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留学生双音节词语声调习得偏误实证调查
2018-03-12刘运红
刘运红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本文涉及的中亚留学生,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吉尔吉斯斯坦国、乌兹别克斯坦国、土库曼斯坦国四个中亚国家,其使用的母语以俄语为主。这些语言均为非声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是声调语言的典型代表。汉语的声调有其特有的一套系统,具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声调是一种广泛的语言现象,声调习得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与中亚国家的语言从语音到文字都截然不同,所以中亚留学生的汉语语音习得有一定难度。对中亚留学生语言石化期声调习得偏误进行研究,可丰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研究,对中亚留学生声调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查设计
(一)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本科三年级一个班的33名学生,根据语音资料的完整度,最终选择使用了23名学生语料,其中男生13名,女生10名,年龄在17~25岁之间,5名学生入学前有汉语学习的经历。这23名学生母语为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等,日常用语为母语和俄语。
(二)语料选择
语料来源为本科三年级所使用的教材《高级商务汉语会话教程》中的生词表。测试录音是在老师教读之后进行的,所选词语均为两字组词语,16种调型组合的词语都有,但每种组合的词语数量不定。
(三)调查方法
1.跟踪调查法:选取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跟踪式语音录音,提取样本。采用听辨法判断实验对象的语音正误,再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到有效数据及结论。
2.访谈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外国的汉语学习经历;2.声调学习情况及方法;3.对声调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四)分析方法
普通话的单字调共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即静态声调,将这四个声调进行周遍性的匹配组合,可以产生十六种声调的匹配模式:
阴平双音节:阴平+阴平,阴平+阳平,阴平+上声,阴平+去声;
阳平双音节:阳平+阴平,阳平+阳平,阳平+上声,阳平+去声;
上声双音节: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上声+去声;
去声双音节:去声+阴平,去声+阳平,去声+上声,去声+去声;
如果加上轻声,将会再产生4种组合模式:
阴平+轻声,阳平+轻声,上声+轻声,去声+轻声。
因为轻声音节的音高不固定,在此,只考察前面的16种组合模式①周艳飞.普通话双音节词语声调的声学特征分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做为调查内容,从调型组合、偏误类型和测试对象偏误率等方面,分析中亚留学生学习双音节词语声调偏误情况。
二、声调偏误现象
通过调查后发现,测试对象声调的总偏误率为34%,说明这23名测试对象的声调习得总体情况较好。分析个人的偏误率后发现,偏误率最高者为80%,最低为0%,这就反映出班级中汉语声调习得情况两极分化严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就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学生阳平(35)掌握最差,总偏误率为44.1%,其中阳平(35)+阴平(55)的组合偏误率达到了55.6%。而习得掌握最好的是去声(51),总偏误率为24.6%。因此在声调习得中,该班学生更应注重阳平(35)的学习。
(一)偏误类型分析
表1 阴平(55)搭配类型的偏误率及偏误类型
表1所示,阴平(55)+去声(51)搭配的偏误率要高出阴平(55)+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搭配的偏误率近20%。笔者的调查对象都来自中亚国家,在发声时,阴平(55)较容易,但调值不会很高,起点也会低些,达不到五度标记法的阴平(55)声调。同时,阴平(55)声调发音后,不能很快降到最低点,即去声(51),而是降半调,造成声调偏误。
表2 阳平(35)搭配类型的偏误率及偏误类型
表2所示:阳平(35)的四种搭配偏误率都很高,尤其是阳平(35)+阴平(55)的调型搭配,是所有调型搭配中偏误率最高的。汉语的语音音域宽,声调变化幅度大,中亚语言的语调相对来说较平。阳平(35)的发音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而且起点不低,中亚留学生不容易直接找到阳平(35)声调的起点,往往过低或过高变成阴平(55)。王韫佳在她的《阳平的协同发音与外国人学习阳平》①王韫佳.阳平的协同发音与外国人学习阳平[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一文中指出:相近两个音节之间,存在趋同现象。即阳平(35)在遇到后音声调高时,前音也会发成高声调。或前后两个音发的声调相同。因此中亚留学生容易把阳平(35)发成阴平(55)或上声(214)。
表3 上声(214)搭配类型的偏误率及偏误类型
上声变调是普通话四声变调中最丰富的一个,一种是上声处在阴平、阳平和去声之前变为21,一种是上声处于上声前,变读为35。表3所示:上声(214)+阳平(35)的偏误率为44.4%,上声(214)+上声(214)的偏误率为45%,偏误率均较高,为声调教学中的难点。测试对象普遍把前音的上声(214)读成去声(51),原因一是起点过高,二是把上声(214)前半部分的降调(21)发音过重,不能“拐弯”,因此在尾音部分不能呈现上升趋势。
表4 去声(51)搭配类型的偏误率及偏误类型
表4所示:去声(51)+上声(214)的偏误率是最低的,不足10%。笔者认为,上声(214)的前半部分起点低,正好去声(51)降下来跟上声(214)连接,这样上声(214)就较容易发音正确。对于去声(51)+去声(51)难度较大,是因为前一个去声(51)过后,不太容易找到高起点或者前音发得过重,后一个音较难再重读。
(二)偏误率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同一个班的学生,相同的教师、课型和课时量,但声调习得的偏误率却相差较大。声调掌握最好者偏误率为0%,较好者偏误率在20%以内,掌握相对不好者偏误率达到70%以上。
