂将整体搬迁,留下的场地部分用于房地产住宅开发,部分用于区域商业开发。
工厂区主要工业遗产表
(二)住宅区街坊
南部住宅区街坊的规划较为整齐,大都采用苏联常见的围合式布局;建筑形式上中西结合,其墙身较厚,可达50厘米,和洛阳其他传统建筑相差极大,有极强的苏联建筑特色;主体多为砖混结构,由中国传统的清水红砖墙面和红机瓦三角坡屋顶构成,楼面、楼门与角檐处也多有典型的中式特色装饰;建筑密度较低和楼层高度相对较低,楼层多为二至四层。其中的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保存较为完整,另外也有些风貌不太完整未列入保护范围的街坊被拆除殆尽,如5号街坊。[3]
但随着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随意加建、拆除等使得建筑空间杂乱无序,基础设施也长期缺乏更新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并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早已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需求。有能力搬离的住户都不再居住于此,街坊内现在住户多数为无力搬迁的退休职工。即便是在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2号、10号街坊,内部住户也怨声载道,在他们看来,这些街坊是名副其实的鸡肋,一方面是文保单位,不能拆除,另一方面他们对遗产保护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想早日拆迁住进新房。
二、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洛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之一,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助新中国建设的产物。100多名苏联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工人相继来到洛阳市涧西区,推动着洛阳市的工业发展[4]。中苏风格结合、雄伟磅礴的工厂、宿舍等陆续建成,习仲勋、焦裕禄等当代名人也曾在此工作生活。苏式建筑群见证了那个时期中苏两国的友好交往,更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当年的那些工人大都在洛阳安了家,涧西苏式建筑群不仅承载着他们老一辈工业建设劳动者共同的历史记忆,也延续了洛阳这个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因此涧西苏式建筑群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二)科学价值
洛阳作为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洛阳涧西区的规划是由中央政府组织,苏联专家主持编制的。其规划借鉴了国内外众多城市工业区的建设,具有相当高的前瞻性,对现在工业区的建设也能起到相当的借鉴作用,因此拥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工业遗产科学技术价值的核心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先进性,在涧西苏式建筑群诞生了中国一拖(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械厂(当时中国最大的机械厂)等重要企业,其中中国一拖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具有极大的技术先进性。随着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的生产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农机工业,进入一个的新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彰显了中国农机工业的科技影响力。这也启示我们要重新审视工业制造的价值,重视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三)文化价值
涧西苏式建筑群所在的涧西区是一个吸纳了大量“工业移民”的工业区,根据相关统计,在1953年—1966年的14年间,由于工业发展需要,涧西区的相关企业大约接受8万人的工业移民,另外还有十多万的随同亲属,其中外省人口数量约占30%。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洛阳人”,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齐聚涧西工业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涧西文化,涧西苏式建筑群作为这些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涧西苏式建筑群特别是住宅区进行旅游保护和开发,可以给当年为洛阳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退休老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也能够给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工业变革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所以,涧西苏式建筑群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四)艺术价值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完整性在同时代的建筑中极为罕见,无论是其整体的规划布局还是工业厂房,街坊住宅等配套设施保存的都较为完好,可以说极具稀缺性。其构筑物的建筑设计也深深地烙印着社会主义大生产时期的历史特点。建筑风貌方面多带有明显的欧式元素,又结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常有五角星,党徽等装饰物,细腻且优美,带有很强的社会主义风格,体现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在如今看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三、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开发模式
涧西苏式建筑群体量庞大,种类丰富,可开发性强。但由于其大部分建筑还在生产运行之中,能进行开发的只有部分街坊住宅和极少量公共建筑。且其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周围建筑多、企业多、居民多,在开发过程中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鉴于建筑群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一)产业观光模式
依托原有的厂房建筑、工业设备、生产流程等进行产业观光,企业需配备专业导游或志愿者讲解工业遗产的历史、现代工业生产的技术与流程及相关知识[5],让游客感受工厂环境,了解现代科技,领略企业文化,不但能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更能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当属青岛啤酒,它结合了百年老厂房、老设备与现代化的啤酒生产流水线,向游客介绍青岛啤酒的历史及其生产流程,重现了老一辈啤酒厂工人工作的场景,复原其原本的历史原貌。游客可以看到工人在生产线上对啤酒进行灌装,还可品尝新鲜酿造出来的啤酒。
涧西苏式建筑群规模大、分布广、保存完整,具有开展产业观光的基础,可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开展产业观光旅游。由中国一拖打造的“东方红工业游”是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也是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6],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旅游线路,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工业遗产建筑,还可以参观拖拉机的生产车间,观看生产流程。当今最火的综艺节目之一《奔跑吧兄弟》也曾来此录制节目,可见其独特魅力。“东方红工业游”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在洛阳发展产业观光旅游的可行性。政府和企业应整合建筑群周围的众多工业企业,依托保存完好的工业建筑、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及流水线,发展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产业观光旅游。
(二)工业博物馆模式
将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和相关影像、文献资料等保存下来进行陈列,将工业遗产因地制宜改建为博物馆,复原老旧生产工艺,重现当年劳作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工业历史和工业文化,满足怀旧需求。国际上当属英国铁桥峡谷改造的博物馆群最为典型和成功,铁桥峡谷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汇集区,占地约10平方千米,在原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现已改造成一个庞大的博物馆群,并且在1986年成功申遗,成为全球首个入围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业遗产。
