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因素分析及其预后

2018-03-08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腺癌发病率宫颈癌

胡 咏

子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且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疾病。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2010~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出现下降,其中亚洲女性宫颈癌发病率为8/100000,其中年龄<35岁宫颈癌占同期总数的15.6%左右。尽管近年来,部分国家及地区宫颈癌发病率下降,但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对年轻宫颈癌的具体年龄无明确规定,但国内外大多将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列入年轻宫颈癌,将35岁及以上患者列入中老年宫颈癌。35岁以下及35岁及以上宫颈癌患者临床发病因素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目前有关两者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为探讨两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旨在为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改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80例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观察组),均存在3年及以上性生活史,宫颈癌分期参照国际妇产科协会进行,Ⅰa期10例、Ⅰb期15例、Ⅱa期12例、Ⅱb期10例、Ⅲa期20例、Ⅲb期13例;病理类型:腺癌30例、鳞癌50例。并选择同期80例35岁及以上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照组,临床分期:Ⅰa期15例、Ⅰb期15例、Ⅱa期20例、Ⅱb期20例、Ⅲa期5例、Ⅲb期5例;病理类型:腺癌10例、鳞癌70例。

1.2 方法

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由本院病理科医生对2组患者病理分型、分期等资料进行核实。随访5年,统计2组2年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与比较2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t或χ2检验,对P<0.05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经研究分析发现,2组患者避孕药使用史、初次性交≤20岁、HPV感染史、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发病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期及复发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早期(Ⅰa~Ⅱa)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年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晚期(≥Ⅱb)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年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期及复发率情况比较(例,%)

2.3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分期(B=0.927)、浸润深度(B=1.873)、淋巴结转移(B=1.254),P<0.05;见表3。

表3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妇科中常见的肿瘤疾病,对女性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较多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随着全球防癌工作的深入开展及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下降,但该疾病却不断年轻化。目前对宫颈癌的年龄尚未明确定义,因宫颈癌发病人群不断年轻化,因此本文以35岁为界限。有文献报道称[4],年轻宫颈癌患者在临床发病率和发病原因及病理学等方面与中老年宫颈癌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避孕药使用史、初次性交≤20岁、HPV感染史、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分期(B=0.927)、浸润深度(B=1.873)、淋巴结转移(B=1.254),P<0.05。有研究显示[5],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女性宫颈癌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HPV病毒感染到发展为宫颈浸润癌一般需10~15年时间[6-7]。宫颈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中,慢性HPV感染率为10.0%~20.0%,低发病率国家为5.0%~10.0%[8]。此外,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会致女性体内外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致HPV DNA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中,增加HPV DNA病毒活性,加速宫颈癌前病变、浸润癌的发生。年轻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较高,同时其生殖系统未退化及细胞增殖快而致宫颈肿物向外生长,最终表现为巨块型[9]。年轻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这可能与其组织分化程度较低及腺癌率较高有一定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预后均较35岁及以上宫颈癌患者差,35岁以下患者主要以鳞癌为主,但腺癌发病率较以往明显增高,腺癌大多呈内生型,因此难以被发现,宫颈癌治疗主要方式为放射治疗,然腺癌对其敏感性较差;年轻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肿块大小及临床分期等均会增加淋巴结转移率,从而致患者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差,所以需加强癌前筛查,尽早发现、诊断及及早治疗,降低宫颈癌前病变、浸润癌的发病率。因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一般由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需数年,该过程期间则可预防和可逆转及治愈。

[1] 彭 俊,黄 勇.90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1):42-45.

[2] 张功逸,张 蓉,曾 靖,等.ⅠB-ⅡA期年轻宫颈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5,24(3):262-266.

[3] 刘丽珺,王 效,罗思羽,等.FIGO Ⅰ-Ⅱ期宫颈癌患者住院期间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577-580,586.

[4] 李 洋.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584-3586.

[5] 邱 芳.宫颈癌患者保留卵巢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9):4730-4732.

[6] 张乃怿,高雨农,燕 鑫,等.具复发危险因素的ⅠB1~Ⅱ A期宫颈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1):21-25.

[7] 沈芳玲,殷玉明,夏敏娟,等.海宁市宫颈癌筛查高风险人群评估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9):595-599.

[8] 代俊利,闫 雷,李金玲,等.宫颈癌术后盆腔囊肿及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3053-3055.

[9] 汪静文,徐明娟.宫颈癌复发的临床因素及预后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0):4955-4958.

猜你喜欢

腺癌发病率宫颈癌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GS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老年胃腺癌中FOXO3a、PTEN和E-cadherin表达的关系