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2018-03-12温耀辉
温耀辉
(彰武县农村能源办公室)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可产生10亿多吨的农作物秸秆,秸秆可收集量约为9亿吨,利用量约为7.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80%;随着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的不断拓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下面就如何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归纳如下。
1 基本原则
1.1 农业优先、多元利用。
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抓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示范推广,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原料化等其它综合利用方式,推动秸秆向多元循环方向发展。
1.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各地秸秆品种和资源量、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布局等,统筹编制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五料化”利用的优先时序,避免资源竞争或资源不足。
1.3 市场导向、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研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利用终端补贴等配套政策。
1.4 科技推动、试点先行。
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难题,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选择重点区域,积极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发展。
2 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2.1 秸秆肥料化利用。
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实施玉米主要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制订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科学合理地推行秸秆还田技术;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生物反应堆以及秸秆有机肥生产等,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通过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堆沤腐熟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可减少土壤水份流失并增加土壤有机质,据测算,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每亩每年增施有机含量为5%的农家肥6吨,有机质含量可提高0.02%~0.03%。连续三年以上实施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和产量会有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了保水、保肥、保土、保护环境的目的,有力促进了农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可持续发展。
2.2 秸秆饲料化利用。
秸秆是牛羊粗饲料主要来源,推进秸秆饲料化与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结合起来,积极培植秸秆养畜产业,鼓励秸秆青贮、膨化、氨化、微贮、颗粒饲料等快速发展。利用青贮窖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青(黄)贮,氨化转变为饲料,发展畜牧业。其中,奶牛饲喂以大型乳业集团为依托推广全株青贮玉米为主;肉牛、肉羊基地以推广秸秆黄贮为主。通过技术服务、行政推动等措施,积极扶持青贮作物种植、青(黄)贮壕建设和对购买秸秆加工机械户(场)给予种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补贴。鼓励牛羊养殖专业场(小区户)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实用技术,努力扩大过腹还田面积,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量。
2.3 秸秆能源化利用。
结合乡村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措施,积极推广秸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炭化等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农作物秸秆用作农村燃料,平均热效率仅为15%左右,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具有高效、洁净、便于贮运和运输、易于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应用等优点,是可再生、清洁、环保的一种优质的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发展主要方向之一。农作物秸秆通过科学加工与调剂,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固化成型,即得到棒状或颗粒状“秸秆煤”。
2.4 秸秆基料化利用。
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培育壮大秸秆生产食用菌基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加快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利用生化处理技术,生产育苗基质、栽培基质,满足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和土壤改良的需要,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废弃料生产有机肥。推广“秸秆—食用菌生产—有机肥料—种植业”农业循环模式;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采取保护地栽培、林地栽培、闲置房舍栽培、工厂化生产等多种形式,据测算,每生产1万吨鲜菇可消耗2.5万吨稻麦秸秆和3万吨畜禽粪便,既不与其他生产争劳力、争用地,又减少农业污染。
2.5 秸秆原料化利用。
引进有基础、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企业,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包装材料、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产品,不断提高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水平,以带动秸秆收储环节的发展。如利用秸秆造纸,或者利用秸秆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建筑材料以及高档音箱等基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使秸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3 保障措施
秸秆焚烧与秸秆多少没有关系,而与秸秆综合利用率低下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却不是农民自身可以解决的,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首先要明确的是,秸秆问题必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即要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看待其发展前景,要以企业化的制度来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拓宽其开发利用的途径。其次要明确和突出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责任。
3.1 政府要加大推进秸秆科学研究的力度,必须改变现行的秸秆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不合算的状况。
3.2 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这些年,我国各地政府在秸秆开发利用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去,公共服务不到位,民间投资也不到位,使加工设备、基础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长期延续,秸秆综合利用严重滞后。
3.3 政府也必须同时加大宣传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秸秆综合利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最后还要明确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任务和责任,不仅要做好宣传,而且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通过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一定能够推动农村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