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及问题分析
2018-03-09杨祥金
杨祥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动物防疫工作是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而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主要内容。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畜牧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或养殖户的操作不当,给疫病传播留下隐患等类似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我国动物疫病防疫工作能力,是当前我国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重点。本文中作者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分析畜牧兽医工作中防疫工作的重点,总结出科学、安全、可行的防疫对策,以期可以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31
1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动物防疫工作的保障机制及工作制度。机制及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对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优化运用综合性动物防疫手段及制定防疫人员的工作制度。
1.1 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的保障机制
专业人员的配备、优化建设防疫工作人员队伍是保障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老龄化人员无法操作现代化的设备、没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在防疫队伍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防疫工作中很多工作是人为操作的,虽然有一部分现代化科技支持,但仍离不了实际操作,专业技能差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实施时,不但无法保证动物疫病的治愈程度,还有可能会出现由于误诊、误操作导致动物死亡。及时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快操作人员的知识更新,并吸纳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提高动物防疫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保证畜牧兽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点。
1.2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制度
明确个人工作职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是,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基层防疫工作队伍的道德建设与队伍中人员的责任意识的提高可以促进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为养殖户服务的服务质量。
1.3 提高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畜牧业从传统的养殖模式提升至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在养殖模式改变的过程当中,有大部分养殖户依旧遵循传统的养殖技术进行饲养。推动防疫工作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知程度。使他们懂得,与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配合可以有效降低动物疫病发生几率。在养殖过程当中,不但要及时对动物接种免疫,还要观察在免疫后动物的反应及症状,确保疫病发生前,及时发现问题,以保证养殖效益。
1.4 在防疫工作中注意防疫措施的整合及应用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的保障机制,还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的工作制度、提高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这些动物防疫工作的工作重点。整合运用多个平台提供的动物防疫措施,加强对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技术知识进行了解,既可以提升优化动物防疫技术也可以为养殖户在养殖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最全面、最快捷的技术反馈信息。新时期,新手段对疫病进行防治是畜牧兽医工作的重点。
2 分析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畜牧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养殖过程当中,防疫工作进程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但是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2.1 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需提升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对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较高,而许多地区的兽医站从事防疫工作的人较少、基础性设施不全且老化,检测手段落后,财力不足,使动物防疫工作存在不全面、不及时的现象。
2.2 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强制免疫阻力大。虽然国家对一些疫苗实行免费,但还有些许疫苗还要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因此一些养殖户为了节省支出,不进行免疫。这类问题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
2.3 防疫手段不科学,导致疫病频发
在养殖过程中,一些病死畜禽不能进行科学正确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发生后,瞒报、阻碍执法的现象严重。还有部分地区不能依法对饲养的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使免疫接种密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要求,综合防治效果较差。
3 结语
在实际的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多种防止手段为辅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动物疾病方防疫监管机制,促进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关于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
[2]郭慧琴.侯村鄉动物防疫探析[J].湖南农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