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序①

2018-03-12吕艺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北京舞蹈学院后现代编导

吕艺生

赵国政先生*舞蹈理论评论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现已去世。在世时,曾与我多次讨论王玫*王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舞蹈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荣誉获得者。主要作品有:《网》《坏孩子》《潮汐》《雷和雨》《洛神赋》《天鹅湖记》等。出版专著《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编者注。。我们都因不能读懂王玫而苦恼,虽都认为王玫作品很重要,但传统思维的评论、现成的理论模式都无法应对。

“她每个作品都会掀起人们一场头脑风暴”,我感慨地说。

赵国政先生说:“可到底是什么呢?这次没弄明白,下一次还不明白,每次她还不重复。”

2009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举办首次“舞动无界”时,王玫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又让所有国内舞评家哑言,而所有外国理论评论家包括编导们几乎都说看懂了,并给予很高评价。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稻田奈绪美可能同属亚洲,文化相近,她说得直截了当:“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舞蹈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舞相似。但两者也有区别,王玫的舞蹈动作中包含着某种深刻的情感。”*[日]稻田奈绪美:《“舞动无界 2009”:在动荡的世界里起舞》,《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增刊,第77页。她说:“我对王玫的作品感到惊讶,她的作品充满表现力,迸发出一种纯真、富有想象力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日]稻田奈绪美:《“舞动无界 2009”:在动荡的世界里起舞》,《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增刊,第78页。更为有趣的是,她还认为王玫有着独特的叙事,并且“是一种通过文化历史方面的暗示进行的情感分享”*[日]稻田奈绪美:《“舞动无界 2009”:在动荡的世界里起舞》,《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增刊,第78页。,她的意思是说王玫的这种后现代有别于美国。

这次的“后现代”以及“叙事”概念引起我格外的关注。“叙事”这一点,无疑有着当代中国舞蹈家共有的时代特征,而“后现代”,我想这是否与她参加过广东现代舞班学习有关。在那个班上,学员们接受过美国17位编导大家的教学,而那个时间早已是后现代舞蹈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后的90年代了。

当然,王玫就是王玫,她并不与同班其他同学一样,与已经威震国际舞坛的沈伟不同。

有了上述联想与理论猜度,再看王玫的《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成果,当然就不会太过意外了。尤其是当我全面回顾她的出身与经历——从学芭蕾样板戏开始到考进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舞院毕业后留校作民间舞教师,在创作全国流行的山东胶州秧歌《春天》的同时,又从《坏孩子》开始自学自创现代舞,到广东参学现代舞,特别是此后从事多年编导教学中,产生了诸如《随心所舞》《雷和雨》《天鹅湖记》《城市病人》《我们看见了河岸》《流行歌曲浮世绘》《洛神赋》等一大批成功作品,再来看她自告奋勇独立担任编导执教“新疆班”的教学成果,真的是不足为奇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王玫,她的作品,她的教学,再加上她如今出书、出论文的理论观点,不理解者仍大有人在。但是我以为,这恰是王玫的价值所在!都一样,作品一样、教学内容方法一样、理论认识也一样,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总是希望统一模式,对王玫的认识也要统一,那天下岂不只剩下“抄袭模仿”了?!

当我与赵国政先生说读不懂王玫,到听了“舞动无界”老外们的评价,我意识到自己在撰写《舞蹈美学》时就感受到的欠缺,我必须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后现代”弄个明白才行。我先找到台湾几位从美国读博回来的学者写的书,又发现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评论家亚瑟·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藩篱》,我把这些论著通读后,我觉得我终于可以读懂一些王玫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于接受为她首部专著《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作序的请求,直到今天又接受了这部书序。

王玫很孤独,因为她的意会思维超众,创作实践超前,教学方式“格路”。她在舞界让人有种“高处不胜寒”之感, 因此常被人误解甚至不解。人们曾说她是“中国的皮娜·鲍什”,她看了皮娜·鲍什的演出明确地说“我不喜欢她”,正因为她能这样说,她才更像皮娜·鲍什。

有人看过她的《天鹅湖记》说“挺好看,但不知是啥意思。”不错,用传统二元对立观来看,真的说不清楚剧中谁是主角,谁是正面,谁是反面。我意识到她这是后现代“戏仿”性作品,也有“自嘲”或“反讽”的因素。当我把此意与王玫交谈后,王玫说“我本来就是这个群体中一份子啊”,好的!读懂了!

