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如何融合发展

2018-03-08贾玉巧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制造业

贾玉巧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发展互补型、延伸型、替代型融合模式,提高制造业的制造水准及服务业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从共生阶段迈入融合阶段,两者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含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还能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本动因

价值链的相关性是两者融合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同时也给两种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两种产业之间保持协同性,在协同中创造价值,保持技术的创新,实现—定程度的融合。此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利润竞争,而是行业之间的价值链竞争,协同的方式也由企业内部转变成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竞争态势与协同方式的改变,会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扩展,同时也加剧了制造业中的科技、智力要素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两种产业之间会形成融合性的产品。这样就能够突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及条块分割,降低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的同一性是融合的内在动力。就价值链来看,技术创新处于价值链的最前端,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均是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支撑动力的,这两种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具有同一性。从技术创新的过程看,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变革能够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是开发新的关联技术,然后再通过这些产品或技术融合到生产性服务业中,这样就能够改变制造业的技术、产品发展路线;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将其服务或技术支持渗透到制造业中,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升其利润空间。不仅如此,两者技术创新的同一性,还能够改变两者的市场结构,为其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市场需求点。可见,技术创新能够促使两种产业实现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会导致两种产业之间的壁垒消除,形成相同的技术基础与路线,从而使得产业边界日趋模糊,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

政策支持是融合的外在推动力。产业性质的差异会导致产业之间有着各自的边界,存在着产业壁垒。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产业的进入壁垒使得新企业进入该产业比旧企业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与代价,因此,产业壁垒本身就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就我国来说,生产性服务业一直以来在行业准入、经营范围等方面受到管制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竞争,不利于行业发展。2014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政策调整来大力发展技术研发、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环境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降低这些行业的准入门槛,这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

价值链的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分工日渐专业化,任何产业的价值链分工都会逐渐细密,其增值空间也会逐渐加大,因而使得价值链的内部结构更加复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内在与外在动力的作用下,原有的价值链会分解散落,形成混沌状态,需要重新进行价值链的链接与配置。这种分解散落过程分为三种类型:渗透过程下的分解、延伸过程中的分解、重组过程中的分解。这些重组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价值链会组成新的制造业和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最终实现混沌价值链的重构与组合。

价值链的整合。按照分解方式的不同,价值链整合重构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渗透与延伸方向的整合。即这两种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这就使得这两种产业需要按照渗透和延伸的方式重组自身的价值链。制造业原有的价值链如市场销售、研发服务等方面就需要分离出来,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价值链的整合,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同样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制造业性质的价值链也会与其分離,最终进入制造业中游价值链中,形成了新的制造业价值链。二是重组过程中的整合。当这两种产业基于技术或经济原因进行各自价值链分离的时候,形成了混沌状态。此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有价值的环节,依据产业的性质与市场的需求,将其整合为新的价值链。这种重组是全新的,不同于延伸与渗透的方式。新的价值链也将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中核心的技术及服务体系转移到新的价值链中,使得新的价值链发生整体性的增值。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模式

互补型的融合模式。互补型融合模式实际上对应的是渗透式的融合过程,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模式。在两种产业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通过互补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品,这种融合后的新产品会体现两种产业的各自特征。在融合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会通过相互的合作、互补及价值链之间的相互渗透来实现发展,在此过程中,制造业的整体价值链能够得到保留,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将会融合到制造业的价值链之中。在产品开发、生产及销售活动中构成了制造业完整的价值链,但这些价值链要想完整地实现其价值,必须与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相互的渗透配合才能完成,才能够将制造业的核心价值链生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价值链服务捆绑起来。在此种模式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均是通过满足客户对实物产品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利益。

延伸型的融合模式。延伸型的融合模式对应的是延伸式的融合过程,是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的延伸,这是一种单向式的融合方式,是在同一价值链上游或下游衍生出来的融合方式。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产品开发及投入的增多,以及客户对于产业多元化的需求,必然会产生很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要求。如此,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服务要求,重新整合其相关价值链,自然就会将其产业链延伸到生产性服务业中,将生产过程的价值链拉长,在一定程度上辐射了产业链上的其他制造企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如此一来,既能够拓展制造企业的新市场,还能够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毫无疑问,这种延伸的基于产品实物的衍生,是基于用户导向的延伸,用户导向的多样化需求,必然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地向制造业渗透。这样的渗透有两大功效,其一是保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其二也拓展了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了制造业的制造水准及服务业的服务水平。

替代型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与价值链重组过程是吻合的。这两种产业的价值链经过分解后会进入重组状态,在重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价值链,进而会形成新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制造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能够长期积累相关的服务知识及服务技术,还有一定的服务设施,这使得制造业能够顺利地进入以实物产品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领域,通过价值链的重组,推进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提升其实体产品的附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保持效益的最大化。融合模式是一种全新式的重组,制造业不但自身可以拓展价值链,还可以与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资源、业务及管理、市场等诸多的领域进行重组融合,给消费者提供替代型的产品或服务。

(作者为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省参与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课题编号:201406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改革》,2011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价值链重构》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