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取向谈幼儿身体教育改革

2018-03-12华,阮

运动 2018年21期
关键词:身体儿童幼儿

吴 华,阮 辉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学前儿童身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满足学前儿童的多种需要,如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良好心理特质、了解并融入社会环境等。但长期以来,我国身体教育不仅在学前儿童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上未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其价值取向往往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出现偏差。

如今多数人看来,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教育报》刊登的2篇报道却值得深思:一篇报道关于“5岁孩子的作息时间表”,表中记录了每一周和每一天的作息时间:周一:07:00起床,8:00上幼儿园,15:00—17:00学识字,18:00吃饭,19:00学画画,21:00练习识字,22:00洗澡、睡觉。周二:08:00上幼儿园,15:00学外语,18:00吃饭,19:00看儿童漫画,20:00学拼音,21:00练习算术,22:00洗澡、睡觉。周三:15:00学英语,18:00吃饭,19:00学围棋,21:00学英语……周六:08:00开始学习珠心算,下午学习小提琴。周日:上下午复习1周所学内容。另一篇为《中国孩子缺什么》,文中指出中国的儿童缺乏自信心、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领导力、全球化视野。而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研究发现,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比我们孩子更快乐。我们家长、学校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是这样。

不仅如此,我们的幼儿还出现体质弱的状况。据深圳2016年发布的全国首份《青少年体能发展研究报告》显示,3~4岁幼体脂肪偏高和骨骼肌偏低的比例,骨骼肌标准偏低的比例高达70.32%。对身体功能性测试,低龄段儿童柔韧性不合格占65%,平衡能力处于较差的比例更是达73.33%,55%以上的儿童心肺功能较差。2018年广西体科所针对3~6岁的幼儿开展功能性姿势不良的评价检测的结果看,超7成幼儿存在功能性姿势不良,如“八”字足、“X”或者“O”型腿、脊柱侧弯、扁平足等。可见,幼儿的身体教育改革非常迫切。

1 身体教育的提出

“身体教育”这个术语,一开始诞生于法语。公元1762年,日内瓦人巴勒克泽尔在其《论儿童的身体教育》(Dissertation sur L' Education physique desenfants)中首次使用L' Eduration phsique这个词。“L' Education”在法语中是指教育,“phsique”是指身体的、肉体的,结合起来便翻译成“身体教育”或“身体的教育”,但这个术语在当时还并未形成特定的概念。到19世纪50年代,阿莫罗斯将L’education physique定义为与人的感觉、感情、智能、能力发达、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关的合理的科学。

现行的“身体教育”英语术语:Physical Education最早出现于麦克拉伦的《体育的体系》(A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一书,之后日本很快就将physical education引入并译作“体之教”,以后又有学者翻译成“身体之教育”“关于身体的教育”“身体教育”“身教”。直到1876年,近藤镇三将其译为“体育”,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此后,我国引入该词。身体教育可以理解为指导个体通过身体练习为手段,实现其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体育一词想通。

2 国外幼儿身体教育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天性爱动,各种肢体的活动可以满足身心愉悦,这种教育形式是其他课程代替不了的,并且体育可以增强智力。他指出:“如果你想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就应该先培养控制智力所需要的体力。如果想使儿童敏慧,你就要让儿童身体得到不断的锻炼,使身体变得强壮和健康,你要让儿童工作、做事、让儿童喊叫奔跑,让儿童成为体力充沛的人,不久之后他就会成为有理性的人。”由此可见,身体教育使儿童从生理到心理到品格都受到了训练。在卢梭的教育观中强调年龄分期原则和回归自然原则,儿童身体练习内容应该形式多样,应包括跑、跳、投、篮球、足球、舞蹈、游泳和游戏等,并且这些内容一定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受其思想影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在1837年创办了第一所“德国幼儿园”,他把儿童的自我活动看作教育的起点,充分肯定了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并设计了一系列儿童游戏活动。他创立的幼儿园系统教育理论及实践给欧美各国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初期,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育法在学前教育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它强调幼儿活动应侧重于幼儿肌肉训练即体操方面的训练,特别是3~6岁的幼儿。

