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鳢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试验
2018-03-12王煜恒王春红王会聪张坤陈军倪新毅
王煜恒 ,王春红 ,王会聪 ,张坤 ,陈军 ,倪新毅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2.溧阳市金泉生态有限公司,江苏 溧阳 213300)
杂交鳢是由斑鳢(雌)与乌鳢(雄)进行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杂交鳢克服了传统乌鳢养殖投喂冰鲜小杂鱼为主,驯食人工配合饲料难度大的问题,以及斑鳢生长速度较慢且不耐低温,养殖区域受到限制的缺点[1]。近年来,杂交鳢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成为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2]。2015年江苏省溧阳市金泉生态有限公司进行了杂交鳢高密度工厂化养殖试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图1 养殖车间内部结构
试验在该公司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车间面积1 600 m2,上面建弧形玻璃钢大棚封闭车间,内设3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面积约为480 m2,池深3.5 m,池底和四周均抹有水泥,池塘底部有一定坡度向中间排污口倾斜,见图1。整个车间配备1台3 kW微孔增氧机,每个池塘平均布有12个微孔增氧盘,另外配备2台水车式增氧机分布在池塘对角。每个池塘设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富含沉积物的污水首先经过微滤机处理后流入水生植物过滤区,再引入蓄水池,最后经砂滤罐处理后引入养殖池。夏季高温时大棚上面要及时覆盖遮阳网并打开两端通风系统以降低车间内温度,冬季注意保温,室内水温可保持在15℃以上,杂交鳢可安全越冬。鱼种放养前,每个池塘加水至1 m深,用100 kg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2 d后排出并加注新水。
1.2 鱼种
鱼苗于2015年5月10号购自广东,体长为3.0~3.5 cm,规格均匀,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共6万尾。放养前鱼苗集中在暂养池进行驯化标粗,下塘前以2%食盐水消毒浸泡15 min。
1.3 驯化和筛分
鱼苗在3 cm以上时即可开始驯化。首先用尼龙网片和铁丝制作食台,沉于水面下20 cm左右。初次驯化先将冰鲜鱼打成鱼浆,可先冰冻一下以保持投喂时成形,投喂在料台上,同时泼水形成水流和声音刺激让鱼形成条件反射,鱼浆投饲量以2 h吃完为宜。每天定时投喂5~6次。
3 d后当鱼苗适应饵料后,即可拌入15%比例的0#膨化饲料,待鱼苗出现抢食现象后即可添加30%比例的饲料,以此类推,每次增加15%的比例,直至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驯化养殖10 d后,用16目网进行拉网筛分,将大小苗分开到其他暂养池,每隔10 d筛分一次,经过4次筛分后按大小规格分别放养到3个养殖池中,控制养殖密度呈上升趋势,多余的鱼放入其他池塘养殖,分池后开始进行成鱼养殖。见表1。
表1 杂交鳢的放养规格和放苗量
1.4 饲料投喂
成鱼养殖所用饲料为膨化颗粒饲料,蛋白要求在40%以上,选用的饲料粒径应随杂交鳢的生长及时调整(见表2)。
表2 饲料型号与杂交鳢的规格关系
水面设置用PVC管制作的2 m×2 m正方形浮框,投喂时手工撒于框内,可避免饲料漂散,也可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日投喂量控制为鱼体质量的5%~10%,日投喂次数3~5次,前期可相应的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中后期适当减少。由于养殖池有大棚保温,所以冬季水温基本保持在15℃以上,可上下午各投喂1次,待水温上升后恢复正常投喂。
1.5 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是杂交鳢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养殖期间每天检测水质,主要通过换水量来调节水质。养殖前期每天排水1次,换水量在15 cm左右,养殖后期视情况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每次换水前1 h开动水车式增氧机使水体流动后使污物聚集在排污口。冬季摄食减少后可3~5 d换水1次,同时可以使用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体增氧,冬季和养殖后期要持续开启微孔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在5 mg/L以上。
1.6 疾病管理
养殖期间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鱼病防治方针,放养前注意对池塘、水体和鱼种的消毒,放养后每隔10~15 d交替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和戊二醛等,全池泼洒消毒1次。每个月使用黄芪多糖、大蒜素和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拌饵投喂3~5 d,提高鱼体免疫能力降低疾病发生。
