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小品文实践性教学探究
2018-03-08刘中深
刘中深
摘要:科学小品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科学小品文的定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上好科学小品文,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前的精心设计,学习中的充分实践,学习后的科学评价,做好这三个方面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学小品;实践性教学;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A-0064-04
近年,国家教育部对小学段“科学”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探寻科学与文学的最佳切合点已成为众多学者争相讨论的热点。如何在语文实践中突显这两门学科的特点呢?
一、审视科学小品文实践性教学的误区
(一)采用读悟结合,忽视实践学习
科学小品文以其独有的趣味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这类文章的内容较适合开展实践性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很容易将其上成常识课,以阅读文本内容的形式,学习文中的科学知识,或是大量展示科学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一种浓郁的“科学味”。这样一来,课堂上看似十分热闹,学生的确积极参与了,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的实践学习活动已被忽视,明显是“越位”了。
(二)关注技能技巧,忽视认知体验
科学小品文最注重文艺性。如果教师只按文艺性说明文的技法,片面地强调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侧重于对说明文的写法进行训练,想以此提升学生的说明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不仅在无形中拔高了小学段对说明文的要求,而且学生的认知体验需要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科学小品文具有文学性与科学性的双重特点,只关注技能训练,显然已落入阅读教学中的“误读”区域。
(三)专注视觉体验,忽视品味语言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这一特点,使其必然涉及大量的科技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往往会运用一些图片、视频来辅助教学,而这些辅助材料一旦过量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现象。学生本来就对这些新颖的图片、视频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是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这样一来,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就被忽视了,学生在热闹中忙碌一番后也没能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造成科学冲淡了文学,观看代替了品味。
(四)注重分析说明,忽视特色感知
当下的课堂中,阅读教学常常会被阅读分析所替代,阅读技巧的习得与写作思路的分析,就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教学中,这一类文章的文体特色往往是一带而过,没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在实际教学中,从文本语言感知“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色”不容小视,而真正以此为重点,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少之又少,训练到位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二、解读科学小品文教学的价值
(一)选材视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科学小品文,这些文章主题丰富、风格多样,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其中,有代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有关于历史、地理变化的,还有介绍人与环境的,不仅有我国的作品,还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另外,各年级的《语文读本》中也有科学小品文。
在教材中,科学类说明文共有十多篇,分别安排在3—6年级。这类文章在单元分布上呈现出从第二单元到第七单元不等。从主题类型上看,大都代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三年级上册选的是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层次需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类文章涉及的主题门类也越来越多,这样,能更全面地满足学生学习上长期的需要。
(二)教学视角
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小品文篇目的选编情况,结合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深度把握科学小品文“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这一特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巧妙把握文本结构、深入学习语言特点、适当集中读写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合理表情达意能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谈起科学小品文,教师们总能津津乐道地说一些有趣的故事,这是在教其他课文时很难遇到的热闹场景。学生在这时更愿意释放自己,教师教起来也自然是得心应手。也许,这样的真活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有效。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小品文教学理性实践
(一)科学分析科学小品实践性教学背景
科学小品文是小学段一种不可忽视的文体,它的突出贡献表现在:既传递科学知识,也蕴涵科学道理,同时对提升学生语言素养,锻炼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有助推作用。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科学小品自身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它那严谨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文学性,让学生喜闻乐见。然而,在一线的语文课堂上,针对科学小品文的实践性教学,却存在着种种思想上的偏差,其教学过程的实施也必然会偏离主题。
科学小品文主要运用文艺性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阐述事理,文学味鲜明,科学味浓郁。当下教学中,对此类文章既不能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过度渲染它的“语文味”,应该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探寻恰当的结合点。
(二)科学设计科学小品文实践性教学
1.分层目标,关注差异
(1)强调学生参与的有效化。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问题,如果一味地强调传播文本知识,终将偏离教育教学的主旨。所以,教师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學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寻找最利于学生发展的节点,以此为文本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这个新起点上不断提升。教师只有在科学小品文教学的起始阶段重视目标定位,始终以服务学生实践性学习为己任,把握好这些教学中的隐性因素,才能高效完成提升素养的目标。
(2)强化目标达成的层次化。教师拟定学习目标时,在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情况、现实的生活体验情况、已形成的情感态度情况、内心的需求发展情况、个体在学习方法选择上的差异情况,更要关注任务之间的融通整合情况。事实上,课文作为例子只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媒介而已。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目标任务不能顾此失彼,仅关注文本解读的方法,或者只强调学生实践参与情况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教师应当制定有一定层次性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觉提高文本解读能力。endprint
(3)升华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情感目标一直被视为不易实施的目标任务,科学小品文在制定情感目标时,只关注学习场景等因素是不科学的。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在活动中寻找情感的爆发点,适时扮演好导火索,在学生情感出现火花时引起“大爆炸”,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充分尊重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给予学生做出有价值的判断的机会。《海底世界》一文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声音的神奇,学习中教师可以适时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优化过程,关注体验
(1)深挖课堂动态生成因素。语文教学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这样一个灵动的学习活动中,抓住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小品文是最好的媒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课堂生成因素,从中选取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获得认识升华的节点,教学中灵活机动,抓住这一个个的动态节点来解难答疑。
