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洋山四期开港联想到的……
2018-03-08章强
章强
前记:2017年12月10月,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洋山四期)正式开港运营,这是我国第三个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从厦门远海码头的1个泊位,到青岛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2个泊位(规划6个泊位),再到洋山四期的7个泊位,我国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技术正在快速成长和发展。辉煌成绩背后无疑凝聚了我国整个集装箱港航关联产业砥砺奋进的伟大力量。中国交建(汇集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疏浚公司,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上港集团这些企业也注定在中国乃至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疑是2017年我国港口业发展的焦点和关键词。2017年5月份,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生产运营;12月初,青岛港上演“人机大战”,自动化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达到39.6 Move/h,超过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洋山四期(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若联系2016年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的开港运营,再加上那些纷纷有意投资自动化码头的各大港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潮流一时间席卷了我国整个港口业,这其中所体现的非凡成绩和伟大意义自然无须赘述。笔者在此仅想结合2016年9月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与读者分享个人的几点粗浅意见。
第一,《规划》中关于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的“十三五”发展目标设定为2020年达到4 200万标箱,笔者相信这个目标值确定的背后一定有相应的数据和预测模型的支撑。据测算,洋山四期开港一年内可具备400万箱的吞吐能力,全部建成后可达到630万箱的吞吐能力。2017年尚未结束,各大媒体就已报道全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要突破4 000万标箱。2012—201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约3.4%的增长率;2017年接近8%的增长率。上海港到2020年水水中转比例将达到50%以上。看完这些数据,笔者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是“十三五”发展目标定得太保守呢?还是从中远期来看,结合整个上海港腹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逼近峰值呢?上海港未来可能会出现潜在的集装箱码头产能过剩吗?
第二,带着上面提到的疑问,笔者再去阅读《规划》,希望能够从中找到接近答案的线索。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十二五”发展回顾中提到了上海港存在的若干问题,其中首条就提到“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总体不足,可利用港口岸线和临港土地资源紧缺,港口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十三五”主要任务中也提及“推进港区布局优化”、“推进港区功能调整与海港泊位结构优化”。笔者猜想或许洋山四期的建设将為后续整个上海港港区布局、货种结构和泊位结构的渐进式调整与优化提供契机和条件。
第三,《规划》中这样一句话引起笔者关注,“加快推进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建设并发挥自动化码头示范效应,推动外高桥港区后续项目建设”。“发挥自动化码头示范效应”是否意味着推动码头自动化发展是上海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若是如此,那么上海港发展自动化码头会是对原有码头进行自动化改造还会是将继续新建自动化码头?还是“发挥自动化码头示范效应”压根就是一个无明确指向的惯常表述?
上述观点纯属个人拙见,相信随着洋山四期的开港运营,上海港乃至整个中国港口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