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海西州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018-03-12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西州资源型区域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自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问世以来,专家和学者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断升华,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38]。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综合型概念,又是区域长远发展的必然需求。资源型城市(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我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69个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并受到高度重视。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炭保有量占全国的36%、石油占全国的12%、天然气占全国的53%[1],是整个国家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集中地,但这类资源的大量无序开采,使西部地区正面着临越来越多的问题[2-4],如突出的社会问题、城市建设和管理不当、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枯竭与浪费、管理体制不协调等,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局限。

面对资源型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现状总结[2,5-10],为今后资源型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特征和问题提出对策[1,5,11-15];另一类是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提出预警和调控措施[11,12]。与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和再生型资源城市相比,资源丰富并处于开采初期和中期的区域关注度相对较低。然而,在问题出现之前未雨绸缪才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海西州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目前该地区处于资源开采的初级阶段,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素(包括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生态环境、人口状况)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结果对该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后续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这对指导区域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源枯竭具有警示意义。因此,本文利用青海省海西州近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对该地区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界于90°6′—99°42′E、35°10′—39°020′N之间,下辖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和冷湖、芒崖、大柴旦三个行政区,另有飞地唐古拉山镇属格尔木市。

海西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著名的“聚宝盆”,盆地中各种无机盐储量达3780亿t,潜在价值达于17万亿元,资源含量十分丰富。其中,钾镁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96.37%,天青石矿藏储量达1500万t,占全国的90%;东台吉乃尔和西台吉乃尔盐湖是海西州主要的锂矿床。目前海西州处于能源开采的初级阶段,虽然能源开采促进了该地区的城镇快速发展,但该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低[16-18]、区域综合发展条件不成熟。海西州西部地区依靠矿产资源开采[19,20],聚集了大量城镇人口,但城镇人口就业单一,不具备长期发展优势,是西部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1]。

2 指标选择和数据计算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AHP)、生态足迹法、物质流分析法、能值分析法、支持定量法、DEA法、模糊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等[14,18,21-26],考虑到本文主要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合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影响海西州可持续发展的各影响因素权重;②利用极差无量纲化数据标准化处理2005—2016的指标数据;③采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得出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和海西州区域的特殊情况,指标数据若不能获得海西州州域的整体数据,则采用海西州两个主要区域,即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的数据计算。本文主要是利用该地区2005—2016年统计年鉴中的现有数据,但2015年及以后年份部分统计指标发生了变化,因此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数据是根据前两年数据变化的规律估计所得。

表1 海西州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数据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行性原则建立指标。结合海西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域的历史背景,参考2005—2016年《青海省统计年鉴》数据,评价指标体系由39个指标构成。本文将39个指标按照评价侧重分成5个准则层、11个子准则层,具体见表1。

2.2 指标来源依据

在海西州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中,资源可持续指标根据海西州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人均森林面积反应区域发展潜力;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指标根据已有研究对区域进行评价确定;人口可持续指标根据小区域资源发展评价确定[19];区域环境可持续指标来源于实证分析文献[27];社会发展可持续指标较全面,主要参考和采用各种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2,28],建成区面积、卫生机构数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力根据该区域现有数据和实际状况确定。

2.3 各指标数据处理

采用极差无量纲化方法对表1的数据进行处理,所有指标均采用两种处理方式,即:

M=(X0-Xmin)/(Xmax-Xmin)

(1)

M=(Xmax-X0)/(Xmax-Xmin)

(2)

如果指标对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力,则选择式(1)进行计算,如果是负向影响力则选择式(2)进行计算。

2.4 各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指数计算

各指标权重计算:本文中各判断矩阵、权重借助Yaahp10.5软件计算,各层次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各指标合成权重后可计算出海西州可持续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指数计算:由于可持续发展指数承载的信息类型不同、指标种类多、涉及年份大,综合考虑之后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本文采用式(3)计算海西州2005—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3)

式中,Xi为所选取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各指标权重值,且满足W1+W2+…+Wi=1,0≤Wi≤1。

2.5 计算结果

本文利用AHP法分析得出影响海西州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权重结果,准则层中各因素的权重结果和子准则层各因素权重结果见表2;各指标权重结果附加在海西州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后,见表1。

