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微课对电功率的预设和拓展

2018-03-09戴玲娟

中学物理·初中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施建议电功率微课

戴玲娟

摘要: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微课可铺设预习,可击破易错点,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因材施教、落实分层教学.

关键词:微课;电功率;实施建议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微视频为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环节展开的[1],易于传播、适合学生移动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微课亦能调动学生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考中重要的考查部分,对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功有着承上的作用,同时又对电热有着启下的作用.苏科版中本节内容设置的开放性较强,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微课资源对电功率进行预设和拓展,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击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将以苏科版9年级第15章第2节“电功率”为例,阐述微课的实施建议.

1创设情境,铺设预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使用微课资源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

苏科版九下《教师教学用书》中,建议教师通过学生汇报上一节“WWW”第3题计算的结果,匆匆地总结“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不相等”的结论.笔者采纳建议在执教过程,发现: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受到实验器材和课堂时间等限制,不便于课堂上展开实验探究,导致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容易混淆电功率和电功的两个物理量及其单位;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境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较深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因此,笔者在课前录制一段视频:为了方便记录电路中消耗的电能,笔者采用如图1所示的插座,其能显示所插入用电器实际消耗的电能、电功率及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等物理量,将电吹风和台灯接入电路,同时工作0.1h后(图2),插座上显示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图3),同时提醒学生观察:不同用电器或相同用电器的不同档位,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不同,进而引入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便是水到渠成了.

本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丰富了学生储备的表象信息,而且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2巧用图像,击破易错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电功率”的要求是理解层次,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解决[4].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下面的这道题型存在着盲区.

例题:如果加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从8V增加到10V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相应变化了0.2A,那么该定值电阻所消耗的电功率的变化量是()

A.0.4WB.2.8WC.3.2WD.3.6W

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基于前概念:定值电阻的求解方法R=ΔUΔI,在计算变化的电功率时,用ΔP=ΔU·ΔI,从而错选了A.

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若借助于数学工具,就显得非常简单了,但是初三课时紧,课堂上无法展开分析,而学生完全具备了数学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笔者设计这样的微课视频:在U-I图像(如图4)中任意取两點A、B,分别求出对应的电功率PA=U1·I1,PB=U2·I2,借助于图像利用数学工具解答,A点的电功率是矩形OI1AU1面积S短OI1AU1,B点的电功率是矩形OI2BU2面积S短OI2BU2,则变化的电功率ΔP应为S梯U2U1AB+S梯I2I2AB,而S梯U2U1AB=S梯I2I1AB,所以变化的电功率ΔP=2S梯U2U1AB或ΔP2=2S梯I1I2AB,即ΔP=(I1+I2)·ΔU或ΔP=(U1+U2)·ΔI.

分析错误原因:若ΔP=ΔU·ΔI计算电功率的变化时,则在图像上应该表示的是矩形ACBD的面积,比实际变化值小.此类题的思路不难,但是凭着旧经验想当然,导致了思维障碍,利用数学的函数图像分析这道题错误的原因,大部分同学都是可以接受并理解的. 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与障碍,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与微课的有机结合.

3节能环保,渗透理念

本节最后以LED灯为背景的例题,要求学生会对电功率公式进行变形并进行简单计算以外,还要去对这种最新照明技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以增强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3].笔者通过微课视频,介绍LED灯和白炽灯的工作原理,分析其优缺点,展示相同功率的LED灯与白炽灯工作时的发光情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LED灯的发光效率高,即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高,建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LED灯,减小能量的损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因材施教,落实分层教学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人人均等,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3].

教材中回避了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的问题,直接将电路图给出,从而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初中阶段,认为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路,大部分同学认为本实验设计的电路图有两种可能(如图5甲乙所示)均可,但是对于能力较高的同学在欧姆定律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意识到电流表是有内阻,就这两种设计方案,这部分同学会进一步斟酌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对这部分同学进行“加餐”,对比这两种连接方式,分析其利弊,最终达成共识:由于待测灯泡的电阻与电压表的电阻相比,R灯≤RV,所以采用电流表外接的方法(如图乙)连接电路.

总之,微课的出现,犹如一缕春风,为困境中的物理预习带来生机;微课犹如一把扫帚,能有效地扫除学习中的盲点,完善所学内容;微课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化.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2014(4):33-35.

[2]谢瑾 张军朋.谈谈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2015(36):15-17.

[3]刘庆云.例谈迁移策略在“电功率”一节教学中的运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4(5):28-29,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建议电功率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18.2电功率(教学设计)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第12讲欧姆定律、电功率、焦耳定律专题复习
关于计算机专业软件方向课程改革及实施的建议
第11讲 电能与电功率专题复习
实现高中地理三维目标的几点建议
谈谈电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