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活动探究

2018-03-09刘忠碧

速读·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

刘忠碧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要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小学低段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限制在课内,还应延伸到课外,而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依据小学品生课程具有活动性和生活性的特征,品生课程就可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合理有效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相辅相成对小学低段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切实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效性,使学生知识内化,知行统一,品学兼优,最终成为能为人类服务的人。

關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课后拓展

一、《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1.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由于其间接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很难懂,不利于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封闭狭小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把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书本知识的内化。

2.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和伙伴们一起处理突发事件、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中高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旺盛的精力,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活动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榜样,又有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分辨是非善恶、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二、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学完“成长不烦恼”一单元后,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基督教堂和烈军属、伤残战士家中打扫卫生,进行慰问演出,使学生知道社会上有一些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从小就培养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增强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围绕科学技术知识做文章,在学生中开展完成一件小制作、阅读一本科技书籍、看一部科技电影、听一次科普讲座、写一篇科普论文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小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从比赛当中发现人才。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未来科学家”书画、作文、制作系列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三)紧扣教材内容,开展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的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促进由知向行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讲述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一课时,笔者就指导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家庭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医疗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修养方面的变化;通过参观镇上的个体商店以及镇工业园区的私营企业,了解家乡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观察人们的住房和出行工具,了解家乡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再如,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联系本地一家连锁超市,带领学生亲自到商场里购买东西,随时向学生讲述购物小常识,做个文明小顾客。另外,把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说出来,让大家共同来解决,充分领会作为一名消费者所拥有的权益。这样,就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四)开展游览附近风景名胜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这也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每个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部分学生到本地附近一些地方游览。比如在学完五年级《大好河山任我游》课后,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于是就组织带领学生到邻近的公园去瞻仰“烈士纪念碑”,学生不仅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景,更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

(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热点问题,适时举办专题讨论会、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许多学生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等很感兴趣,但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主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讨论会、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理想教育,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六)组织自我服务性劳动,锻炼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糖水”中长大的,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性较强。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会煮饭、炒菜、收拾房间、洗衣服、种菜种花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培养其劳动意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真正为学生能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J].人民教育,2002.

[2]吴慧珠.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3]李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生活有效链接的实践研究[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8):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