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2018-03-10王林
王林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性的数学认知方面,因此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应当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在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研究中,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从而形成小学学生自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为打好数学基础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其年龄特征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拥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小学课程的关键。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数学世界所充满的对于自然的认知内容,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
一、创设情境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设计才能够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力。因此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创意有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并采用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中,使学生可以拥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认识图形的课程当中,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图形的概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对于图形也很难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动力,就必须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使抽象的图形变得具体,学生通过具体的认知了解到图形抽象的概念,并且更加积极地想要了解更多的图形。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就可以将图形的概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圆形与太阳、长方形与高楼大厦等常见事物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图形构成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来掌握图形的概念,从而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二、提出问题实现合作探究
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还不能忽视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动力。在数学的世界中,有着许多令人着迷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对于事物的兴趣,从而形成探究的动力。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数学问题中存在的扑朔迷离的地方进行敏锐的捕捉,并将问题交到学生的手中,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在对问题进行描述时,教师不可以进行过多的铺垫,同时不能够采取过于细致的提问和过度的引导,避免学生丧失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判断、实验、推理的方式,最终获得知识。例如在求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教师通过提问出示了题目:“在一场搬运乒乓球比赛中,一组派出9名同学,二组派出15名同学,两班同时开始比赛,时间为一分半,哪个班搬运的乒乓球最多哪个班获胜。”比赛开始,教师委派一位同学担任比赛评委。经过一分三十秒的比赛,第二组获得了胜利。第一组同学表示不满意,并说“比赛不公平”。教师随即提问“为何不公平”,学生回答需要两组人数相同。利用这场比赛,学生可以对平均数的概念展开详尽的探究,从而讨论如何使比赛更加公平的问题。最终一组同学和二组同学与裁判共同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两组同学都应该为12名的结论,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积极交流对探究內容进行验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当中,有部分较为困难难以解答的问题,仅靠一名学生的自主探究无法进行详细解答并得出结论,学生在对较为困难问题进行解答中,如果问题所造成的困扰太大,就会使得学生丧失掉学习的信心,从而影响其自主探究的动力,因此,在面对相对复杂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交流,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使探究内容更加易于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适时加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当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通过分组的方式,使学生小组之间能够形成关于某一道题目的竞争,学生为了能够实现问题的快速解答,将会争分夺秒地对问题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探究。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方程式的概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了解方程中未知数和已知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养成通过数学表达式来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的习惯,同学之间利用小组对方程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完成对题目的解答。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所拥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探索的动力,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问题更加全面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金彩萍.论主动探究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思考和应用[J].现代交际,2017(6).
[2]梁红秀.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