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秧歌

2018-03-11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鼓点秧歌水田

○郗文倩

秧歌很古老,从秧歌发展、演变而成的戏曲剧种,数量非常多,堪称“百戏之源”。山东有民谣:周朝秧歌唐朝戏,意思是,唐宋以后兴盛起来的大量民间戏曲,都可以追溯到周朝的老秧歌。因此,秧歌是戏曲的前辈,任何剧团都要敬上三分。据说老北京演戏时,假如台下有秧歌队路过,戏必须马上刹台,由班主请秧歌队上台表演后,才能继续开台。这些民间说法,以及梨园行内一些老规矩,都自有来历,由此可见秧歌的古老。

秧歌有个基本步法,即要踏着鼓点,四拍“扭”出个十字步或横八字步:第一拍左脚起步交叉向前;第二拍右脚交叉向前;第三拍左脚向侧后交叉;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后退。这种走法纯粹是自己给自己“使绊子”,弄不好是要跌倒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平衡身体,上身两臂也要架起来,伴着步法“扭动”,因此才叫扭秧歌,唐代赵璘的笔记小说《因话录》谈及此说:“舞名扭绾”,可见唐代便已有这“扭”的名称。

北方人对这种大秧歌的扭法还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好似兔子着了鸟枪”,这“着”大概是指兔子被鸟枪所惊。兔子身形灵巧柔软,弹跳好,遇到危险逃跑(比如躲鹰)从不走直线,而是常常紧急转弯,身体扭来扭去,可见秧歌舞是怎样扭得紧了。

熟练的秧歌舞者就是灵活老练的兔子,从不担心会闪了腰。他们扬着臂膀,踏着鼓点,有时用脚尖点地,有时用脚跟擦地,进三步,退半步,凝练利落。集体行进舞动时,还能步出各种“花子”,梅花、方胜、盘长(肠)、葫芦、连灯、飘带、金牌、连环等等,每种花子又各有一种锣鼓点子和它相配,这就更要转来扭去了。

大概是因为秧歌的名称以及这个特定步法,人们追溯秧歌的起源,认为本是农人插秧、耘田时的一种歌舞,配了鼓点节奏,又结合插秧的动作,每到新年农闲时化装表演,捎带着祈年祝福。所以,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在水田里行走插秧,脚步很难稳定,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必扬起两臂膀,用此进三步,退半步的扭法。尤其是,很多秧歌还有踩高跷的表演,就更和水田有关了,比如陕南秧歌,表演在水田里扭时才踹上两枝高跷。

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认为秧歌源于傩舞,这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迎神祭神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傩舞源流更为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近世仍活跃在东北的萨满跳神仪式与之一脉相承,可以当活化石考察。人们注意到,萨满的跳神仪式确实和秧歌舞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最大的关联就是狂欢性。

萨满,就是巫,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他们与其他宗教神职人员最大的不同,是能够以个人躯体作为人与鬼神间沟通的介质。萨满舞,舞姿粗犷,动作刚劲,节奏急骤,有立、坐、弓、弯等多种姿态,有进、退、移、转等各种步法,舞者双手舞动法器,以腰部为轴心,左右上下摆动,腰铃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时缓时紧,渲染出神奇的气氛。秧歌舞忘我的迷狂、颠狂状态,正是来自于萨满神灵附体时所表现出来的极度的狂欢、自由乃至迷狂的状态。最典型的就是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界有一句话:扭的浪不浪,看你有没有相!相,就是看你是不是投入,全情投入。达到忘我的状态,就是“相”好。所以,民间称秧歌扭得好叫“扭得浪”,舞者不仅动作要漂亮,而且强调腰胯摆幅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要夸张不要平淡。至于动作是不是规范,是不是有“跑旱船”,是不是有“踩高跷”,都不太重要。

“浪”本义指的是自由放纵,比如放浪、流浪、浪迹天涯等,扭得浪,就是洒脱自由,没有任何约束,大约这个才是秧歌的精髓。

猜你喜欢

鼓点秧歌水田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鼓点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昌黎地秧歌
杨家圈遗址水田遗迹探查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