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策略
2018-03-11秦斯
秦 斯
党中央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了五项内容,产业兴旺居于首位。因为产业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发展,其余的各项发展都会因为失去经济支撑而停滞不前。立足农村的整体情况和发展特点来研究乡村产业的发展,应该采取六个方面的策略。
一是更新产业选择理念。解决发展问题,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和落后理念。在乡镇调研,广泛接触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大家一致认为这几年农村发展快,老百姓得实惠较多。但是,也有个别生产经营者、工作指导者的传统意识凝固,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比如,对于油茶的发展,技术人员说应该合理密植、注意间伐,老枝截头等,农民却认为亩均植株多多益善,多年老枝截掉会影响产量等。又比如,对待粮食生产,山丘不适应大面积机械化种植和规模经营,种粮产量低、效益差,不宜大力发展粮食,甚至需要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有的生产经营者却固守着传统的种植品种,不愿打破旧的生产布局,坚持年复一年耕种常规品种,收益低下的问题多年难有突破。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更新,绿色生产和合作共赢观念有待加强。观念是软生产力,先进的软生产力促进发展,对于这样的基本原理,还需要进行广泛宣传和观念引导。
二是活化产业发展资本。农村有适合发展旅游、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山林、村庄,把这些土地性质的固定资本利用起来,通过村庄整治、集中节余土地,换取建设用地指标,同经济林及林地一并在土地一级市场上交易,就能获得“第一桶金”。农民手中有了启动资本,就能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通过退耕还林已经成材的经济林,已进入旺盛采伐期,应增加采伐指标,让农民得到实惠。近几年一些地方创造的改革支农资金管理形式,集中财力办大事,是一条成功经验,应加以完善,逐步推开。
三是创新产业经营体制。由于产业、产品不同,对经营就会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专业化生产合作经营的道路,办农产品加工厂、家庭农场、牧场、珍品养殖场,实行集约经营是大方向,政府应鼓励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目前国家经济政策,在经营体制上没有禁区,只要老百姓敢想、企业敢试,政府就应该敢为。在不远的将来,农村的产业经营体制一定会有新变化,生产组织方式也会有新变化。
四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按照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当生产水平和社会化组织程度提高了,就要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是专指发展集体企业,可以通过土地、山林、水面使用权转让来获得收益,可以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来增强实力。一些地方创造的用国家扶贫款支持产业发展,村集体按比例获得红利是个有效渠道,应坚持并完善。从长远看,如果地方财政有条件,可以将集体公务支出列入财政支持专项,逐年划拨下来。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农村产业发展就会得到优良的服务。
五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目标,必须走“三引进”的道路,解决发展中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引进城市资本带着人才、技术下乡发展康养或者旅游等新产业,能带活县域经济发展,政府可以以奖代补的方法,帮助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利用资源合作,吸引城里企业到农村办分公司、分厂,能开辟新的地方税源,也能安置农民就业。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县委组织部门应坚持执行为各村选派第一书记的制度,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多渠道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落实产业发展规划,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农村的产业兴旺是大有希望的。
六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服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在一些贫困县,还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离开政府的服务,即使是脱了贫,与产业兴旺的要求还会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发挥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既要有作为,又要善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但各级政府的财力投入不可缺少;政府的职能作用一定要发挥好,但不能包办代替市场的调节。努力把二者统一起来,就会为产业兴旺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