“后现代”,这当然是艺术理论界为西方20世纪60年代后某些做法的概括,用亚瑟·丹托的话即是“艺术的终结”,然而这并非当事艺术家们的自称,事实上理论界也不完全赞成,但“后现代”一词和丹托借用黑格尔的“艺术的终结”,毕竟是影响较广的一些用语。如同各类前卫艺术家一样,王玫并非在这些概念中实践,作为一位独立的艺术家,她完全凭借她自己的意识而行事。

而当她带着这个学员均来自新疆的编导班时,她并非为了自己的一部创作,而是探索如何将传统民族舞蹈进行“现代性编创”,寻找她的现代性编创规律,并通过编导课将它转化到学生身上。她进行的是一项崭新的学术研究,创造一种编创技法。

有幸的是,我在王玫带这个班的过程中,已在课堂上看过和研究过她的课,我强烈地感觉她在编导训练中,并非仅凭感觉行事,而是非常逻辑、非常理性地把她的“现代性编创法”规律化、系统化。她在民间舞系的学习已经有了传统舞蹈的积累,包括维吾尔族的传统舞蹈。那是维吾尔族的先祖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她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今天年轻一代的新疆编导们不再重复老一辈去跳现成的新疆舞,而是进行“现代性编创”,做出新的“编”与“创”。

王玫这四年,在两极中实现了她的目标:一是产生一种现代编创方法,而这一现代性编创不管怎样变化,不管能够联想诸多意象,但仍没有离开那最基本的传统节奏与动律。即实现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这门课中,这句话已完全不是口号,而融解到学生肉体与精神生命中。尤其可喜的是,她居然把那么复杂的实践过程,通过文字形式演化成这部著作。

文字或理论永远不能代替舞蹈。舞蹈是鲜活的,舞蹈可以编创出来,却“理论”不出来。当今我们硬是要求编导家、舞蹈家把那本不能用文字或语言说清楚、讲清楚的舞蹈演化成文字,成为著作,可以说它无论如何不可能有编跳出来那般动人、那般真实、那般舞蹈。但能够做到这样,已是心血凝聚而成。

王玫居然在极短时间里,将她四年教学实践,以文字形式呈现给我们,她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需要忍受多大的孤单和寂寞啊!当我们细细感受她是如何把做过的东西变成几十万文字时,我们怎能不对为此付出艰苦劳动的作者,产生由衷的敬重呢?!

如她首部著作《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一样,她又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概念。这次,她对她这一编创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技法、每一类动作都创造出自己的词语概念,以使教学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这是编导实践家独特的工作方法,也是一位优秀的编导教师具有的创造性教学法。

我发现,在她的著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旁征博引,看不到现成的注释,即使有也化在了文字中。这并不证明她读书多少,是她所进行的实践古无来者,她靠着完全独立的思考,独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因而她的概念多是她自己的,是她在这一教学中创造的,即使偶尔使用现成的舞蹈术语,也在她独有的语境中而赋予新的含义了。

这部舞蹈编创的著作,完全不同于现成的编创教材,虽然也能看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常用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概念和程序,但所有程序内容均是她的独创,大多概念更是她的实践概括。有限的现成概念多出现在序的理论阐述中,在编舞方法的各步骤和篇幅很大的部分都是她自己创造的“概念注释”。比如在“独舞教学”所列出的概念顺序是20个“解析”:有动作的解析、姿态的解析、舞步的解析、一个造型的解析、一个动作的解析、一组动作的解析、空间位置的解析、空间方向的解析、空间路线的解析、三维空间的解析、自身空间的解析、局部动作的解析、时间的解析、逆向时间的解析、程式舞步的解析、原结构的解析、异结构的解析、主题舞步的解析、综合解析等。“解析”,几乎贯穿在她全部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中。