平日在巡塘和投喂过程中细心观察鱼体健康情况,发现有病症时及时检查病因,做到对症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整个养殖期间总体发病较少。
2 试验结果
2.1 产量
养殖至第2年5月初开始陆续分批捕捞上市,至6月初全部出完。统计各池塘收获的总产量,同时随机抽样称重计算平均规格和总成活尾数,推算成活率,根据总产量和投饵量计算饵料系数。由表3可见,由于冬季有大棚保温使得杂交鳢在12个月的养殖周期内一直处于生长状态,其出池规格基本在1 kg/尾以上。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杂交鳢的成活率和平均规格均呈下降趋势,而饵料系数呈上升趋势。见表3。
表3 各养殖池收获产量
2.2 经济效益
杂交鳢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成本主要包括苗种、饲料、电费、人工、药物和塘租等费用,其中饲料是最大的投入成本。杂交鳢出池价格在22元/kg以上,1#平均规格较大,出池统价24元/kg。由表4看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每个养殖池总产量与之成正比,虽然平均规格略有下降,药品成本有所增加,最后每池净利润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增加,最低净利润都在12万以上,利润非常可观,但是养殖投入也非常巨大,养殖池的建造、大棚搭建以及水质过滤设备的投资近60多万,这部分费用暂未放入成本中,因此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虽然利润巨大,但是固定设施设备等投资较大,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存在一定投资风险。见表4。
表4 各养殖池养殖效益
3 分析与讨论
3.1 杂交鳢品种优势
杂交鳢作为乌鳢与斑鳢的杂交品种,兼具了双亲的优点[3]。杂交鳢在3 cm以上即可开始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相比较投喂冰鲜鱼可极大的降低对水质的污染。杂交鳢生长速度较快,作为肉食性鱼类在一周年的养殖周期内能达到1 kg以上;饵料系数低,平均饵料系数在1.25左右,当前配合饲料平均价格9.5元/kg,转换成养殖1 kg鱼的饲料成本为11.88元左右,扣除其他成本,养殖杂交鳢的效益可观。此外杂交鳢耐受高密度能力极强,在本试验条件下480 m2养殖池内放养2万尾都能成功养殖上市,表明它非常适宜高密度养殖。
3.2 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优势
试验中的养殖模式只能称之为半工厂化养殖,但该种模式在杂交鳢养殖中体现出具体优势。目前在江浙地区杂交鳢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中,该鱼虽然能安全越冬,但由于水温较低,杂交鳢基本停止摄食,这对于养殖大规格商品鱼来说很不利。我们针对这种现状所采取的半工厂化养殖模式,可使得鱼在冬季能继续摄食生长,提高上市规格,适应了本地区喜欢消费大规格商品鱼的习惯,保证了出塘价格,增加了养殖效益。杂交鳢能耐低氧,可适应高密度养殖,为充分发挥该鱼的特性,本试验做了三个不同养殖密度的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每个养殖池的产量和养殖效益也随之增加。本试验最高的养殖密度,鱼种的成活率和规格虽有下降,但是其平均利润却高达约25.4万/667 m2,是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的几十倍之多,未来能否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从而再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试验养殖模式的成功除了与以上所述优势有关外,也与以下养殖管理技术密切相关:①苗种阶段及时筛分非常关键,杂交鳢抢食习性明显,一旦大小相差悬殊即出现残食情况,管理不当会造成苗种成活率下降;②水质调控是核心,俗语“养鱼先养水”,高密度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更为严格,本试验主要通过微滤机、砂滤罐和植物吸收等方式实现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采取控制换水量和频率来保证养殖池水质。试验过程中发现3#池的水质指标要差于1#池,在养殖后期更为明显,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养殖密度,水质处理工艺尚需提高;③提高鱼体体质是重点,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鱼体处于应激状态,更容易感染病菌,因此需通过定期拌喂中草药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总之,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可显著提高杂交鳢的养殖产量和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王宇希,冯晓宇,李行先,等.杂交鳢和乌鳢池塘养殖对比试验[J].水产科学,2009,28(11):683-686.
[2]张诚,刘年锋,杨小强,等.闽香鳢(斑鳢♀×乌鳢♂)及其亲本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2):103-107.
[3]马建波,茅沈丽,卓孝磊,等.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10(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