由中国一拖牵头筹建的洛阳东方红博物馆也很典型,馆内收藏了古代中国的各种传统耕作用具、各个年代的拖拉机代表机型等,游客可充分了解中国农耕用具的发展历程。对于涧西苏式建筑群的一些单体建筑,也可以根据其原有产业用途及产品性质,设立种类不同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给老厂房注入新生命,让其焕发新活力。
(三)商业综合开发模式
将工业遗存、淘汰的生产设备等改造为一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并且兼具商务办公、酒店住宿的商业功能区,适用于交通较为发达且工业建筑较集中的旧工业区。在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当属德国奥伯豪森市中心购物区,奥博豪森原是一个占地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的旧工业区,其中旧厂房和仓库被改造为现代气息十足的咖啡馆、酒吧、餐厅、影视娱乐中心;宽广的车间被改造为体育场;废旧的矿坑被改造为湖泊。奥博豪森购物区现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购物和旅游的胜地,是整个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每年吸引游客多达2000万人次。[7]
涧西苏式建筑群的10号街坊是涧西工业遗产街区重点保护的三个街坊之一,其庞大的建筑体量、广阔的空间结构,为改造成为大型综合商业区提供了良好基础,可进行商业综合开发,可在保留原来苏式建筑风貌的同时进行保护性修缮,对超出使用年限、存在危险的建筑进行加固修复,对后期加建的一些质量较差、影响原来格局的建筑进行拆除。其开发后不但能够将闲置的建筑利用起来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节省城市用地,而且能够给周围生活的居民带来方便,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与万达广场、上海市场相呼应,构成涧西都市商业圈。
(四)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是文创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深受年轻人喜爱。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等特点,是经济转型新的推动力。而闲置的老旧厂房、老仓库、老街区是文创园区的理想改造空间,饱经沧桑的建筑遗产往往拥有独特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满足游客怀旧的旅游需求,其特色的艺术产品、浓厚的艺术氛围也能对游客造成极大的吸引力。
洛阳也紧跟潮流,积极探索文创旅游。随着“去工业化”的推进,苏式建筑群面临衰老和死亡的考验,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其庞大的建筑体量、坚固的主体结构、高大灵活的空间可以给艺术者们提供巨大的创造空间。洛阳里外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洛阳第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其前身是铜加工厂的车间,进行改建后,总建筑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不仅吸引创意企业入驻,而且吸引很多年轻游客前去观光休闲。
四、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开发措施
将涧西苏式建筑群打造成国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能提高洛阳的工业旅游综合竞争力,依据《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结合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报告》的工业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发挥政府主导,促进各方合作
政府在旅游开发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部门要统筹整合洛阳周边的相关工业遗产,将同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三门峡水利枢纽、郑州黄河铁路桥,整合开发现代工业遗产游,将三个工业遗产连成一条交通线,按照郑州—洛阳—三门峡的次序排列,对于门票等费用也可统一受理,提高游客旅游的便捷性。涧西苏式建筑群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对其开发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局限性,需政府去协调各部门和企业,如中国一拖、洛阳LYC轴承厂、中信重工等,促进各方团结协作,实现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更好的制定开发规划。
(二)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品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开发后劲持续的保障。涧西苏式建筑群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的城市发展历史,见证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工业建设时代。习仲勋、纪登奎、焦裕禄等人,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曾留下印记,可深入挖掘精神内涵、文化内涵。洛阳作为“一五”规划的重工业基地,在洛阳人眼中,这片“红色建筑群”既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见证,又是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化交流的见证,已经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红色记忆,可深挖其重工文化、红色记忆。要结合涧西苏式建筑群的历史建筑、时代特色、企业产品等开发旅游产品,如一拖可让游客观看拖拉机生产线,并且可以让游客进行拖拉机驾驶体验;可还原五六十年代的工厂食堂,使用复古茶缸等餐具,开发具有那个年代特色的饮食,体验当年工厂劳动人民的生活;还可开发仿真拖拉机玩具、铜塑等。通过独特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工业怀旧的情感需求和游客追求“新、奇、异”的猎奇心理。[9]
(三)加强宣传营销,树立良好形象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将是旅游“形象力”的竞争,旅游业也已逐渐意识到宣传旅游形象的重要性[10]。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宣传不到位或者形象不够鲜明,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弱。因此,在对涧西苏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其旅游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洛阳的年轻人和外地的游客对涧西苏式建筑群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知道。所以我们在其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好宣传,树立一个个性鲜明的旅游地形象,积极打造洛阳除“牡丹”“古都”之外的第三张名片。工业遗产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多的在游客对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追求,所以在对涧西苏式建筑群的宣传上,一定要彰显出其中苏结合的建筑特色,并且突出其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作用。
(四)培育相关人才,提升员工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可显著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品质,也反映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11]现在的旅游景区普遍缺乏高端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在苏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中应着重培养或引进管理人才,可与洛阳本地高校进行合作,由高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景区的管理进行指导改善。另外在苏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中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活动,在旅游咨询服务方面,要做到服务人员全天在岗、服务热情、耐心引导;讲解员一定要持证上岗,普通话达标,在人数及语种上做到合理分配;旅游商品的销售人员应做到业务熟练掌握适当营销技巧、服务热情又不过分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