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型的结果:海西州近10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见图1。SDI反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水平。根据已有研究[29],SDI介于0—20为可持续发展性很差;SDI介于20—40为可持续发展性较差;SDI介于40—60为可持续发展性中等;SDI介于60—80为可持续发展性较好;SDI介于80—100为可持续发展性很好。经估算表明,SDI2015=62.5,SDI2016=63.1。

表2 准则层和子准则层要素权重结果

图1 海西州近10年可持续发展指数波动状况

3 结果分析

3.1 基于AHP法权重的结果分析

利用AHP法对海西州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海西州现有发展确实存在不足。根据权重得到以下结果:①在资源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人口可持续、区域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发展可持续五个方面,要想实现海西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环境可持续比其他方面的影响力更重要,其权重值最高(0.4422)。因此,在对盐湖矿产资源等开采的同时,应重视环境保护,增加投资,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②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子因子中,资源环保力权重占0.3317,应引起重视。此外,环境污染状况和教育水平发展现状的权重分别为0.1106和0.1476,也处于重要位置。因此,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当地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水平是支撑该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子。③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权重排序中,环境保护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人均森林面积、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区域人均金融机构储蓄额、第三产业每百人中的科技工作者数、生活污水COD排放效率、区域普通学校师生比例(除普通高等学校外)等是影响海西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

海西州亟需解决以下问题:①兼顾区域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同时政府应督促企业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保护;②提高生产生活技术,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排放;③加大不同层次的基础教育投入比例,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3.2 以可持续发展模型计算结果为基础的分析

根据极差无量纲和可持续发展模型对海西州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计算结果,海西州2011年之前的发展指数波动较大,2009年最低。2011年之后,可持续发展程度逐渐向中等发展,且增长速率越来越快,这与我国开始重视环保,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关。就发展趋势来说,2006年开始海西州可持续发展开始下降, 2009年达到最低,这与金融危机有必然联系;2009年之后,可持续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2011年基本恢复到2005年的发展水平;2014年按照程度指数来说突破了发展中等的水平,但处于发展良好水平之上(61.74)。因此,从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可持续发展水平仍较低。即按照现行的发展模式,未来仍可能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结合海西州州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西部地区是整个环境中最为脆弱的区域,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则相对稳定,因此整个区域的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

3.3 结果分析

已有研究[30-36]中,有学者[30]指出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土地利用之间不协调;也有学者认为[31],该地区处于特殊的高寒温带地区,应注重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特色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另外,部分学者[32-34,37,38]从干旱区自然条件、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和矿产资源利用状况等角度分析了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最新研究成果和本文对该地区进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将研究与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出了海西州实现综合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海西州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之地,是我国矿产资源相对较集中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断加强,海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开采强度随之加强,不断加深的资源开采给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区域地处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缺乏等人为不可控因素常年作用于海西,加之人类社会发展对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其恢复能力再次减弱,恢复时间延长。本文基于AHP法和可持续发展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自身的恢复功能上,因此该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应是减少对本底环境的破坏。

4 结论

利用AHP法和可持续发展模型计算结果,本文认为:①区域环境可持续是影响海西州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和人口影响次之,社会发展可持续和资源可持续的影响力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相对较低。2005—2016年,区域SDI值逐年上升,表明海西州2005—2016年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集中开发、粗放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增加西部地区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剧了环境负担。在今后的发展中,海西州需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投入与区域人口质量的提升。②海西州自然环境恶劣、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区域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对海西州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资金短缺是影响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③海西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海西州地处青、新、甘、川、藏五省区的中心地带,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支撑点和西部腹地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交通支点,良好的区位优势给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对口帮扶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不但有利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加速培育,而且提升了该区域的政府资金投入,为区域发展创造了机遇。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该区域应重点发展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新兴产业,继续巩固优化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仓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总之,海西州的区域发展具有资源支撑条件优势明显,而粗放的开发模式是导致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该区域和谐与可持续化发展,整个区域对科技创新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配套、工业园区重点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文素养提高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提升。

通过对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分析对比,本文认为:①资源型城市按照生长周期分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海西州属于成长型资源城市。根据海西州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成熟型和再生型城市的研究对比较少,缺乏对资源型城市开发周期内的全方位评价。因此,海西州相关部门应着手对资源型地区整个生长周期的评价,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得出动态评价结果。②鉴于部分统计标准的变化,部分指标采用估算的方式,难免会出现误差。今后对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应采用多种标准化处理方法,减少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5 建议

