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刻不容缓

2018-03-08王力尘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生态文明

王力尘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导致的。环境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之后,人类也要满足环境的存在要求和存在价值。加强环境伦理建设,提高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刻不容缓,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社会 生态文明 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实现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其生活消费物品呈丰盛状态。生活消费品的丰盛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而加剧了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这引发了我们对消费社会中的高消费与生态危机二者关系的伦理反思,我们必须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

面向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本低、见效快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取得长足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料,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我们的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要不断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我们要放眼全球,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既要看到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成就,同时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调整社会关系。要发展绿色科技,这就要求技术向生产环节转移,涉及到工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社会关系调整则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本质上是在调整资本逻辑,要对资本的增值诉求进行束缚和限制。面对商品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一调整无疑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发展绿色科技和社会关系调整这两个举措付出的成本比较高,都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实现的。与此相比,针对社会成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有效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直接的途径是针对社会个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主体的建设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路径,从生态主体的向度思考如何解决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膨胀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导致的。流行于西方发达社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人类消费方式的转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消费社会理论指出,建立在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消费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盛的生活消费品,当前,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丰盛现象。具体来讲,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当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消费成为全方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主导因素。同时,消费社会理论在确定消费成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因素时,就已经承认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后工业社会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形成今天消费社会物的丰盛现象。

当代消费社会,物的丰盛现象直接诱发人的消费欲求膨胀,在消费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超出物的使用价值的消费,一些人甚至把消费视作突出自己社会地位的交往符号,导致炫耀式消费日益显现。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在自己的理想中进行“自恋式思考”,商品经营者和销售者通过大众文化建构,塑造消费者期望成为的理想范例,诱导消费者向这个理想范例靠近。消费社会中个体的自恋并不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独特性的享受,而是因为集体特征的折射作用。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求在与讨好别人的消费目标比起来,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活动由取悦个人逐渐变为围绕他人展开。至此,消费活动的中心从消费者自己转换到与消费者相关的其他人身上,只有实现这种转换的消费活动才能够真正完成消费活动作为交往符号的价值功能,成为消费者凸显自己所在阶层独特消费水平以及试图加入更高消费阶层的消费符号。

广告等社会传播媒介致力于确立社会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引导消费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诱导人们主动加入集体消费活动,暗示人们要努力进入消费的社会主流群体,以确认自己的消费品味和社会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活动成为消费者获得本阶层认同和与其它阶层区别开来的独特标志,这些消费攀比现象最终促使消费活动变成社会性的消费活动。消费社会理论认为,作为社会存在,人的需求是没有限制的,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具有社会阶层区分的交往涵义,导致炫耀式消费呈现扩张的趋势,刺激着人性中的贪婪面进一步扩大。

环境伦理对主体精神境界的要求与中国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具有共通之处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遏制人类在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对自然界的苛求和肆无忌惮的掠夺。立足于从生态主体建设这个向度出发,把解决生态危机的重点放在生态文明主体建设上,探讨生态文明主体建设的具体向度。关注生态文明主体自身精神的建设,进一步探讨生态文明主体精神建设和环境伦理思想二者的有机统一。环境伦理思想提出,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确立伦理规范,引发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的伦理反思,引导人类尊重和保护自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環境伦理对主体精神境界的要求与中国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而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人融合在天地万物之中,在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中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道德境界超越功利境界,在实现个人目的的过程中要兼顾他人的现实利益,在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中实现个人的目的,在伦理道德规范基础上确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天地境界则不仅表明自身对个人之外的其他主体的尊重,还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环境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之后,人类也要满足环境的存在要求和存在价值,人类在满足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高层次文明的需要。加强环境伦理建设,提高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刻不容缓。要摆脱生态危机,就要建构环境伦理意识,人类要克制在功利主义催化下对物质财富的贪婪欲望,在精神层面确立我们所特有的人生境界。塑造和培养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有助于对抗自我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摆脱物化的生存困境,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作者为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王国富:《从解构到建构:确定性理论建设性维度的解读》,《哲学研究》,2015年第2期。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生态文明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