表5 测试对象低偏误率情况
表5所示:这十位学生的总偏误率都低于20%(不含20%)。在为期一学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这十位同学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刻苦,成绩都比较好。也有几位学生在上本科之前在本院学习或者在国外的培训班学过一段时间的汉语。此外,在对其中某些学生的访谈发现,这几位同学很喜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认真,对学习要求较高,本身很注重学习效果,能认真纠错,自己总结摸索,努力达到标准发音。
表6 测试对象高偏误率情况
表6所示:这六位同学的偏误率较高,而且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以萨比拉为例,她不论遇到怎样的调型搭配,她都会习惯性地发音为阴平(55)+阴平(55)或阴平(55)+阳平(35),而且是无意识的。其他五位测试对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之所以他们会如此频繁地使用阴平(55)调,正是由于母语的非声调性造成的。阴平(55)调类似于他们的母语声调,很平缓,所以在潜意识作用下会习惯性地发成阴平(55)调。另外,他们学习中不太注意正确发音,认为能说就可以。觉得自己是外国人,怎么可能跟中国人说得一样标准,这种思想认识,导致他们对自己声调学习的要求也不高。
(三)声调偏误原因分析
留学生对语言学习情况,同样是三年级,但因个人重视程度、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学习效果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1.母语的负迁移
学生熟练掌握的是其母语或经常用于交际的语言知识和经验,一旦接触一种新的外语语音时,不可避免地就会用母语或熟练掌握的其他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语音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音域窄、起点低、声调平。大多数留学生的阴平(55)调达不到55,往往会低一些,这是音域的限制。另外,一些学生将阳平(35)、上声(214)和去声(51)都读作阴平(55),这是受他们非声调母语的影响。
2.目的语干扰
“目的语干扰”即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的知识不足,而把其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知识上①田园.从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分析谈对日学生声调教学[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例如:“一”字的变调。一些学生掌握了“一”的去声声调后,在所有的词语中都把“一”读为去声(51)。教师在带读时没有问题,但一旦自己读时就会出现偏误。在学习上声(214)时也同样如此。鲁健骥在《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中说:“学生按照直感对上声(214)总结出自己的规律,用在半上声或上声(214)连读上”②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7.。有的学生单独发上声(214)或教师带读词语时都正确,但在自己单独读词语时,就会把半上声或需要变调的上声(214)读成全上声(214)。这些目的语的干扰只有在留学生汉语语音知识不断地积累中,才会慢慢改变。
3.学习方法欠佳
好的语音学习方法是学好汉语声调的敲门砖,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对声调学习表现得很茫然,只是机械的复读,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没有自己的感受,以至于再次看到这个声调仍然不会读,只能跟着老师重复。这种学习方法一直贯穿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而且很多学生认为跟读已有效果,因此也没有去尝试多种方法学习语音。
4.重视程度不够
林焘先生说过:“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③由此可见声调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的成因进行分析。
(1)学生方面:其一,在整个汉语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中,声调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学生学习语音声调的时间也基本集中在刚开始接触汉语的初级阶段,模仿教师的发音进行声调练习。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一部分留学生认为声调很简单,不需要花很长时间练习,甚至认为不需要发音标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洋腔洋调”并没有影响交际。学生之间能听懂、自己的老师能听懂、在社会交际中也不存在大的问题。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声调学习。其二,在汉语学习初期学校对留学生的汉语考核,除了标注声调外,几乎没有针对声调的考查。比如留学生倾向于参加HSK等级考试,而HSK等级考试中笔试部分对声调的考查极少,只有笔试成绩达到一定等级才能参加口语考试。正因为如此,中亚留学生感到声调学习在汉语学习的中、后期已经不重要了,导致声调习得的重要性被忽视。
(2)教师方面:其一,声调教学只是语音教学中一个知识点,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整个汉语的语音部分是在刚入学的3~4个课时里完成的,之后的语音声调教学则是在精读课和听说课中顺带复习的。老师只纠正几遍学生读错的词语,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老师在思想上不太重视声调,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二,由于前后声调的协同发音效应的相互作用,使得双音节词语前后字的声调都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对二字组词语中后位声调对前位声调的影响强调得较多,讲述得也较为详细(如“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等),关于前位声调对后位声调的影响,则强调得不够或未作说明,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前位声调对后位声调影响而产生的动态声调更为普遍,应该引起我们同样的重视。其三,当留学生已进入高年级时,会出现语言石化现象。老师普遍认为这一阶段再强调声调的准确性作用不大。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高年级的学生同样需要学习声调,而且他们很依赖老师的纠正。一部分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纠正后也能改变自己的语音面貌。