(2)呈现课堂多样教学形式。教学这一类文章,科学的体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充分地体验、在小组中探索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言语实践活动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在一系列的读写融合练习后,学生在技能层面一定能积累不少的成功体验。接下来的汇报交流展示活动,可以让学生大展风采,在充满激情的汇报演说后,学生在情感体验层面上也一定会有所升华。
(3)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只不过是学语文的例子而已,在实践性语言体验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着力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此来满足学生深层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体验更为鲜活教材的机会。一节节针对个性不同学生而设计的完美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快乐体验,这也是教师们最大的财富。
(三)科学实施科学小品文实践性教学
1.避免“越位”教学,上出“语文味”
(1)巧抓字眼,品味文体语言之精。科学小品文,在文学表达上自然地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其科学的说明性又是那么准确、严密。学习活动中揣摩语言的简明扼要与生动形象不可小觑,在对比中品评,可以更有效地感悟语文之味。学生在对文本的对比和分析中,抓住关键字眼,感悟语言的精雕细琢,用字之巧,文本的意境即能映入眼帘。
以《雾凇》为例,文中在描写雾凇形成过程时,用了一个“镀”字,“把雾气在松枝上结冰的过程”比成“在金属上镀银的过程”。这让学生自然想象到雾凇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了这一体验后,学生心中的雾凇奇观也有了质感。一个“镀”字用得形象而又巧妙,与镀银相比也突显出了雾凇形成十分不易,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奇观”。
(2)整体阅读,领悟文本结构之妙。科学小品文虽然通俗易懂,但其独特的文章结构值得细细品味。它的科学表达和文学语言巧妙结合,使文章浑然天成,既有精确的科学语言,也能恰到好处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严谨的结构有其自然的逻辑性,优美的语言有其内在的生动性,学生在整体的实践阅读中,感悟此类文章文学与科学的切合点。
以《雾凇》为例,在探索雾凇形成过程以后,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环节:“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个小秘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接着用PPT呈现图1。
(3)迁移运用,体悟文本应用之实。“略读方法”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机会。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文字,还有机会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王崧舟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学习科学小品文,更要深刻感受其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科学而又严谨的表达,以及精妙的结构布局。
以《雾凇》为例,在学习完文章的语言特点以及结构特点后,为了拓展提升,教师要求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写“雪”景。当时正好刚下过雪时间不长,学生有了学习雾凇写法上的体验,也有了观看雪景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表达,把课本与生活有机融合,教师相机提示:雪的形成原理。这样,学生有了科学的素材(雪的形成),也有了看雪的感受(文学素材),一篇篇“雪”景美文水到渠成。
2.增强学生阅读实践能力
(1)在阅读实践中理解感悟,深化设计。阅读不同的文体,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由于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可以进行直观阅读,感受自然科学的神奇奥秘以及社会科学的博大精深;而其文学性可以采用理解阅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感。两者的有度契合,在此类文章的实践性教学中最为适宜。
(2)在阅读实践中提炼信息,深入分析。科学小品文中往往介绍精确的科学知识,这会贯穿整个文本。在阅读实践中提炼这些信息,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在深入分析细细品味中才能更好地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领悟到文本说明的条理性。经历这样的阅读实践过程,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
(3)在阅读实践中比较差异,建构自我。在整体阅读分析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比较阅读是必要的,科学小品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所以,在实践中探究科学性语言与文学性语言的异同尤為重要。在阅读实践中,师生共同感受这两类语言表达效果的差异性,从中体悟此类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凸显这不一样的体式特征。
3.创造课堂实践机会
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语文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积累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师的任务是创造机会,创造学生所需要的——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机会,创造学生所渴求的——学语文、用语文的交流体验机会。科学小品文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科普知识、文学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经过自己的体验从中积累知识,提高水平。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伊始就有“留白”,只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他们才能有机会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实践活动。endprint
(四)科学评价科学小品文实践性教学
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只要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必然起着潜在的激發作用。评价语是教师最好的教学工具,由于课堂的评价语对学生发展的效度有着推动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改革中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要有创新评价语的理念,这对科学评价学生的语言发展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评价语本身必然也是发展的、多元的:形式上有教师的激励评价、勉励评价,也有同学的纠正评价、补充评价;内容上有阶段性指导评价,也要有总结性综合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得到发展。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创新评价语,在评价中总结实践经验,也许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对教学改革做出的贡献也才能更大。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对“社会人”的期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未来教育是要把课堂教学延展到更深远的地方。在这样的特殊年代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然要做到学情与新理念的深度融合,科学与文学的深度整合,时刻谨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对于“科学小品”类文章的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进行新的实践。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The most notable feature of science essays i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science and literature. However, in practica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have not complete ideas of science essay orientation. Teaching science essays effective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creative competence. To better develop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eachers should make elaborate preparations before teaching, fully practice while learning, and scientifically assess after learning.
Key words: science essay; practical teaching; exploratory learni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