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8-03-10秦园园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现状

摘 要:《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本文根据我院的实际特点,以及《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师素质等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现状;教学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5.175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为早日实现制造强国而努力奋斗[1]。我国现在加速发展中原地方经济,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中原地方院校,以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为基本出发点,把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我院根据地方人才市场需要,自办学以来便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其中《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2]。为此,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师素质等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弱化能力的培养。从我国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来看,大多数的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针对本科生所用。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注重的是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现在大多数教材内容老化,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3]。这样就偏离了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安排不妥。具有高素质的机械加工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4]。而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明显分布不均,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几乎全部局限于理论知识当中。

(3)教学方法落伍,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以讲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单一的笔试,不能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且内容大多枯燥无味,加之学生长时间在教室学习,投入到实践的时间很少,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对于理论抽象的教学内容理解欠缺,最终出现厌学的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

2 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1)精编教材。针对教材的选用上,我院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工作,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即典型的工作任务有:车削、铣削、刨削、磨削、孔加工、齿轮加工、热处理等,以机械加工为载体,编写了《机械制造技术》这门教材,经过长时间的修改,在内容上作了大胆取舍,一些理论性非常强的内容已经删掉,保留了适应高职院校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现已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理论与实践并重。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根据《机械制造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特点,我院机械类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同时,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简单的金工实习,大二上学期在学校车间进行实训,大二下学期赴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大三下学期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都要接触新机器、新设备的学习,这样就将本门课程的学习渗透到在这些实训当中,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新型教学方法。比如,将有些课堂的学习搬到实训车间,进行直观教学。理论知识点讲授完以后,立马进入到实践环节,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起来更容易,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而且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也大大提高。

3 深化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就是考试,如果单凭一张试卷分数就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显然是不够的。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考核系统必须日益完善。我院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之前,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不仅要布置课后练习题,还要布置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这部分题目正是对学生课程结束后考核的重点。因此,兼以实践测评,通过解决具体的案例,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做到了考试成绩不局限于试卷。

4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专业能力对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我院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与郑州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焦作金牌山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在相关企业专门设有教师工作站,参与企业员工的培训及产品技术开发。这种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也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不断提供了实用案例及教学素材。

5 结论

本文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转变了以傳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素质,逐步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克刚.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4(05):278-279.

[2]吴林峰,杨振中.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报),2011,27(06):165-167.

[3]张善文,张燕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3):53-55.

[4]吴迎春,徐连强,周惠明.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03):42-44.

作者简介:秦园园(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滚动轴承可靠性能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现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