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徐悲鸿的“伟大之图”

2018-03-10陈娟

环球人物 2018年4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徐悲鸿画作

陈娟

70多年前客居印度时所作,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几个高大健壮、结实魁梧的壮年男子,手拿着钉耙奋力地砸向面前的黑土。他们的姿势表情各不相同,或瞠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一个挑筐大汉和倚锄老翁背人而立,老翁对面是一名戴白色头巾的妇人,左右各一小孩,一在吃饭,一在运土。远处青山横卧,天高云淡,翠叶修篁。

这是70多年前,画家徐悲鸿客居印度时创作的其一生代表作《愚公移山》,目前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名为“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共展出徐悲鸿118件画作,既有彰显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大作,也有表现家国忧思的《马》《狮》《鹰》等动物主题作品。为让观者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这一巨幅大作,展览专门辟出一篇章,将创作《愚公移山》时的21件素描手稿一一陈列。

积蕴二十年之作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的故事要从1939年说起。那一年,侵华日军攻势凶猛,中国国土不断沦陷,“为捐资救国,徐悲鸿带着1000多张书画精品,到华侨聚集地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将自己所能贡献国家,尽国民的义务。11月,他接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愚公移山》就是在那段时间内创作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说。

国际大学位于印度“和平村”圣地尼克坦。身处和平之地,徐悲鸿仍然牵挂国内局势。他在送印度友人的《奔马图》上题写:“孑然一身,良朋渺远,故园灰烬,祖国苦战,时兴感慨耳。”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再加上二十余年的思考与沉淀,徐悲鸿萌生创作《愚公移山》的念头。《愚公移山》的故事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讲述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徐悲鸿很快进入创作状态,为更好地表现人物,他画了大量素描。在展览的图稿中可以看到,一个举耙动作,从直立举耙,到弯腰举耙,再到曲腿举耙,他一一描画。画中10多位人物,他的画稿、素描稿总共有30余幅。

1940年4月2日,徐悲鸿写信给舒新城,与友人分享他的创作激情:

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得起一伟大之图。日内即去喜马拉雅山,拟以两月之力,写成一丈二大幅中国画:再归写成一幅两丈长之(横)大油画,如能如弟理想完成,敝愿过半矣。尊处当为弟此作印一专册也。

1940年7月,徐悲鸿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两个月后,他又完成油画《愚公移山》,后来据其夫人廖静文回忆说“当时的油画有两稿”。

在枯井中藏了3年8个月

在这次展览中,国画《愚公移山》和油画版中的第二稿同时展出。两者均由徐悲鸿1942年从新加坡回国时带回,后来由徐悲鸿纪念馆收藏。国画常年在馆内展出,而这幅油画曾近乎被损毁。

“‘文革后,复修徐悲鸿纪念馆时,人们才在故宫一间朝南的房子里寻见这幅封存多年的徐悲鸿画作。”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回忆说,当时油画《愚公移山》被放置在一个盒子里面,他拿出刚一打开,所有的颜色都变成粉末,几近掉光。直到近来,经卢浮宫专家的细心修复,它才重获生机。

油画版的第一稿在上世纪40年代留在了新加坡。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日凌晨4时,新加坡遭日机空袭,15日,槟城陷落,日军兵临狮城。身处新加坡的徐悲鸿进退两难,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及多年来收藏的百余箱古代书画、近代名家书画、文玩、陶瓷、古籍缮本等,分藏于韩槐准的红毛丹园和黄曼士的百扇斋。为何是百扇斋?这里又钩沉出一段往事。

黄曼士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新加坡分公司经理,交游广阔,疏财好客,雅好艺术。徐悲鸿在法国留学习画时,先与他的哥哥黄孟圭相识。1925年,徐悲鸿因留学官费中断,处境极为困顿,黄孟圭解囊相助,同時将弟弟黄曼士介绍给徐悲鸿认识。

黄曼士多次邀请徐悲鸿到新加坡小住,将自己寓所二楼的小客厅辟为徐悲鸿的专用画室。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时,跟导师学习历史人物画,黄曼士便介绍他为南洋侨领陈嘉庚、南洋富商黄天恩等画像。后来,他每每到新加坡,就住在百扇斋。

1941年12月底,为避日机轰炸,徐悲鸿迁至位于罗弄泉的崇文学校。该校校长钟青海,与徐悲鸿是旧识。眼见狮城危在旦夕,徐悲鸿与黄曼士等人商议,连夜将藏于百扇斋的珍玩以及包括第一稿《愚公移山》在内的几十幅油画,运至罗弄泉,埋于一枯井之内。次年1月,徐悲鸿携其他1000幅作品,登上沦陷前最后一班开往印度的轮船,离开新加坡。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黄曼士、钟青海等人将藏于枯井中的书画珍玩,一一起出,并致函徐悲鸿。徐悲鸿回信说:为感谢钟校长冒日寇杀害的危险,保护枯井所藏三年又八个月,请任选取一件藏画。钟青海挑选了油画《愚公移山》。

回国不久,徐悲鸿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后因身体原因,作品锐减。1953年,徐悲鸿病逝。次年2月,新加坡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展出幸存于新加坡的油画《愚公移山》等80余幅徐悲鸿遗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幅《愚公移山》一直沉寂,不见踪影;直到1985年后,才又多次现身拍卖场,先后流转到日本、加拿大等地。

2006年4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从加拿大征集回油画《愚公移山》,亮相于6月春季拍卖会上,最终北京市文物局出资3300万元拍得,交由徐悲鸿纪念馆收藏。国内收藏界和艺术界终于放下心来——此前人们对这幅油画流落海外充满担忧。

与社会共鸣,与时代交响

关于徐悲鸿画作的争议由来已久,《愚公移山》也不例外。吴冠中就曾从审美上指出:“他的《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审美方向给扭曲了……”

在画稿中,有一人长相神似鲁智深,被反复描摹,其原型为国际大学厨师。“那个像鲁智深的人,型体伟壮,性格豪爽,工作严肃热情,吾甚爱之。故郑重保留画中,不作任何改造。”徐悲鸿说。

画作完成后,曾有人问:愚公移山是中国的故事,你怎么画的是印度人?徐悲鸿坦承,因为作如此大的画不写生没办法画好,当时他在印度国际大学,故用了印度人作模特儿,“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想,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是,《愚公移山》中的人物有些是裸体。徐悲鸿的回应是:如果要表现人的力量,穿着衣服是表达不出来的,人的力量只能通过人体的肌肉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而关于创作的初衷,也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当时几十万中国军民正在修筑滇缅公路,遭遇重重艰难险阻,但没有人退缩,徐悲鸿由此联想到了《愚公移山》。其二则与甘地有关。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并认识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开始创作《愚公移山》。

“不管创作念头来自何处,画作本身以震人心魄的力度传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有艺术评论家如是说。

吴为山则将徐悲鸿的作品放置于时代之中,“《愚公移山》这些作品紧密地与画家的家国忧思结合起来,与民众互舞,与同道互勉,与社会共鸣,与时代交响,见证了徐悲鸿与其时代的重要关系。”

至于徐悲鸿自己,对《愚公移山》很是自信。他一向对人不吝赞扬,对己却少有自诩。但对《愚公移山》,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了“伟大之图”四字。在他一生的创作中,这是极少有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徐悲鸿画作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墨猪图》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