针对研究结论和海西州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有关资源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12,14],海西州的资源含量相对丰富,但对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粗放。海西州拥有丰富的固态矿产资源、气态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因此在开采和初期利用过程中应引进具有环保功能和先进技术的设备,建立与上下游产业相链接的企业,延长产业链,做到对资源的多级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②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持续问题。在海西州产业结构中第二次产业比重过大,2016年海西州三次产业比重为5.8∶67.1∶27.1,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针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的现状情况, 海西州应增强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海西州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在第一次产业发展上将受到巨大的环境约束限制,所以海西州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突破点是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业或将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撑。海西州的茶卡盐湖是青海省经典旅游线路中的一个节点,因此可采取加大茶卡盐湖等为代表的海西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办法发展当地经济,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③有关人口素质问题。人口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海西州应加大投入、提升教育水平,通过政策吸引高层次发展人才提高区域的整体人才素质,让高素质人才指导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④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海西州天然地理条件脆弱、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周期较长,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制约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海西州的环境保护投资、废物再利用和人均绿化面积的现实情况,针对环境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海西州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做到对废弃物质的多层次利用,增加人均绿化面积,提升可持续发展质量。总之,海西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发展。

[1]王树义,郭少青.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13.

[2]胡莺,张天维.资源枯竭地区如何在转型发展中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以法国洛林地区为借鉴[J].农业经济,2015,34(11)∶27-28.

[3]许吉黎,焦华富.成熟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1)∶61-68.

[4]宋宇辰,何玮,张璞.基于BP神经网络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预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6)∶79-84.

[5]倪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程嘉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56-59.

[7]刘悦,程覃思.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与经济发展[J].中国能源,2015,37(10)∶24-28.

[8]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郭时君.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李鹏飞,代合治,谈建生.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以枣庄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2)∶67-72.

[11]辛颖.西部县级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2]杜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策略转换与制度构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88-93.

[13]夏敏,张开亮,文博,等.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用地时空变化模拟与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9)∶1773-1786.

[14]陈妍,梅林.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地理科学,2017,37(7)∶1080-1086.

[15]周鹏,白永平,马卫,等.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16,36(5)∶1489-1495.

[16]王强,樊杰,伍世代.1990-2009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与成因[J].地理研究,2014,33(1)∶43-56.

[17]朱妮,张艳芳.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演变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5,38(4)∶843-850.

[18]付桂军,齐义军.煤炭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4)∶106-110.

[19]桂佩佩.基于层次熵模型的盐湖资源评价[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0]杜新波,秦静.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5)∶56-60.

[21]张志斌,唐素然,赵拥华.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8,31(3)∶464-469.

[22]周朕,蒙吉军.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重要性识别的最小生态用地优化——黑河中游案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6,39(3)∶513-520.

[23]孙传龙,张卓林,邱倩倩,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锡林郭勒草地景观系统风蚀危险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6,39(5)∶1036-1042.

[24]徐存东,连海东,聂俊坤,等.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干旱扬水灌区水土环境变迁响应评估[J].干旱区地理,2015,38(5)∶880-886.

[25]李俊莉,曹明明.基于能值分析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榆林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36(3)∶528-535.

[26]张宏军,高志刚.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资源性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28(3)∶409-413.

[27]郭存芝,罗琳琳,叶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81-89.

[28]王开泳,戚伟,邓羽.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平稳性[J].地理研究,2014,33(7)∶1195-1206.

[29]汪时辉.河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0]薛春璐,郑新奇,周伟,等.青海省海西州区域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42-146.

[31]张雯,李秀彬,王秀红.高寒温带干旱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以柴达木盆地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73-78.

[32]许光,顾锡莲,王小红.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资源与产业,2012,14(2)∶102-105.

[33]王录仓,张云峰.干旱区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3)∶426-430.

[34]张志杰.成长型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5]苏哲.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19-22.

[36]李志贤.西部油气资源型城市(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7]杨宇,张小雷,雷军,等.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3)∶363-369.

[38]张荣.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猜你喜欢

海西州资源型区域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分割区域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区域发展篇
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及混沌控制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