(四)策略
1.留学生学习方面
声调教学是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它也远比声母和韵母的教学重要①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因此,声调决定语音的准确性,而留学生在学习声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汉语声调的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想法,端正声调学习的态度。
(2)在模仿跟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惘”,只有学生自己多思考、多感悟、多琢磨,再勤于实践,才会在声调学习上有大的提升。
(3)利用音乐中的高音、低音,拓宽自己的音域范围。留学生普遍存在发阴平(55)音不高,发去声(51)音不够低的问题。通过音乐中高低音不断转换的练习,可能会对声调音域有所帮助。
(4)常看汉语电影、电视,听中文广播,培养语感。访谈中有汉语发音较好的留学生提出,自己经常听广播,广播中标准的普通话,吸引人的内容让她很快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就主动地去跟读,纠正自己的声调了。
(5)在日常学习时,要努力记住课本中出现词语的声调,慢慢积累;在交际时也尽量留心自己的声调。
2.声调教学方面
没有感知基础的声调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指导意义,这样的理论知识即使理解了记住了也形同虚设②徐瑾.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从认知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知。比如,用俄语中表示提问、疑问的语调“ч т о?”和汉语的阳平(55)调对比,让学生感知他们的相似之处,加强对阳平(35)的语感培养。俄语中的重音也和去声调类似,访谈中有学生就提出,她会联想俄语中出现的语调来加以理解汉语声调。这是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蒋以亮先生用音乐进行汉语声调教学也同样可以借鉴。比如阴平(55)对应音调高音“sao”。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法。比如,发阴平(55)时像远处传来的召唤,发阳平(35)时像提问题或没听懂别人的话时的语气等。
(2)培养语感。语音中听和说是有密切关系的。首先应该加强听辨练习,听得准确才能正确模仿。利用多媒体和教学材料,多进行听力辨声调的练习,巩固声调知识,其次是加强读准声调的能力。当然,声调的学习和训练要长期坚持,教师也应该重视声调,端正态度,坚持引导学生练习。老师在学生学习声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也很依赖老师的帮助。
(3)根据易错声调的调型搭配进行专项练习。这是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两字组声调词语组合,先进行听辨再朗读,听说结合,加强学习者对不同调型的掌握。
(4)针对进入语言石化期的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也不应当放弃。中、高年级的留学生大部分还是很愿意老师纠正其发音问题的。他们认为,虽然很多知识已经固化在脑海里,很难说改就改,但希望老师多指导纠正,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应该把声调教学贯穿始终,设计对应的教学环节,争取每天训练、积累,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3.教材编写方面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即可直接应用于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的教学中,归纳总结中亚留学生声调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改革,又可为针对中亚汉语教材中语音编写部分提供一定的参考。
(1)教学安排:大多数教材将语音教学安排在汉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安排在前5课或前10课,教学时间很短,大约1-2周,学生得不到很好的知识巩固。到了中高年级则没有声调复习的安排,学生的洋腔洋调就比较严重。
(2)缺乏针对性:教材中的语音部分的重难点是声母和韵母,对于声调的讲解和朗读练习很少,不利于学生对声调的掌握。
(3)讲解不详尽:很多声调规则没有讲到。比如目前采用的上声(214)的讲解是根据上声的本调(214)来讲的,但上声(214)是有变调的,而且出现的词语很多,如果不在教材中体现,势必会脱离实际语言,造成上声(214)偏误。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笔者建议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加大汉语语音知识的比重,增加有关声调的练习题,夯实基础;在中高级阶段的教材中也应该适当加入语音知识复习,巩固语音语调。
三、结语
总之,声调学习对汉语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亚留学生普遍存在的声调问题是阳平(35)和上声(214)的习得较困难。这就要求中亚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教师都要重视声调教学,增强声调学习的意识,并不断积极探索声调习得的好方法。这样一定会对中亚留学生的声调习得有所帮助。本文所进行的声调习得的偏误实证调查,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领域增添了新的研究素材,但其中也不乏存在问题和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