由于儿童的每个运动行为都和认知、动机及情感相关,反过来认知、动机和情感也会受到运动行为的影响。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可以知道儿童身体活动或运动不仅有促进智力发展的价值,更是智力、心理发展的主要建构性力量。德国“精神运动学”学者齐默尔博士认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这3个方面可以通过运动得到训练,他指出:“童年是运动的阶段。没有哪个生命阶段,运动会如在童年阶段一样承担如此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6岁这个阶段,惊人的活动和运动欲、永不停歇的发现欲和持续的尝试是这个阶段的标志。儿童通过运动发现自己和世界,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去适应它周围的世界。”

3 我国幼儿身体教育

受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局限,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仍是成人本位或家族本位、社会本位,否定幼儿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体育也仅是强身之用。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践后,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制度、教育机构发生重大变革。例如,倡导儿童本位教育观,助推科学教育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中西贯通探索学前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的学者如张雪门、陶行知、陈鹤琴。他们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借鉴了西方思想中以“人”为本,又不脱离中国国情加以实践,其实践课程中尊重儿童心理发展,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强调幼儿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但至此可以发现,学前教育研究虽然有了重大突破,但对针对学前儿童身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研究甚少。到1979年全国教育科研会把幼儿体育纳入教育科研规划的一部分,标志着幼儿体育的研究正式开始。陆克俭认为自1981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20年以来,明确了体育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经历过4个阶段,分别是规范化阶段、儿童化阶段、整合化阶段和实效性阶段的变革与发展,幼儿体育在学前教育阶段也越来越受重视。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体育教学内容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规律性。2012年9月教育部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幼儿园体育教学,要帮助幼儿拥有良好的体态、发展一定的平衡能力、适应能力、耐力、力量、灵敏和协调。同时提出教育建议,包括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等。

然而,虽然国家现行的关于幼儿体育活动的指导文件中都强调了的重要性,但事上却难以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1)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师资主要为幼师毕业的女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动作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匮乏。(2)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当前幼儿园课程设置目标主要以幼儿“玩乐、开心”“自由、自主”为特色,内容主要“民间游戏”“户外游戏”“野外游乐”为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的游戏内容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体能,不利于掌握基本动作,不能明显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且缺乏指导和组织薄弱的体育游戏,练习的密度和运动强度缺乏,不能有效地刺激促进幼儿生长发育。(3)运动时间不足:幼儿在园内静坐学习时间较多,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甚至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

4 身体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影响课程目标、设计、组织及评价。Ennis等人将体育课的价值取向划分为学科掌握取向、学习进程取向、自我实现取向、生态整合取向和社会责任取向5个维度。持不同取向的教师在教学时侧重点不同,如学科掌握取向型的教师强调幼儿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掌握,注重对幼儿进行素质练习与动作练习;学习过程取向型教师注重运用幼儿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的动作与技巧;自我实现取向鼓励幼儿自我尝试,积极体验;社会责任取向型教师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强调集体协作精神,学习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生态整合取向型教师则强调和谐,重视幼儿个人意愿及兴趣,同时顾全学科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生态整合取向型教师强调从全方位的视角将课程看作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幼儿教师应基于多元化价值的个体发展需要,利用现有条件,从幼儿的根本动作、素质发展为基础,设计合理活动,体现到心理、社会性的兼顾发展。

5 结 语

社会中多元化的需求必产生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为培养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导向。无论采用何种倾向的教学实践都应遵循现身体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幼儿身体、认知发展水平,合乎其动作发展阶段,体育活动强度、量是否符合其身心发展要求。幼儿身体教育的目标应是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身体儿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我de身体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我们的身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