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不怕』的相声与『江湖口』

2018-03-10

北广人物 2018年9期
关键词:侯宝林张嘴名家

插图李滨声

老舍先生作为语言大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北京话是活的。”这话太经典了。

咱们从北京话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它是一池活水,或者说它是一条长河,一直处于交汇、融合、拓展的过程之中,直到现在依然是这样,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这恰恰是北京话的魅力所在。

其实,让北京话走出京城,让更多的人认知或接受,不仅有老舍这样的作家,还有戏曲、曲艺、音乐、书画等许多文化界的艺术家,值得一说的是相声这门表演艺术。相声是地道的北京“土产”,相声的起源和发展依托的就是北京话。在老北京,说相声的属于吃“开口儿饭”的人,因为它的四门功夫:说学逗唱,都离不开这张嘴,口儿要是不张着,就没饭吃了。

相声的历史并不长,它起源于过去的滑稽表演,在清朝末年,由它的祖师爷、汉军旗人朱绍文,在天桥“撒字儿”、“画锅”发展起来的,从朱绍文那儿一直到现在,说相声的表演,张嘴说的都是地道的北京话。所以,相声为北京话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穷不怕”的肚子宽绰(知识丰富),靠那张嘴寓庄于谐,婉而多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哏相声段子,比如《八扇屏》、《扒马褂》、《大保镖》等。在清末民初,“穷不怕”是北京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开了先河之后,说相声的人越来越多,最有名儿的是“八德”,即八位德字辈的相声名家。“八德”的徒弟那就多了,后来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几个门派,如马三立的“马派”,侯宝林的“侯派”,“单口大王”刘宝瑞的“刘派”等等。

在老北京,说相声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们通常是在庙会或市场,“撂地”卖艺挣“嚼裹儿”(吃喝),为了吸引观众,一些相声演员不得不降低身价,说一些“江湖口儿”,用现在的话就是说“荤段子”。到后来,因为有些相声非常低俗,京城的老式家庭都有规矩,女性不能听相声。

另外,相声源自北京,所以相声演员说的都是纯正的北京方言,许多土话让外地朋友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名家侯宝林与孙玉奎、刘德智等人,提出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造,提倡说新相声,而且相声要用标准的北京话来说。

他们的建议得到了老舍先生和语言学家罗常培、吴晓铃等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很快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编写了许多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戏剧与方言》等,使相声的趣味和品位有了新的提升,受到全国听众观众的喜爱。相声不但雅俗共赏,逗人开心,与此同时,对后来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侯宝林张嘴名家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一张嘴 六个人
我变成了一百张嘴的怪物
多了一张嘴之后
我多了一张嘴
侯宝林的幽默
Study on Kinetics of Iron Oxide Reduction by Hydro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