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澜沧县上允镇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2018-03-09李春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

李春

摘 要:水稻白叶枯病是澜沧县上允镇常年发生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的影响了上允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症状并对发病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尤为重要。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表现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1.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13

1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基本情况

水稻是澜沧县上允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是1920hm2,平均单产386kg/667m2,常年发病面积733.33hm2,占总面积的38%,轻者影响水稻生长,严重时减产绝收。一般损失产量在10%~15%左右,是上允镇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 水稻白叶枯病表现主要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它的症状主要有典型症状、凋萎型症状、黄叶型症状等3种,常见的表现有:典型症状,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侵入,最初形成黄绿或暗绿色斑点,随即扩展为水渍状短条斑,加宽加大形成波状或长条状斑,严重时可达叶基至整个叶片;凋萎型症多出现于秧田后期至本田拔节期,尤其是移栽后15~20d出现最多。分蘖期间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第1、2片失水,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紧卷,不能展开,最后枯死。继续发展可使主茎及分蘖的茎叶相继凋萎,常引起死丛现象,剥开刚紧卷的枯心叶,常见叶面有黄色珠状的菌脓,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

3 发病条件

3.1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上允镇水稻区种植的都是籼稻,籼稻是最容易感病的。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的抗病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籼稻抗病性最弱,粳稻较强,糯稻最抗病。籼稻类型中的杂交稻较常规稻感病。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抗病力也不同,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一般分蘖以前比较抗病。苗龄越小越抗病。同一品种苗期呈现的抗病性大多与成株期抗病性呈正相关。在植株形态上,叶面较窄,挺直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早、中、晚稻的抗性不同,早稻感病率最高,晚稻最低。

3.2 有利发病的菌源条件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菌主要存在于种子和土壤。病菌在稻种、稻草和土壤里越冬,到第2年随灌溉水、雨水侵害稻田。用病稻草盖种、扎秧把也可以传病,病菌一般从稻株叶片边缘上的水孔侵入,继续繁殖进入叶脉,再扩展到整个叶片,发病的中心病株排出大量的菌浓,菌脓随风、雨、灌溉水传到健康的稻株上,再次侵入发病,这样重复侵染几次,就会引起全田发病,并引起周围的田块发病,因此就引起大面积发病。

3.3 发生病害的环境条件

3.3.1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是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气温在26~25℃时,稻白叶枯病发生最旺,低于20℃或高于33℃受抑制。雨水和湿度对于病菌的传播、侵染、增殖、蔓延关系极为密切。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利于发病,而暴雨、洪涝、台风则利于病菌传播和侵入,极易引起暴发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区发病也重。而上镇稻区早稻4—6月,晚稻6—7月是稻白叶枯病的发病高峰期,这时期气温高、雨水多,利于稻白叶枯病大面发生。

3.3.2 肥水条件

在肥水管理中,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宜造成适于发病的小气候,且有利于病菌大量快速的繁殖,导致发病严重。在氮肥适量时,增施磷钾肥,可减轻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深水灌溉、蔓灌或稻株受水淹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从而降低稻株的抗病能力,所以发病较严重。在水稻抽穗期深灌的加重病情最为明显。稻田水漫灌、串灌易引起病害扩展流行。科学管水和晒田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

3.3.3 种植密度

上允镇稻区的水稻大部分都不是规格化种植,使得水稻种植密度过大,造成水稻通风透光度差,不利稻株健康生长,降低了稻株的抗病能力,因此给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4 防治技术

4.1 指导思想

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把好检疫关,选用抗病品种,及时防治,提倡治早、治小、治了。

4.2 加强检疫工作

查清病区与无病区。调运种子时必须检疫。无病区不得进病种子,以控制病害传播与蔓延。

4.3 农业防治

4.3.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办法。例如可推广两优2186、泸香615,从近年推广种植情况看,这2个品种抗病能力与汕优63、Ⅱ优63比较,表现为抗病性强。

4.3.2 消灭越冬菌源,处理病谷、病草,培育无病壮秧

收获时,对病田的稻谷、病稻草要单独堆放,春播前处理完毕。用做堆肥的稻草,应充分腐熟后施用;提倡购买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管好稻种,以杜绝菌源的污染;要狠抓秧田期防治,这样可显著推迟本田发病并减轻发病程度;要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

4.3.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

进行格化种植,可防止密度过大,提高稻田的通风通光度,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而種植密度要根据田块的肥水情况而定,大肥田宜稀,中等肥力田块正常密度栽培,而肥力低下的田要偏密;在肥水管理中,在氮肥适量时,增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抗病性,从而减轻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避免深水灌溉、漫灌,可提高稻株抗病能力,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期晒田,可控制无效分蘖,做到苗够晒田。

4.4 化学防治

4.4.1 秧田期防治

秧田期化学防治是控制和减轻稻白叶枯病危害的1项关键措施。秧田期的化学防治主要是3叶期和移栽前1星期用药,用多菌灵150~200g/667m2喷施防治,能够有效减轻病害。

4.4.2 大田期防治

水稻移栽后15~20d或分蘖盛期,注意检查,若有零星发病现象,应及时防治,防止扩大蔓延。这时每667m2用绿享6号20g或叶枯宁100g喷雾,每7d喷药1次,连续防治2次;水稻孕穗期最容易发生白叶枯病,用药要在水稻孕穗期的发病初期,每667m2用绿享6号20g或叶枯宁100g喷雾,每7d喷药1次,连续防治2次。

参考文献

[1]蔡祝南,吴蔚文,高君川.水稻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土壤普查办公室.澜沧土壤[M].昆明:云南省建印刷所,1987.

[3]植保员手册编绘组.植保员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浅谈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