概念对她来说,不仅是理论性解析,更是包含着她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对动作、姿态、方位、高度的关系中,有深与浅的关系,简与繁的关系,动作与姿态的关系,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正与反的关系,原结构与变化结构的关系……从独舞到双人舞,从三人舞到群舞,所有的编创方式都被她挖掘穷尽。

我试以“群后教学”部分的“复合形式”来分析,她从“舞形式”开始,提出“舞形式”的复合编创的各种训练,如齐奏复合编创、卡农的复合编创、复调的复合编创、变奏的复合编创、调度的复合编创等。而在“舞内容”下,分解出生活动作、舞蹈动作、闲置动作、行为动作、心理动作、旋律动作、节奏动作、叙事动作、抒情动作等训练内容。所有概念,并非仅是文字游戏,而均是编创方法,也是实实在在的训练范畴。经过这样细微的训练,学生把个体身体运动与群体身体运动的关系弄得明明白白,难怪学生最后呈现时是那样自信、充实而又流畅。经过这样扎实的训练,学生获得的应当是方法,是“渔”而非吃完就没了的“鱼”。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王玫在现代性编创系统中,对一个动作或一个动势、一个转或一个步伐是怎样分析,怎样剖析又怎样用于实践教学的,我们就会发现,她的编创绝不是感性的自由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过程、有方法、有理论的教学。比如她在“三人舞教学中”关于“曲线动势配合”所产生的“轴转”,她一连用了30页进行逐层分解,使训练变得科学严谨,系统而又有趣。这是怎样一个非常复杂的训练,但我们从她所使用的概念看得出虽然复杂但却极其清晰。“轴转”,她是在“曲线动势”中分解出两种形式:一为轴转,一为绕轴转。

“轴转”,她分为四种:右轴前转、右轴后转、左轴前转、左轴后转;轴转教学,她则分为四个元素:不同的轴、不同的轴转度数、轴转的不同面向和两个以上的人以及配合。“轴转教学”,她分为三层结构:统一面向中统一轴转方向、统一轴转度数;统一面向中统一轴转方向和统一轴转方向;非统一面向中统一轴转方向和非统一轴转度数等等。

“绕轴转”,她要求首先找到绕轴转的“四维”:绕轴转的两极性、轴的两极性、绕轴转的三极性和方向界定的两重性;在“绕轴转”中她还分析了“实际之轴”和“虚拟之轴”。在“绕轴转的三种形式”中,她分的是“绕一轴”“绕了一轴再绕一轴”“互绕一轴”;在这三种形式中,又分为“前绕”与“后绕”;还要进行“前变后”“后变前”;最后还有“近端变化”“远端变化”;对舞者又分为“轴人”“绕轴人”等等。

这既是编创技法,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思维方法,是“渔法”。聪明的学生,可以把这么复杂的思维方法运用在各种创作中,也能够运用在各种科研活动中。仅从编导教学来说,我至今还未见到有做到细致解析的。我想,经过这样学习的人,头脑会是多么清晰啊!作为一位编导教师,能把人体运动分析到这样极致,教学教到这个份上,可以说目前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是天下难寻的创造性、发见性教学。

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人私下里怀疑王玫教出来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创造性的编导,好者也是“模仿”性的“小王玫”。怀疑有其合理性,但结论可能早了一点,该班刚毕业不久,他们中能否出现真正的创造性大家,尚需接受时间验证。

无论如何,我感佩王玫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教学方法。我真诚希望舞蹈编导们、舞蹈教师们不妨先温习一下她那台表演汇报,至少可以把这部专著当作研究自己教学问题的一部参考书。

猜你喜欢

北京舞蹈学院后现代编导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90后现代病症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对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舞蹈课教学实践的研究
艺术院校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Sequence Analysis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